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P14

  ..续本文上一页道母亲对我们的恩实在太大了,离开了母亲我们小孩子就活不成了。每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子的,小的时候把母亲当作是万能的,一切都向母亲要求,保护自己的,年纪大一点,知识开通了,他就要向外边去追求了。他小的时候,因为母亲的照顾无微不至的,他就把母亲看成是万能的,什么痛苦母亲都能解决,母亲太好了。这样子,母亲对我们的恩真正看到了,再回想一下,过去的一切有情都做过我们的母亲,都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恩,那么我们难道因为隔了几世,认不到了,她受了那么大的苦,就像前面说到的,在极大的瀑流之中,手脚被捆起,又关在铁笼子里,又在漆黑一片的大海里边,这样子在瀑流中冲,冲死。那么,我们是不是就闭了眼睛不管呢?这个心就不会了,就会生起报恩的心。

  

  

  

  所以说,真正把自己的母亲,现实的母亲以及一切有情的母亲,现实看得到的,她的恩看到之后,我们都有一个报恩的心,人家待我这么好,天然的我们要报答她么。我们平时社会上,朋友之间他给我们一个好东西,我们回个礼,要报答他么。母亲对我们那么关心,不惜生命地来爱护我们养育我们,那么我们说,难道她受苦了,我们就不管吗?当然要报恩了。所以说,从知恩的方面,就会不期然的就会产生报恩的心,我们受了她那么大的好处,我们不报答她,自己心里是摆不平的,一定要报答她了。既然我们知道一切有情都是做过我母亲的,那么她们在受苦,要救她们出苦海的事情,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如果无动于衷,那是最可耻的人了。自己亲生母亲受苦难自己什么都不管,这样的人可以说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是动物,动物还知道报恩,小乌鸦知道喂老乌鸦,我们人就连这一点理智都没有吗?所以说,决定要产生报恩的心。就是说,要使一切母亲离开苦难了,一切安乐使她得到,一切苦难要把她救出来,这个心要生起来了,那就是慈心、悲心了。慈心就是最好安乐的事情希望她能够得到,能够享安乐。悲心就是一切苦难都给她拔除。慈心悲心生起来,那么使她安乐使她苦难除掉,这个事情哪个来做呢?是不是说那么多的有情,我作过她的子女,那么在座的也作过她的子女,那么她有她的子女,那么你去报好了,我就不要报了,我就省点事情,这行不行呢?不行!大家这么一想,哪个来报呢?既然我们受了她那么大的恩惠,报答的事情只有自己承担,不要推给人家,这个自己承担一切,救一切众生苦难的担子,这就是增上心。增上心生起来了,那菩提心就决定生起来了。它们中间的关系,先打一个基础,就像打地基一样的,修平等舍心,然后修知母,一切众生肯定地认清到过去都作过我的母亲的,既然母亲对我们有恩,什么恩什么恩好好的去观想,然后报恩的心要生起来。

  

  

  

  知母、念恩、报恩,这个心有了之后,自然的,慈心,就是慈爱意乐的心就生起了,知母念恩报恩是因,慈心是果,慈心也能够生起悲心,因为有慈心希望她安乐,看到她受苦,当然要救,那么悲心就生起来了,慈心悲心再加上增上心,合起来,它的果就是菩提心。所以这七重一层层修上去菩提心必然会生起的,这是客观的规律。佛是把一切规律都掌握好的,所以说你要生这个法,要什么方法、什么因缘、什么条件都告诉我们了。现在菩提心要生起来,当然不是凭空能生,就是需要这套办法,就是平等舍心、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后菩提心决定生起来,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我们依佛的方法去做的话,这个菩提心迟早会生起,好好地修,很快就生起来,慢慢地修,慢慢地生起了。总是有生起的时候。

  

  

  

  我也碰到上海一位居士,他说,一切有情都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一切有情的父母,我何必去救他呢,他应该救我,那我这个责任就没有了。这个话对不对?大家可以思惟一下,好象是很合理,他做过我父母,我也做过他的父母,我何必要报他的恩,他应该报我的恩。这个话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实际上绝对是荒谬的,这是违背法性的。第一个他执着一个“我”,要众生报他的恩,我执很重;再一个众生受苦,没有悲心,既没有大悲心,又是我执,都是从烦恼里出来的话,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实际上整个是烦恼,不合法性。所以说,这些话我们一定要排除,如果这样做的话,以这个为原则去做的话,将来成就的是魔。……我们修法都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上去,都有路,都有方法,都有缘起可以达到的 。成佛的道路,佛早给我们非常周详地安排好的,只要我们肯去走,问题是自己愿不愿意去走,愿意走的话,方法是有的,成效还是会出现的,如果没有办法那是乱干,当然做不到了,但是这都有方法、都有缘起,是可以达到的。现在,最巧妙的方法就现实地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好好地做了,否则的话就对不起佛了。那么,我们以这样的心去修的话,最后菩提心决定会生起,成佛的因素——菩提心并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也是从客观上能够一步一步实践而达到我们的要求和目的的。这里仅仅是介绍一下原理原则的事情,真正要详细的话那就要看《菩提道次第》。

  

  

  

  在这里我们就介绍一下《菩提道次第》这一本书,这本书有的人认为是密宗的,因为这是藏地人写的,好象藏地就是密宗,没有显教。其实,藏地从印度吸收佛教,显密都是接受下来的。我们汉地,在唐朝的时候也是显密都接受的,但是唐武宗灭法把密宗灭掉了。密宗是保密了,一些东西不能公诸于世了,一消灭的话,外边就没有了。那么这样子,密法在汉地就不流传了。一直到近代,汉藏交流得比较广泛之后呢,才慢慢地流传到汉地来。

  

  

  

  藏地的《菩提道次第》纯粹是显教,是把佛的四十九年的一代时教,天台宗不是分了五时八教吗,它就是以《菩提道次第》的方式来组织,把佛说的法,显的、密的、大的、小的、说空、说有,互相冲突的那些人家看了不了解的,有一个整个圆满的体系,按照次第来讲,总的来讲。所以这些法没有一个是不需要的,但是一个凡夫,从凡夫开始直到成佛都要那些法,在某个层次的时候用这个法,在某个层次的时候用那个法,虽然这两个法看起来矛盾,但是对他来说在某个时候用这个,某个时候用那个,都是不能少的。所以说,显的密的也好,大的小的也好,空的也好,有的也好,在整个《菩提道次第》里边,都是一个圆满的体系,有体系的。这个我们汉地经上也有,如来说法,如筏渡江,你有这个机用这个法,假如你要渡这个河你要有船,你河都渡了,那船就不要了。在众生有执着的时候,先给他说有,等到有了之后,把法也执着了,就给他说空,把这个有也去掉。他法都没有,你不给他说有,他专门执着世间法,那么佛法要告诉他,让他“有”,但你把佛法也执着了,太执着了,那要说空了。那就是说,到某个层次要说有,某个层次要说空,某个层次你好好持声闻的那些戒,自己要出离了。到真正有了一定的道之后,在《法华经》里边有“化城”的时候,要给你说大乘了,小乘不行了,小乘不能成佛的,等等。这个在《法华经》里边就把它们圆融起来了,三乘终归一乘。显密也是一样,而不是显密不容。你在修显教,好好地修,能成佛,当然是大乘了,但是说如果你菩提心生起了,看到那么多的有情在受苦,我第一要救他们,要想用最快的速度来救的话,我就要用善巧的方法,密法了。密法可以很快地成就。成就了佛的三身功德就可以马上度众生了。所以说,我们真正菩提心猛励生起的时候,希望赶快度众生,修密法。所以,这个里边没有矛盾的。《菩提道次第》这就是显教,它把整个佛法按照次第圆满地组织成一个体系。在这个里边,佛所说的法,都含在里边。

  

  

  

  《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就是三主要道,就是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如果《菩提道次第》打开来呢,就是藏地的五大部,俱舍、因明、戒经、现观、中观。再打开来呢,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所以说,《菩提道次第》是三藏十二部经的核心,是一个结晶。而《菩提道次第》的结晶就是三主要道。我们三主要道要打开仔细一点,修法就看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还不够,就学五大部,五大部还要再学广一点,就是三藏十二部。这个整个都是佛说的,经律论的一个总结。现在我们就略略地把菩提道次第的关系介绍一下。为什么原因呢?七重因果菩提道次第讲得比较仔细,如果真正要看的话,就可以去参考。

  

  

  

  修菩提心我们还要广一点的话,《五字真言》里有。海公上师实在是悲心,把一切方法都告诉我们了,还有《现观庄严论》里边的二十二种发心,就是《五字真言》里边“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这二十二种比喻。这是真正要修菩提心的人要知道的。另外,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不同的,菩提心分愿心和行心。愿心,是发菩提心,发愿,要度一切众生,愿生起之后,不能留在嘴上说空话了,那要实行、实践了,实践就是要受菩萨戒了。行就是实践的事情了,那么这些就是修菩提心的时候都要知道的重要的一些原则的事情。菩提心是一切佛的核心,也都是我们一切佛弟子都要做的事情。佛的本怀是要众生成佛的,要成佛的因素第一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真正佛弟子不能离开菩提心,佛教化四十九年,也是要我们发起菩提心、修菩萨行、结果成佛的,所以说,我们真正能够发起菩提心的,才真正能做佛的“儿子”——佛子,真正的佛子是发了菩提心的,是佛的儿子,将来能成佛嘛,担负如来的家业嘛。这个《法华经》讲得很多了。我们这里就讲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它的发心如何修起来?前面我们讲了七重因果的修法,另外很多人念上师供的,自他相换的方法也有了,就是把自己放到众生方面去,把众生当作自己,这样修菩提心很快的,直接了当地转一下。…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十地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