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要成佛。成佛的因就是菩提心,所以說離開菩提心,我們要做到這個高度是做不到的,那麼就是說,我們要真正自利圓滿自己的斷德、智德、悲德,真正要利他,把一切衆生都要度出來的能力要具足的話,非發菩提心不可。
發了菩提心將來才能成佛,成了佛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功德。這裏就介紹我們爲什麼要發菩提心的原因。下面就是說,這個菩提心很好,我們知道了,那怎麼樣才能把菩提心生起來呢?前面我們說生出離心是有辦法的,分兩步走,第一個是厭離現世,追求後世的暇滿人身而修法,後來真正後世也厭離了,觀業果了,觀輪回的苦,都是有一定的辦法,到某一高度的時候,就成就了出離心了。那麼菩提心是不是也有方法得到呢?我們念經總是說菩提心、菩提心了,不斷的在說。到底你菩提心有沒有,這個要檢查自己,如果沒有的話,你該怎樣生起?生起菩提心的人有沒有?很多人就說了,我菩薩戒都受了很多年來,怎麼還沒有菩提心呢?但是你自己檢查一下,到底菩提心生起沒有?菩提心就是說要度一切衆生不惜犧牲自己的頭目腦髓,什麼都不在乎,在無邊的世界的有情,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當中,爲了一個有情,爲了度他,自己犧牲頭目腦髓,經過百千萬億劫都在所不惜,何況那麼多的有情。這就是說,爲了度衆生,自己承擔受一切苦難的,那麼我們這個心有沒有呢?很多的佛教徒,嘴裏說得很高,但是碰到事情的時候,就困難就讓給人家了,便宜就自己占了,這個那裏是菩提心呢?這就是自私心。
所以菩提心真正有沒有,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們就介紹我們的學法的師父,五臺山的海公上師,他進藏的時候,叁十九歲了,他學藏文當然不能像年輕人那樣把語法什麼的都搞得很精通了,最後他回來的時候,康薩仁波切就傳他金剛上師位了。很多藏地學法的,像喇嘛、格西之類的反而沒有傳到,他們感到很懷疑海公上師:連藏語也還不太精通的,對康薩仁波切的教授教誡是不是能夠全部領受下來,他是不是有這個資格接受康薩仁波切的法王的位呢?這樣子的懷疑下呢,康薩仁波切就在大衆中宣布:“我說的每一句話,海公上師句句都能心領神會。”就是說,盡管他藏語不是頂精通,但他畢竟藏語是學過的。我說的話,含義他都能領會,我們不要去研究文學一樣的,把藏語文法分析得那麼清楚了,這個當然海公上師是在中年入藏的,可能在這方面有一點困難,但是通過藏語聽懂康薩仁波切的教授教誡是沒有問題的,這是康薩仁波切親自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夠領會。同時還有一點,他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說,因爲他真正發了菩提心了,才給他傳了金剛阿奢黎的位了。從這一句話裏邊看,康薩仁波切在藏地那麼多的弟子,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恐怕還不多吧。爲什麼就傳一個漢人,給海公上師呢?那就是說,在這個世間上,康薩仁波切手下弟子中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還很稀有的。
那我們這一些人,哪個是真正發了菩提心的呢?把菩提心的標准來衡量一下,那就感到很慚愧了。盡管我們受了叁壇大戒的,菩薩戒都受的,很多居士也受了在家菩薩戒的,但是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做到呢?這個還是要自己努力了。我們受菩薩戒菩提心真正生起的是不多的,但是跟菩提心相應的,認爲菩提心是對的,我們要這麼做的,有這個心,我們也可以在末法時期,方便給你授個菩薩戒,但是真正夠量的菩提心我們還是不夠的。所以說,菩提心並不是那麼容易生起的,我們真正要生起菩提心的話是要修的,不修是不會有的,那麼能不能修?也可以有辦法的。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他什麼東西都有辦法,成佛的辦法全部都告訴我們了,只要我們自己好好地學、好好地去修,都能夠或早或遲的成就。所謂或早或遲,就看你的善根如何?你的因緣如何?你自己努力精進的情況如何?假使過去善根很厚,因緣又好,自己又精進,即身成佛可能的,那麼過去善根薄弱,環境又不好,自己又懈怠,那你成佛就很緩慢了。
四瀑流沖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系,
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暗籠罩之。
無邊有中生又生,叁苦逼迫常無斷,
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
下邊就介紹怎樣子生起菩提心?他裏邊就介紹了一些方法。“四瀑流沖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系,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暗籠罩之。”生起菩提心我們要怎麼觀想呢?有些人很天真,他認爲菩提心我只要生起來就可以了,佛教是講緣起的,一切法都要因緣和合才生起的,若無因無緣的話,菩提心從哪裏來呢?天上掉下來?地上冒出來?不會的!沒有因就不會有果的!那麼我們菩提心生起一定要有因有緣,那這個因緣是什麼呢?那就是觀察一切衆生在受苦難,這些衆生是什麼人?就是自己的過去的父母。這樣子對父母生起不忍心他受苦的心,慢慢地發展,可以把菩提心修出來。後面要介紹七重因果,我們這裏念《五字真言》都會知道,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後菩提心就生了。
這裏我們先觀察一個衆生受苦難的情況。這裏第一個頌,我先略略地講一下,後邊再發揮,兩個頌一起來了。第一個頌,四瀑流,瀑流就是沖擊力量極大的像瀑布一樣的流水,有四條,那就很多了,一條就夠受了,現在有四條,那這個力量極大了,拼命地往下沖。這個哪個也擋不住的瀑流。在這個瀑流中間,我們的父母有情被繩子捆得緊緊的,丟在河裏邊,我們想這麼大的急流,如果憑空摔下去,那都爬不起來,何況四肢手腳都被捆住的,那更爬不起來了。不但被捆住,而且被關在鐵籠子裏邊,捆住了,可能繩子給水一沖沖散了,也有一線的希望可以爬上岸,但是又外面罩著鐵籠子,那即使繩子斷了,那你還在籠子裏邊,爬不出來。那麼你又是在黑暗之中,天漆黑一點光也沒有,人有沒有,如果在白天,你喊救命還有人可以聽到,來救你,但是晚上漆黑一片,人也沒有,喊也喊不到,即使有人的話,他也看不清楚哪裏有人求救,何況水流這麼急,即使有人救的話,也不一定救起來。在這樣子的苦難之中,我們想想,衆生都是苦惱的。
“無邊有中生又生,叁苦逼迫常無斷,諸母情狀與處境,思已發起殊勝心。”在這樣子無邊的叁有大海之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受了各式各樣的苦難,沒有斷的,我們的母親就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我們對她起什麼心呢?當然要起救護的心!這樣子就一步步地生起菩提心了。
下邊就大概地把它發揮一下。我們對一切衆生,假使有一個衆生頭痛,你僅僅想一想,要使他病好,以這樣子利益衆生的心,這個得到的福報已經無量無邊了,何況一切有情你要把他一切苦難除掉,乃至使他們都成就佛的功德,那麼你這個心發起來的話,那你這個功德,假如有形量的話,虛空都容納不下!菩提心的功德是極大的,假使菩提心的功德有形色的話,盡虛空遍法界都納不下,我們真正發了菩提心呢,一舉一動的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你供養他再珍貴的東西他也受得了,如果沒有菩提心那就是信施難消,如果出離心都沒有的話,那非下地獄不可,犯施墮。我記得我們以前有個公案,有個秀才他出家了,常住派他擔水,擔水擔得很辛苦,常住有很多僧人了,每天他要從河裏擔水供應大家吃了用了。有一天,他累得不得了,他歎口氣,說:“秀才擔水弓著腰,和尚班首也難消。”我這個秀才給大家擔水,把腰都背斷了,吃力得很,我這樣子一個秀才,世間上有地位的人,我這樣子擔的水,恐怕和尚班首吃了難以消化,就是說,受不了,以我這樣子有地位的人給你們擔水吃,你們是不是受得了呢?這個話給方丈聽到之後,呵斥他一頓,他說,我打一個噴嚏,就能消叁百兩金。
凡是真正發了菩提心證了空性的人,福報極大的,這一點擔的水怎麼會消不了呢?幾百兩金子就一個噴嚏就消掉了。所以說,這個就看你的發心了,你真正有菩提心的話你什麼都受得了,你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出家人要特別注意了,常住裏邊,天天受居士的供養,那就會施墮了。經上經常講的,白衣生天,比丘入獄,就是白衣因爲供養叁寶,他生天,享受去了。比丘沒有這個福報消受,而他把世俗的東西都享受了,那麼他要還債那就到地獄裏去還債了,那就是白衣的那些罪都由他代受了,自己去地獄受苦去還這個債,那就劃不來了。那麼我們就是說,真正出家的修行人一定要出離心、菩提心好好生起,才能夠消信衆的布施。最起碼的我們出離心的基礎是持戒了,把戒律持幹淨了,那就消災了,如果戒律都不清,那你如何消災呢?那決定是要入惡道受苦的,“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就是說這些,比丘又不持戒又不修行,享受了檀越的布施供養,那就下地獄受苦去了。這個我們要提高警惕。這裏就是說,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福德是無量無邊的。
四個瀑流,學法相的人我們說一下,一般人聽了就算了。它在《俱舍》裏就有,四個瀑流沖擊我們衆生受苦難的,就是欲瀑流,就是欲界的瀑流。有瀑流,色界、無色界的煩惱。還有見瀑流,各式各樣不正的見,邪見等等。還有無明瀑流,無明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這四個好象四個力量極大的河把我們衆生漂流在生死大海之中,跑不出來,沖在裏邊。那麼從因上說四種煩惱,在果上說是生老病死,我們衆生在叁界受的呢在這裏生了,又在那裏死,生了又老了病了,都是受的苦難,如果分析起來各式各樣的苦都有,主要的就是生老病死爲主。果上說,生老病死是四個大瀑流,因上說,是欲界的煩惱,邪見等的煩惱,色界、無色界的煩惱,無明的大煩惱。這樣子把我們沖在叁界的激流中受苦跑不出來。我們在裏邊漂流…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