..續本文上一頁到增上生,碰到佛法,現在在善知識的攝受下,我們是如何從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慢慢地對佛法了解、甚至于能深入,對法也能夠起修習的信心,修習的能力都生起來了,這個,都要歸功于善知識。這些要多多地思惟。最好的參考,《廣論》當然很全面了,但是帕繃喀大師的《掌中解脫》,講得更具體,是針對現在的人來說的,所以對現在的人看起來呢,感到更親切一些。
我再說一遍,介紹你們看一看帕繃喀大師的《掌中解脫》,如何對善知識修信心、如何對善知識修敬心。修信心,觀功德;修敬心,觀恩德,對我們的恩,要多思惟。這樣子,我們可以對善知識信心不退,同時,恭恭敬敬地學法、得好處。因爲我們知道,從我們開始起步、一直到成佛,這個道路,需要善知識帶路的。我們到北京去,如果你一個人,從來沒有出過門的,你連方向都摸不著,總要一個人帶你走吧?帶路的人,就是善知識了,沒有他,你走不到北京,你乘什麼車也不知道,東南西北也辨不清楚,你怎麼走呢?何況這是成佛的道路。這些世間的道路,我們無始以來走過很多次了,但是現在都忘了,而成佛的道路無始以來從來沒有走過,離開善知識,你怎麼走呢?所以說,這個事情(依止善知識),一定要把依止法做好,然後善知識的益處才能得到。
下邊,我們大概介紹一下,因爲這個內涵很多,我們不能全部都說,就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這個我們稍微介紹一下。
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好處?第一個,能夠很快地走上佛的地位。怎麼說依止善知識可以很快地成佛呢?這要從兩層方面來看,我們根據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好好去做的話,決定穩速成佛。《五字真言》中叫「穩速登」,能夠很快地成佛。再怎麼說呢?這裏是修密法的了,大家上師供都念過吧,「誰之悲心使我大樂界,乃至叁身勝位現世成」,誰之悲心?上師的悲心,使我這輩子,佛的叁身、這個殊勝的地位能夠證到。就是說,上根利器的,即身成佛;根器差的,或者是十六生,或者再多一點。總之,依止善知識,成佛決定不要叁大阿僧祗劫、決定能夠縮短時間。這是說依止善知識的好處。這個頌,大家上師供都天天念,這是善知識的功德了,他可以使我現世佛的叁身殊勝的功德都能證到。大樂界,空樂無分的境界得到、證到,只有依止善知識;沒有善知識,得不到的,沒有那麼快的了。就是最快的,現世成就;慢一點的,十六生——灌過頂(無上部)的,十六生決定成就。
這裏我們要提一下,在般若經裏面常啼菩薩,他到處參訪,見了很多佛,法流叁摩地也得到了,就是進了資糧位。見了佛之後,我們說,佛嘛,比善知識還高了,這樣該滿足了,但是常啼菩薩並不以此爲滿足,見了很多的佛,他還要參訪他的善知識,那就是上師了,最後他就碰到那個法湧善知識,給他說法之後,馬上登八地。這就快了。
這是什麼原因?佛,固然功德很大,但是,真正得好處的呢,要跟自己宿世有緣;宿世有緣的善知識你碰上之後,一下子可以給你極快地成就。常啼菩薩見了法湧善知識(他過去的有緣善知識)之後,一下就從資糧位登地,登到八地,不是初地。那麼這個是快了。見了佛,也僅僅證到法流叁摩地,還是資糧位。這並不是說佛的功德不如善知識大,這是有緣沒有緣的問題。
我們在南無寺,當家師就說:醫生,這個技術高低不是重要的,在于有緣沒有緣。在康定有一個很好的醫生,當家師去看病,沒有效;而這位醫生下面有個徒弟,在診所裏邊沒有人請教、閑在那裏打瞌睡的,他偶爾請教一次,一下子病就好了。那就是說有緣了。有緣的,正好碰上了,病就好了。那善知識一樣的。善知識無始以來跟你有緣的,你找到他之後,一下子就把你擡得很高了;佛的功德很大,但是你跟他沒有緣,你接受的很少——即是說,佛的功德能量是極大,我們接受力沒有,我們的接受力跟他的緣阙,只能接受這一點點東西。所以說,善知識,可以使我們很快地成佛,這是有依據的。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說,我們供養佛,因爲我們沒有碰到佛,我們供養,只是供養,佛到底吃不吃?我們不知道。你供養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佛的化身,佛都攝在善知識裏邊,善知識做佛的事情,你供養善知識之後,不但是你供養了,他還吃下去了,歡喜了。這個,效果就不一樣了。你這樣子的親侍他吃下去,「歡喜樂受」了,那感的福報就「無量無邊」,這個福德資糧一下子就完成了,所以說呢,很快成佛。這也不是隨便說的。
而且,如果你這輩子好好地依止善知識的話,下輩子,這個等流果,生生世世都會碰到善知識。反過來,假使你這輩子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的話,下輩子要找善知識也找不到了,那是等流果,而惡知識卻成群結隊地在你身邊糾纏,那就跟著惡知識跑、造惡了。所以說,要發願,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那你生生世世絕對會碰到善知識,這是等流果。關鍵還是在于你這輩子對善知識要如理地依止、不要離開。這個話,也不是我說的,宗大師乃至曆代的祖師,包括現在的佛爺,都這麼說。
還有,依止善知識、聽了他的教授教誡,可以不到惡趣去,不墮惡趣;煩惱,也可以輕下去。在善知識的教授教誡之下,你說你要隨隨便便起煩惱、作惡業,不敢嘛,無形中就把你的煩惱減輕,惡業就不造;不造惡業,當然惡趣就不去了。你假使是修菩薩道的,在善知識的引導之下,也可以不犯菩薩戒,好好地守住正知正念,這樣子功德能夠慢慢聚集,成辦現在的增上生的利益,乃至究竟的成佛度衆生的利益,都能夠很快地成就。
這是依止善知識,我們簡單地說,有這麼多的好處。反過來,假使說,不依止呢?那就不好說了。
我們另外再說一個,就是剛才說的,對我們這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即使見到佛,也只能現個凡夫的樣子給我們看。佛要度衆生,必須要靠有緣的,跟你有緣才能度。我們念上師供「無數諸佛出現未就馴」,過去那麼多的佛出世了,我們沒有緣,度不了,那麼怎麼辦呢?現在的善知識碰上了,佛就借這個善知識的身來度我們,這是最恰當的——因爲再高的身,我們看不到,不要說應化身,報身更看不到,那麼就現比丘身。如果現一個凡夫的在家身,那就不殊勝;如果現一個畜生身,更不殊勝。那麼最恰當的,就是現上師的比丘身,這個是佛度衆生的一個善巧。
《上師供》有一個頌:「如來叁智叁身幻化輪,方便善巧變化欲影事……」這個頌就是說,一切佛的叁身,都攝在上師的體性裏邊、叁密的體性裏邊。叁密就是身、口、意叁密。就是說,上師即一切佛的化身,佛即一切金剛持,他的道德體性裏邊流露出來的一切度我們的上師,都是佛(金剛持)化的。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所以,在上師供裏邊:「如來叁智叁身幻化輪,方便善巧變化欲影事;初業修行融和通常理,圓滿大悲依怙所瓦德。」這個初業修行融和通常理就是現凡夫的身來度衆生,因爲在末法時期,佛沒有辦法現叁十二相——我們看不到,只有現凡夫的上師身來度我們。
再一個,我們說《上師供》是個寶貝的書。我們觀上師的功德——不是說要觀功德、觀恩德嗎?這個,在哪裏?「功德生源戒海廣複深,多聞寶藏積聚善充盈,生死在握能仁主第二,恒常安住調伏所瓦德。」這是說上師的戒的功德,多聞的功德,乃至出離生死的功德。這是觀佛的根本的功德。
接著,就是觀佛的大乘的功德:「誰能具足依止世尊道,適合導師功德十種全,無余諸佛血統法之王,勝乘知識足下所瓦德。」菩提心,加上上師的十個功德,這是佛的血統。佛的血統傳下來的,就是菩提心跟十個功德;有菩提心的,有十個功德的,就繼承了佛的血統,這個血統就體現在上師身上。所以說,上師的一切功德,就是大乘的功德也在裏邊。
最後,是密乘的功德:「叁門善護慧忍而正直,持重不掉默密智念存,欲影百忙紛動巧持真,獲金剛主上師所瓦德。」這叁個頌是連起來的,根本乘的、波羅蜜乘的跟金剛乘的功德,這叁個頌都是觀上師的功德。
再接下去,「無數諸佛出現未足馴……」,觀恩德。出了那麼多的佛,我們都沒有緣,度不了,一直到現在,依然流落生死,但是這個上師,就現這個身來度我們,「爲勝爲導近行作成就」,現這個凡夫的身,一再跟我們靠近,把我們提上去,使我們能夠成就。那就是觀上師的恩德。
所以說我們念《上師供》,裏邊就是修依止法啊,既是觀上師功德,也是修依止法。很多的法門都在這個《上師供》裏邊,都包括有,希望大家念的時候把這個心聯系起來,跟菩提道次第連成一個整體——一個是學的,一個是修的,這二個是配起來的。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說,誦的時候,要多用心了。
依止的功德是這麼大,那麼不依止的過患呢?那就多了。
假使說,你不好好依止善知識,或者不如法依止的話,乃至毀謗上師,就跟毀謗佛一樣了,因爲上師是佛的代表。在這個時候,佛要度一切衆生——大家知道,每一個人成佛都發菩提心要度盡一切衆生的,那麼佛的這個願就是靠上師來圓滿了。因爲佛對你沒有緣,無數諸佛出現了,你都沒有得度,你碰不上,那麼就靠上師這個緣來度我們。所以說,上師做的事情就是佛的事業。那你毀謗上師,就是毀謗佛。這個很嚴重。所以說,這個要注意。
第二個,假使你對上師起一個瞋恨心,這個瞋恨心不長,假使說十個刹那。這十個刹那,很短的時間,一個法一生一滅就是一個刹那,那是極短的時間,一秒種也不到,極短的時間。假使說你對上師瞋心連續十個刹那,那麼這十個刹那的數字,要十個劫的善根都破壞掉了,自己過去十劫所種的善根,破壞掉了,而且還要以十劫的時間在地獄裏受苦。那是很嚴重的。所以說,既然依止呢,千萬不要去違背依止法。
再一個,你如果對上師不如法依止,起瞋心、毀謗,等等,…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