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母親對我們的恩實在太大了,離開了母親我們小孩子就活不成了。每一個小孩子都這樣子的,小的時候把母親當作是萬能的,一切都向母親要求,保護自己的,年紀大一點,知識開通了,他就要向外邊去追求了。他小的時候,因爲母親的照顧無微不至的,他就把母親看成是萬能的,什麼痛苦母親都能解決,母親太好了。這樣子,母親對我們的恩真正看到了,再回想一下,過去的一切有情都做過我們的母親,都對我們有那麼大的恩,那麼我們難道因爲隔了幾世,認不到了,她受了那麼大的苦,就像前面說到的,在極大的瀑流之中,手腳被捆起,又關在鐵籠子裏,又在漆黑一片的大海裏邊,這樣子在瀑流中沖,沖死。那麼,我們是不是就閉了眼睛不管呢?這個心就不會了,就會生起報恩的心。
所以說,真正把自己的母親,現實的母親以及一切有情的母親,現實看得到的,她的恩看到之後,我們都有一個報恩的心,人家待我這麼好,天然的我們要報答她麼。我們平時社會上,朋友之間他給我們一個好東西,我們回個禮,要報答他麼。母親對我們那麼關心,不惜生命地來愛護我們養育我們,那麼我們說,難道她受苦了,我們就不管嗎?當然要報恩了。所以說,從知恩的方面,就會不期然的就會産生報恩的心,我們受了她那麼大的好處,我們不報答她,自己心裏是擺不平的,一定要報答她了。既然我們知道一切有情都是做過我母親的,那麼她們在受苦,要救她們出苦海的事情,我們不能袖手旁觀,無動于衷。如果無動于衷,那是最可恥的人了。自己親生母親受苦難自己什麼都不管,這樣的人可以說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是動物,動物還知道報恩,小烏鴉知道喂老烏鴉,我們人就連這一點理智都沒有嗎?所以說,決定要産生報恩的心。就是說,要使一切母親離開苦難了,一切安樂使她得到,一切苦難要把她救出來,這個心要生起來了,那就是慈心、悲心了。慈心就是最好安樂的事情希望她能夠得到,能夠享安樂。悲心就是一切苦難都給她拔除。慈心悲心生起來,那麼使她安樂使她苦難除掉,這個事情哪個來做呢?是不是說那麼多的有情,我作過她的子女,那麼在座的也作過她的子女,那麼她有她的子女,那麼你去報好了,我就不要報了,我就省點事情,這行不行呢?不行!大家這麼一想,哪個來報呢?既然我們受了她那麼大的恩惠,報答的事情只有自己承擔,不要推給人家,這個自己承擔一切,救一切衆生苦難的擔子,這就是增上心。增上心生起來了,那菩提心就決定生起來了。它們中間的關系,先打一個基礎,就像打地基一樣的,修平等舍心,然後修知母,一切衆生肯定地認清到過去都作過我的母親的,既然母親對我們有恩,什麼恩什麼恩好好的去觀想,然後報恩的心要生起來。
知母、念恩、報恩,這個心有了之後,自然的,慈心,就是慈愛意樂的心就生起了,知母念恩報恩是因,慈心是果,慈心也能夠生起悲心,因爲有慈心希望她安樂,看到她受苦,當然要救,那麼悲心就生起來了,慈心悲心再加上增上心,合起來,它的果就是菩提心。所以這七重一層層修上去菩提心必然會生起的,這是客觀的規律。佛是把一切規律都掌握好的,所以說你要生這個法,要什麼方法、什麼因緣、什麼條件都告訴我們了。現在菩提心要生起來,當然不是憑空能生,就是需要這套辦法,就是平等舍心、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後菩提心決定生起來,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我們依佛的方法去做的話,這個菩提心遲早會生起,好好地修,很快就生起來,慢慢地修,慢慢地生起了。總是有生起的時候。
我也碰到上海一位居士,他說,一切有情都做過我的父母,我也做過一切有情的父母,我何必去救他呢,他應該救我,那我這個責任就沒有了。這個話對不對?大家可以思惟一下,好象是很合理,他做過我父母,我也做過他的父母,我何必要報他的恩,他應該報我的恩。這個話聽起來好象很有道理,實際上絕對是荒謬的,這是違背法性的。第一個他執著一個“我”,要衆生報他的恩,我執很重;再一個衆生受苦,沒有悲心,既沒有大悲心,又是我執,都是從煩惱裏出來的話,表面上看起來很合理,實際上整個是煩惱,不合法性。所以說,這些話我們一定要排除,如果這樣做的話,以這個爲原則去做的話,將來成就的是魔。……我們修法都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上去,都有路,都有方法,都有緣起可以達到的 。成佛的道路,佛早給我們非常周詳地安排好的,只要我們肯去走,問題是自己願不願意去走,願意走的話,方法是有的,成效還是會出現的,如果沒有辦法那是亂幹,當然做不到了,但是這都有方法、都有緣起,是可以達到的。現在,最巧妙的方法就現實地放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好好地做了,否則的話就對不起佛了。那麼,我們以這樣的心去修的話,最後菩提心決定會生起,成佛的因素——菩提心並不是一個很神秘的東西,也是從客觀上能夠一步一步實踐而達到我們的要求和目的的。這裏僅僅是介紹一下原理原則的事情,真正要詳細的話那就要看《菩提道次第》。
在這裏我們就介紹一下《菩提道次第》這一本書,這本書有的人認爲是密宗的,因爲這是藏地人寫的,好象藏地就是密宗,沒有顯教。其實,藏地從印度吸收佛教,顯密都是接受下來的。我們漢地,在唐朝的時候也是顯密都接受的,但是唐武宗滅法把密宗滅掉了。密宗是保密了,一些東西不能公諸于世了,一消滅的話,外邊就沒有了。那麼這樣子,密法在漢地就不流傳了。一直到近代,漢藏交流得比較廣泛之後呢,才慢慢地流傳到漢地來。
藏地的《菩提道次第》純粹是顯教,是把佛的四十九年的一代時教,天臺宗不是分了五時八教嗎,它就是以《菩提道次第》的方式來組織,把佛說的法,顯的、密的、大的、小的、說空、說有,互相沖突的那些人家看了不了解的,有一個整個圓滿的體系,按照次第來講,總的來講。所以這些法沒有一個是不需要的,但是一個凡夫,從凡夫開始直到成佛都要那些法,在某個層次的時候用這個法,在某個層次的時候用那個法,雖然這兩個法看起來矛盾,但是對他來說在某個時候用這個,某個時候用那個,都是不能少的。所以說,顯的密的也好,大的小的也好,空的也好,有的也好,在整個《菩提道次第》裏邊,都是一個圓滿的體系,有體系的。這個我們漢地經上也有,如來說法,如筏渡江,你有這個機用這個法,假如你要渡這個河你要有船,你河都渡了,那船就不要了。在衆生有執著的時候,先給他說有,等到有了之後,把法也執著了,就給他說空,把這個有也去掉。他法都沒有,你不給他說有,他專門執著世間法,那麼佛法要告訴他,讓他“有”,但你把佛法也執著了,太執著了,那要說空了。那就是說,到某個層次要說有,某個層次要說空,某個層次你好好持聲聞的那些戒,自己要出離了。到真正有了一定的道之後,在《法華經》裏邊有“化城”的時候,要給你說大乘了,小乘不行了,小乘不能成佛的,等等。這個在《法華經》裏邊就把它們圓融起來了,叁乘終歸一乘。顯密也是一樣,而不是顯密不容。你在修顯教,好好地修,能成佛,當然是大乘了,但是說如果你菩提心生起了,看到那麼多的有情在受苦,我第一要救他們,要想用最快的速度來救的話,我就要用善巧的方法,密法了。密法可以很快地成就。成就了佛的叁身功德就可以馬上度衆生了。所以說,我們真正菩提心猛勵生起的時候,希望趕快度衆生,修密法。所以,這個裏邊沒有矛盾的。《菩提道次第》這就是顯教,它把整個佛法按照次第圓滿地組織成一個體系。在這個裏邊,佛所說的法,都含在裏邊。
《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就是叁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如果《菩提道次第》打開來呢,就是藏地的五大部,俱舍、因明、戒經、現觀、中觀。再打開來呢,就是叁藏十二部經。所以說,《菩提道次第》是叁藏十二部經的核心,是一個結晶。而《菩提道次第》的結晶就是叁主要道。我們叁主要道要打開仔細一點,修法就看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還不夠,就學五大部,五大部還要再學廣一點,就是叁藏十二部。這個整個都是佛說的,經律論的一個總結。現在我們就略略地把菩提道次第的關系介紹一下。爲什麼原因呢?七重因果菩提道次第講得比較仔細,如果真正要看的話,就可以去參考。
修菩提心我們還要廣一點的話,《五字真言》裏有。海公上師實在是悲心,把一切方法都告訴我們了,還有《現觀莊嚴論》裏邊的二十二種發心,就是《五字真言》裏邊“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這二十二種比喻。這是真正要修菩提心的人要知道的。另外,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不同的,菩提心分願心和行心。願心,是發菩提心,發願,要度一切衆生,願生起之後,不能留在嘴上說空話了,那要實行、實踐了,實踐就是要受菩薩戒了。行就是實踐的事情了,那麼這些就是修菩提心的時候都要知道的重要的一些原則的事情。菩提心是一切佛的核心,也都是我們一切佛弟子都要做的事情。佛的本懷是要衆生成佛的,要成佛的因素第一是發菩提心。所以我們真正佛弟子不能離開菩提心,佛教化四十九年,也是要我們發起菩提心、修菩薩行、結果成佛的,所以說,我們真正能夠發起菩提心的,才真正能做佛的“兒子”——佛子,真正的佛子是發了菩提心的,是佛的兒子,將來能成佛嘛,擔負如來的家業嘛。這個《法華經》講得很多了。我們這裏就講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它的發心如何修起來?前面我們講了七重因果的修法,另外很多人念上師供的,自他相換的方法也有了,就是把自己放到衆生方面去,把衆生當作自己,這樣修菩提心很快的,直接了當地轉一下。…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