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P11

  ..续本文上一页因虽然是多了,乐却是减少了,甚至苦就来了,那就是说这不是真的乐,是假的,坏苦。坏苦,就是自性并不是乐,是苦的变相。行苦,就是我们在三界里边造了业了,要投生了,天上人间到处走,到处有五取蕴的身体得到之后就要受恶道的苦,而这个五取蕴自己做不了主,今天而引到地狱去受苦,明天迁移到饿鬼去受苦,受人家安排,这是一点自在也没有的。到那一道,那一道的苦都要受完。所以说,行苦是一切苦的根本,所以昨天我说的,圣者看这个行苦比地狱还厉害,因为地狱苦就是地狱苦了,而行苦什么变化的苦都在里边。那所以说,假使我们真正把行苦认识到了,只是把苦苦的认识到是不够的,昨天我们也说了,单是苦苦哪个人都受过,但是你真正要修行是不够的,真正的修行,苦苦固然知道是苦,坏苦——快乐也要知道是苦,那么它们的根本——行苦也能认识到。这样子的人修行才不会退的。所以说要放下后世执着的话,贪着的话,我们要修的第一个是要把业果的道理深入细致的研究好。第二个,对于轮回的苦,苦苦、坏苦、行苦,人间的八苦,天上的苦,六道的苦等等,都仔细地思惟,思惟到有感触,就是一想到地狱,汗毛都竖起来了,这样子的就是对观察起了效果了,否则的话,口中说“地狱苦”,一会儿去打麻将去了,什么都忘掉了,这个没有用的。所以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深入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才能够起真正作用。所以单是听经,看看书是不够的,要经过思惟的阶段,最好呢要经过定中的修,那么这个力量就更充实。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下边我们再谈一个,怎么样出离心才算修得够量了、够格了,就是说出离心修修,修到什么时候算够了呢?可以修下边的菩提心了?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标准,书上说:“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我们前面这么修,先是放下现世,再是放下后世,这么修、修、修,修到自己感到对于轮回的一切好事,哪怕是转轮圣王也好、做帝释天也好,做大梵天王也好,都不感兴趣了,一刹那的要求都不生起来了,昼夜,就是白天晚上都是想求怎么能解脱三界,就像一个关在监狱里的犯人白天晚上地想那一天可以逃出去。不逃出去,杀头枪毙了,所以很害怕,没有一个时间不想我要赶快逃出去。总有这个希望心。如果你希望逃出这个轮回跟这个判了死刑的犯人一样的想逃出监狱的话,那么你的出离心算是生起了。这不是看了书“哦,出离心”书放下就忘了,是自然地白天晚上忘不了的想,想跳出轮回。这个心生起来之后,那么你这个出离心算修得够量了,那么可以修下面的菩提心了。如果你这个心还有生起来,你说我要赶快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了,那不行的,基础没有打好,你上层建筑是安不上去的。就像我们大雄宝殿,那么大的一个殿,那么高,那么大的重量,如果地基不打好的话,就是你已经造好了,几下子就垮下去的,不要地震的,只要是时间久一点,大风大雨多经过几年,这个殿就不行了。今天我们就把出离心的问题就基本上讲到这里。明天就讲菩提心了。现在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三天

  

  

  

  昨天我们把三主要道的第一个项目——出离心大概介绍了一下。在出离心之后,第二个主要的要道就是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关系,我们以前已经大概地说了一下。这里从出离心要转入菩提心呢,我们把两者的关系再重新阐述一下:出离心是生起大悲心的一个决定的因素,如果自己没有真正地出离心生起来,那么自己受苦的情况也不了解,那么一切众生受苦也很隔膜了,那这个大悲心何从生起呢?从自己感受到三界的痛苦,昨天我们说的出离心生起的标准,就像一个囚犯关在监狱里边,他定期是要处死刑的,在还没有处死刑之前,他是无时无刻不想逃出这个监牢的。逃出去才有生路嘛,关在里边,关一天就少一天,关一天少一天,哪一天执行死刑了,就死掉了。这样子的出离心生起之后,如果把这个心转移到一切众生的身上,他们也在受这样的苦难,那么我们自己要出离,那么把自己这个心推己及人,也希望他们出离这个苦难,他们受苦自己感到很难受,就像自己一样,无时无刻都在想把他们救度出这个苦难的世界。那么这样子的心就是大悲心。

  

  

  

  所以出离心和大悲心,从因果上说出离心是生起大悲心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在另外一方面来说;从对象来说,出离心对于自己来说,出离三界的苦难的心就是出离心;对一切众生来说,那就是大悲心了。所以说,我们要生起大悲心,如果真正出离心没有真正生起的话,那是一种骗人的假话。所以,我们不但自己修行大乘菩萨,要生起菩提心、大悲心,如果你连出离心都没有的话,那这个话是谈不上的。

  

  

  

  我们因为真正的出离心生起了,那么大悲心才能生起来,大悲心生起之后,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生起菩提心了。菩提心它是直接从大悲心生起的,所以从出离心到生起菩提心,中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也是有必然的因果的。只要前面的出离心是真正生起的话,那大悲心自然会生起。大悲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必然就会生起。后边菩提心怎么生起,我们就要讲了,七重因果里边,就有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后是菩提心生起了。这是从七重因果方面来说。这是后面要介绍的,这里就提一下。出离心和菩提心中间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出离心真正生起的话,把这个对象转移到一切众生的话,大悲心也就生起了,大悲心生起之后,再进一步的话,菩提心也就很快生起了。所以说,出离心和菩提心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的事情,而是同一事情的层次高低的问题。出离心真正生起,要生起菩提心是不困难的。如果我们出离心还没有,我们就说大话“我们要生菩提心”等等的话,那就是骗人的话,这个我们学法相的人一看,就戳穿了。但是有些人,没有学佛的,佛教的教理没有学过的,很会上当受骗。这里我们就把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关系简单地先介绍一下,后边还要讲。菩提心为什么要生呢?我们不生菩提心,单有出离心不是也了生死了,出三界,出轮回了,不是很好嘛,为什么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呢?这里就把要生起菩提心的必要性在书上就先标了一下。

  

  

  

  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

  

  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为什么要生起菩提心?他这里说:“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这就是说,假使出离心是有了,但是没有菩提心的话,那么这个出离心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度一切众生是不可能的,要成就最上的佛果呢也是没有办法的。不管你怎么样修六度四摄,菩萨万行,但是离开菩提心只有出离心的话,是不能成就佛果的,也度不了众生的。所以说,我们要自己圆满佛的一切功德,断德、智德、悲德,同时要度一切众生苦难的话,不发菩提心是不行的。我们修行,当然不会尽为自己,自了汉,出了三界就算了,这样子是声闻、缘觉的地位,不圆满的, 从利他方面固然功德没有,自利方面还是不够。我们说,成了佛之后,不但是烦恼障断了,所知障也断了。在《俱舍》里边一开头就说,成阿罗汉只要断“诸冥”就可以了,就是烦恼障,要成就佛的果呢,还要断“一切种冥”,还要大悲心度众生。那么,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要自己圆满我们的功德,断智悲的功德,要使一切众生离苦难的要求,这样子我们离开菩提心是做不到的。所以要真正能够满我们的愿,使我们的一切父母众生都脱离苦难,同时自己要圆满自己的悲心,智慧和断证功德的话,那么非要发菩提心成佛不可。所以这里说,单是出离心是不够的,不能到达无上正觉的高度的。所以说我们这里就是说,要真正成佛的话,离开菩提心是没有办法的。不管你有多少神通变化,不管你修多少的苦行,如果离开菩提心,结果最多是声闻、缘觉,不能到达菩提的高度,也不能把一切众生从苦难中救出来。为了这, 个缘故,只要我们为了度众生,我们修行,大乘的佛教徒是把自利是放一边的,把利他作为最高的要求。我们要度一切众生,所以说我们要自己的能力到达最高的高度才能度,最高的高度就是成佛,所以说我们的成佛并不是为了自己安享一切佛的安乐,是为了使一切众生脱离苦难,我们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救度的话,那自己非成佛不可。所以说,我们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的,“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我们天天念的。我们要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没有成佛我们要利益众生的能力是不够的,做不到圆满的,那我们所以说真正要度众生的话,非成佛不可。

  

  

  

  再一个,我们修行的人都是我们大乘佛教徒,那么大乘佛教徒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呢?证空性都是一样的,都证了空性了,当然空性有深浅了,但是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菩提心的有没有?菩提心有了之后,他所修的行,因为要自利要出三界,固然要证很多的空性,但是你还要利他,要证更大的空性,要彻底的证到。就像经上说的,象、马、兔渡河一样的,这个河,三界的苦海,要度过去,兔子——声闻,它就浮在水面上过去了,它自己是过去了;马呢是缘觉,要深一点,但是没有到底,到河的中间就渡过去了;而象呢,是踏踏实实地踩着河的底过去的。所以发了菩提心之后呢,你证的空性也特别圆满。没有菩提心的呢,声闻、缘觉呢,只能证到空性的一部分,因为它不需要证那么多,自己了了就算了,那么一些空性证不到对他没有妨碍,而要成佛度一切众生呢,非踏踏实实把整个圆满的都证到了才能做到。所以说,从证空性的圆满,从度众生的圆满,自己智慧的圆满,一…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地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