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雖然是多了,樂卻是減少了,甚至苦就來了,那就是說這不是真的樂,是假的,壞苦。壞苦,就是自性並不是樂,是苦的變相。行苦,就是我們在叁界裏邊造了業了,要投生了,天上人間到處走,到處有五取蘊的身體得到之後就要受惡道的苦,而這個五取蘊自己做不了主,今天而引到地獄去受苦,明天遷移到餓鬼去受苦,受人家安排,這是一點自在也沒有的。到那一道,那一道的苦都要受完。所以說,行苦是一切苦的根本,所以昨天我說的,聖者看這個行苦比地獄還厲害,因爲地獄苦就是地獄苦了,而行苦什麼變化的苦都在裏邊。那所以說,假使我們真正把行苦認識到了,只是把苦苦的認識到是不夠的,昨天我們也說了,單是苦苦哪個人都受過,但是你真正要修行是不夠的,真正的修行,苦苦固然知道是苦,壞苦——快樂也要知道是苦,那麼它們的根本——行苦也能認識到。這樣子的人修行才不會退的。所以說要放下後世執著的話,貪著的話,我們要修的第一個是要把業果的道理深入細致的研究好。第二個,對于輪回的苦,苦苦、壞苦、行苦,人間的八苦,天上的苦,六道的苦等等,都仔細地思惟,思惟到有感觸,就是一想到地獄,汗毛都豎起來了,這樣子的就是對觀察起了效果了,否則的話,口中說“地獄苦”,一會兒去打麻將去了,什麼都忘掉了,這個沒有用的。所以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深入到自己的思想深處,才能夠起真正作用。所以單是聽經,看看書是不夠的,要經過思惟的階段,最好呢要經過定中的修,那麼這個力量就更充實。
修已于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
下邊我們再談一個,怎麼樣出離心才算修得夠量了、夠格了,就是說出離心修修,修到什麼時候算夠了呢?可以修下邊的菩提心了?那麼這裏就有一個標准,書上說:“修已于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我們前面這麼修,先是放下現世,再是放下後世,這麼修、修、修,修到自己感到對于輪回的一切好事,哪怕是轉輪聖王也好、做帝釋天也好,做大梵天王也好,都不感興趣了,一刹那的要求都不生起來了,晝夜,就是白天晚上都是想求怎麼能解脫叁界,就像一個關在監獄裏的犯人白天晚上地想那一天可以逃出去。不逃出去,殺頭槍斃了,所以很害怕,沒有一個時間不想我要趕快逃出去。總有這個希望心。如果你希望逃出這個輪回跟這個判了死刑的犯人一樣的想逃出監獄的話,那麼你的出離心算是生起了。這不是看了書“哦,出離心”書放下就忘了,是自然地白天晚上忘不了的想,想跳出輪回。這個心生起來之後,那麼你這個出離心算修得夠量了,那麼可以修下面的菩提心了。如果你這個心還有生起來,你說我要趕快發菩提心要度衆生了,那不行的,基礎沒有打好,你上層建築是安不上去的。就像我們大雄寶殿,那麼大的一個殿,那麼高,那麼大的重量,如果地基不打好的話,就是你已經造好了,幾下子就垮下去的,不要地震的,只要是時間久一點,大風大雨多經過幾年,這個殿就不行了。今天我們就把出離心的問題就基本上講到這裏。明天就講菩提心了。現在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叁天
昨天我們把叁主要道的第一個項目——出離心大概介紹了一下。在出離心之後,第二個主要的要道就是菩提心。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關系,我們以前已經大概地說了一下。這裏從出離心要轉入菩提心呢,我們把兩者的關系再重新闡述一下:出離心是生起大悲心的一個決定的因素,如果自己沒有真正地出離心生起來,那麼自己受苦的情況也不了解,那麼一切衆生受苦也很隔膜了,那這個大悲心何從生起呢?從自己感受到叁界的痛苦,昨天我們說的出離心生起的標准,就像一個囚犯關在監獄裏邊,他定期是要處死刑的,在還沒有處死刑之前,他是無時無刻不想逃出這個監牢的。逃出去才有生路嘛,關在裏邊,關一天就少一天,關一天少一天,哪一天執行死刑了,就死掉了。這樣子的出離心生起之後,如果把這個心轉移到一切衆生的身上,他們也在受這樣的苦難,那麼我們自己要出離,那麼把自己這個心推己及人,也希望他們出離這個苦難,他們受苦自己感到很難受,就像自己一樣,無時無刻都在想把他們救度出這個苦難的世界。那麼這樣子的心就是大悲心。
所以出離心和大悲心,從因果上說出離心是生起大悲心的一個主要的因素,在另外一方面來說;從對象來說,出離心對于自己來說,出離叁界的苦難的心就是出離心;對一切衆生來說,那就是大悲心了。所以說,我們要生起大悲心,如果真正出離心沒有真正生起的話,那是一種騙人的假話。所以,我們不但自己修行大乘菩薩,要生起菩提心、大悲心,如果你連出離心都沒有的話,那這個話是談不上的。
我們因爲真正的出離心生起了,那麼大悲心才能生起來,大悲心生起之後,然後我們再進一步生起菩提心了。菩提心它是直接從大悲心生起的,所以從出離心到生起菩提心,中間是有一定的聯系的,也是有必然的因果的。只要前面的出離心是真正生起的話,那大悲心自然會生起。大悲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必然就會生起。後邊菩提心怎麼生起,我們就要講了,七重因果裏邊,就有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後是菩提心生起了。這是從七重因果方面來說。這是後面要介紹的,這裏就提一下。出離心和菩提心中間是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的,只要我們出離心真正生起的話,把這個對象轉移到一切衆生的話,大悲心也就生起了,大悲心生起之後,再進一步的話,菩提心也就很快生起了。所以說,出離心和菩提心並不是截然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的事情,而是同一事情的層次高低的問題。出離心真正生起,要生起菩提心是不困難的。如果我們出離心還沒有,我們就說大話“我們要生菩提心”等等的話,那就是騙人的話,這個我們學法相的人一看,就戳穿了。但是有些人,沒有學佛的,佛教的教理沒有學過的,很會上當受騙。這裏我們就把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關系簡單地先介紹一下,後邊還要講。菩提心爲什麼要生呢?我們不生菩提心,單有出離心不是也了生死了,出叁界,出輪回了,不是很好嘛,爲什麼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呢?這裏就把要生起菩提心的必要性在書上就先標了一下。
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
圓滿安樂之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爲什麼要生起菩提心?他這裏說:“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圓滿安樂之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這就是說,假使出離心是有了,但是沒有菩提心的話,那麼這個出離心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度一切衆生是不可能的,要成就最上的佛果呢也是沒有辦法的。不管你怎麼樣修六度四攝,菩薩萬行,但是離開菩提心只有出離心的話,是不能成就佛果的,也度不了衆生的。所以說,我們要自己圓滿佛的一切功德,斷德、智德、悲德,同時要度一切衆生苦難的話,不發菩提心是不行的。我們修行,當然不會盡爲自己,自了漢,出了叁界就算了,這樣子是聲聞、緣覺的地位,不圓滿的, 從利他方面固然功德沒有,自利方面還是不夠。我們說,成了佛之後,不但是煩惱障斷了,所知障也斷了。在《俱舍》裏邊一開頭就說,成阿羅漢只要斷“諸冥”就可以了,就是煩惱障,要成就佛的果呢,還要斷“一切種冥”,還要大悲心度衆生。那麼,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要自己圓滿我們的功德,斷智悲的功德,要使一切衆生離苦難的要求,這樣子我們離開菩提心是做不到的。所以要真正能夠滿我們的願,使我們的一切父母衆生都脫離苦難,同時自己要圓滿自己的悲心,智慧和斷證功德的話,那麼非要發菩提心成佛不可。所以這裏說,單是出離心是不夠的,不能到達無上正覺的高度的。所以說我們這裏就是說,要真正成佛的話,離開菩提心是沒有辦法的。不管你有多少神通變化,不管你修多少的苦行,如果離開菩提心,結果最多是聲聞、緣覺,不能到達菩提的高度,也不能把一切衆生從苦難中救出來。爲了這, 個緣故,只要我們爲了度衆生,我們修行,大乘的佛教徒是把自利是放一邊的,把利他作爲最高的要求。我們要度一切衆生,所以說我們要自己的能力到達最高的高度才能度,最高的高度就是成佛,所以說我們的成佛並不是爲了自己安享一切佛的安樂,是爲了使一切衆生脫離苦難,我們要有足夠的能力去救度的話,那自己非成佛不可。所以說,我們成佛的目的是爲了度衆生的,“爲利有情願成佛”,這個我們天天念的。我們要成佛是爲了利益衆生,沒有成佛我們要利益衆生的能力是不夠的,做不到圓滿的,那我們所以說真正要度衆生的話,非成佛不可。
再一個,我們修行的人都是我們大乘佛教徒,那麼大乘佛教徒和小乘的區別在哪裏呢?證空性都是一樣的,都證了空性了,當然空性有深淺了,但是主要的區別就在于菩提心的有沒有?菩提心有了之後,他所修的行,因爲要自利要出叁界,固然要證很多的空性,但是你還要利他,要證更大的空性,要徹底的證到。就像經上說的,象、馬、兔渡河一樣的,這個河,叁界的苦海,要度過去,兔子——聲聞,它就浮在水面上過去了,它自己是過去了;馬呢是緣覺,要深一點,但是沒有到底,到河的中間就渡過去了;而象呢,是踏踏實實地踩著河的底過去的。所以發了菩提心之後呢,你證的空性也特別圓滿。沒有菩提心的呢,聲聞、緣覺呢,只能證到空性的一部分,因爲它不需要證那麼多,自己了了就算了,那麼一些空性證不到對他沒有妨礙,而要成佛度一切衆生呢,非踏踏實實把整個圓滿的都證到了才能做到。所以說,從證空性的圓滿,從度衆生的圓滿,自己智慧的圓滿,一…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