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P20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一個,要麼就是不一樣的,分開的。那麼除此以外,又同又不同,非同非不同、亦同亦不同這些是沒有的,沒有這些東西的,要麼是相同的,要麼是不同的。沒有又同又不同,非同非不同,這些都沒有的。那麼我們看這個“我”跟五蘊的身體,到底是一個還是兩個?如果說是一個的話,五蘊有五個,色受想行識,再詳細分的話,色裏邊有顯色、形色,顯色就是青黃赤白,形色就是長短方圓,那就分二十種。受裏邊也分苦受、樂受、舍受,如果說還有有漏苦受、無漏苦受等等,那有十八種。那麼想蘊裏邊,想的東西也很多。行蘊裏邊法相最多,行裏邊的法最多,心王心所,心所法和那些不相應行都是屬于行蘊的。識蘊講唯識就有八個識,到底“我”有幾個?這些加以來有一百多個,你有一百多個“我”是不可能的。五蘊和“我”是一個是不可能的。那麼,五蘊跟我不是一個,五蘊是五蘊,我是我,那麼我們現實的身體除了色受想行識以外,你找一個我在哪裏呢?你說我說話,說法就是舌頭是說,是色法;我們思想,是心王和心所的作用;我們的行動,是心王思惟指揮我們手腳行動,要坐久了走一下這些都是五蘊的作用。那麼你說我在哪裏呢?你找不出來,一個也不是,兩個也不是,那就是沒有了。既然不是一個,一個也不對,分開來也不對,那就是說這個我是沒有的,五蘊是緣起法,是名言中是有的,但是這個我從這個道理推出來,是沒有的。這個道理從邏輯上推論、再在定中仔細觀察修,就可以證到無我的證驗。這個我們是略略介紹一下,真正的修行那沒有這麼簡單。那就是要好好地把中觀學透了,才能夠得到真正圓滿的中觀見,再進入思修,結合戒定慧,在慢慢地來了。

  

  

  

  這裏舉了一個量,這裏講因明,這裏舉了一個喻。它說一切法沒有自性,假使說我們寺的維那師,一個維那師就是私下裏我們叫他維那師嗎?不是的。他這個人在寺院裏住了一段時間,又天然有這個能力,他能堪能舉腔,帶領大衆念經,念經念得好,聲音又響亮,又清楚。那麼這個人有擔任維那師的條件,那麼寺院裏執事會就開個會來任命一個維那師,給他挂個牌,某某人某某師父爲維那師,從此以後這個維那師大家就叫他維那師了。這個維那師就安立上去。這個維那師本來就叫維那師嗎?本來大家根本聯系不到維那師上面去,但是從挂了牌子大家封他爲維那師之後,大家看到他就說“哦,維那師來了。”那個就聯系起來了,那這個我也是這樣的,假名安立的是有,這是舉一個例。當然我們學了中觀學得深透一點,這些例子可以聯系起來,如果學得不深透好象關系不大,這個就靠大家慢慢思惟了。

  

  

  

  學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以前在上海,那時候我還是居士,上海的法相家,江南的法相家——範古農老居士,他辦了一個法相學社。那時候上海佛教青年會,它們一宣傳,我聽到消息,跟我住的地方也不遠的,我就去聽了。那是晚上,業余的,開始的時候,講堂擠滿的,擠得坐不下,大家都想學法相,學了法相之後對佛的道理能夠懂。爲什麼學法相?佛說的道理,通過法相才能知道。我們知道世間上每一科學問都有一定的專門名詞,假如說學醫科,就有很多的醫科名詞,學工程有工程的名詞,醫科的內涵、工程的內涵一定要通過這些名詞才能理解,如果這些名詞沒有,只是泛泛地用普通的語言給你說的話,你不會得到正確的理解的。同樣的,佛給我們說法也有一套名相,通過這些名相我們能夠接受佛的真正含義。如果說沒有法相的話,只是大概地了解一下的話,最多是依稀恍惚地知道一些,真正佛的精確的含義你不會知道的,沒有法相你怎麼知道佛說的話。

  

  

  

  有些人說,法相煩瑣的很,我只要一切法空就對了。一切法空,那先問你:“什麼是一切法?什麼叫空?”這樣子將軍,馬上就把你將倒了。一切法是什麼?空又是什麼意思?這些都需要靠名相來精確地解釋的。我們當時去聽的時候,開始是滿堂紅,人是擠得坐不下,一個月以後,座位就有多了,就不要很著急去了,稍微遲一點還有位子坐,學了一年之後,那基本上固定幾個人了,大概十來個人,這幾個十來個人是長期的聽衆,其他的人都不來了。這跟我們講經一樣的,我們講叁主要道,前面的出離心、菩提心還好懂一些,但是有一些老居士就跟我說了:“哎呀,你講的我很感興趣,但是我聽不懂,你是不是把磁帶給我們聽一聽。”這個可以,那個磁帶效果好不好我也不知道?如果大家要的話,磁帶可以翻錄,大家作一個參考。我也不能說我講得一定很對,這個話我也不敢說,但是我的講的時候我是求加持的,求上師加持,宗喀巴大師以下,一直到曆代上師加持,希望我不要講錯。因此,這個給大家作一點參考,我想馬馬虎虎也是可以的。

  

  

  

  我們學法是要花一定的腦力勞動的,不但是腦力勞動,還要培廣大的福德,還要去修忏悔法。忏悔法大家看到了,拜的大禮拜很吃力,全身撲在地上,再爬起來,馬上又撲下去,數字要十萬十萬地拜,十萬是一個單元,十萬夠了之後看你效果好不好,不好再來十萬,這個要花很大氣力,夏天要磕一身的大汗。冬天也是衣服很多,要脫得很薄的衣服才拜得起,穿著棉襖是拜不動的。那麼就是說,修行要花氣力的,我們學法也是按照層次的,有些居士心很著急,這個心很好,希望把法學好,這個我們很贊歎,但是一時不懂不要緊,你只要努力的話,慢慢地積累資糧,總有一天會懂的。

  

  

  

  怎樣積累資糧我們已經說了,先求一個如法的上師依止他,修上師瑜伽法跟他相應,第二個就是學甚深般若的經典,再一個廣大的培福,忏悔業障,你照這叁個條件去做,決定是會成就。善根大的開大智慧,善根小的也要開智慧,小小的也要開,如果照這樣子不開的話,誰負責?佛會負責的,這個話是佛說的,決定照這個做,會兌現的,就怕你不照這個做,做的話佛給你擔保,決定會得到效果。

  

  

  

  這裏講了一些假名安立的問題,這在佛法裏邊是比較高的。我們就舉一個比喻,這是比較淺近一點的,就是說,假使我們造了叁間新的房子,這叁間房子設計得都非常好,而它的結構都是同樣的,那麼這個叁間就分不出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不知道。但是房子的主人來了,他看了這個房子,就要安排了,這個作寢室,這個作食堂,吃飯的地方,這個作客堂,這樣子叁間房子一安排呢,那麼人家住了這個房間,就知道這是客堂,這個是寢室,不要進去,這個是食堂,那是吃飯的地方,吃飯的時候就往這裏跑。這叁個房間本來沒有差別,經過我們一安立呢,它的作用也起了,它的名字也有了,那就是說,一切法經過我們假名安立,不但是這個法緣起,假名安立成就了,同時它的一切安立的作用也起了。

  

  

  

  這裏我們還是略略地把所謂的緣起大概地總結一下給大家說一下。緣起有好幾種,一種就是一切法都是靠其他法湊合起來成就的。假使我們這個茶杯,茶杯裏有鋁、橡皮了等什麼東西,經過工人機器的製造,然後做出一只茶杯出來,工人、材料等等都是湊合這個茶杯的因,這些都是靠各式各樣的因素。另外一個緣起呢,支分,這個茶杯有蓋子,有中間的框框,有裏邊的保溫的膽,這些你說那一個是茶杯,蓋不是茶杯,框框也不是茶杯,保溫膽也不是茶杯,但是組合起來起茶杯的作用,我們安一個名字——茶杯。這是根據它的支分的和合也是一種緣起。再一種緣起,一切法在我們沒有安名字之前,就是這叁個房間,是說不出來的,但是我們名字安上去之後,那麼這個法就有名字了,作用也就起了。就是說,有叁種緣起,一種是靠因托緣的,一種是支分聚攏來的緣起,一種是假名安立的緣起。

  

  

  

  有的人就說,假名安立,那我隨便拿一個石頭,安一個名字——金子,呵,起金子作用,那拿去當金子用了,那不是發財了嗎?那是唯心主義了。假名安立不是亂安,它所安名的對象是要夠格的,才能安這個名字,也不是亂安,是有條件的。這些講中觀一切法緣起是最完整的。像那些依待支分的、或者靠外邊的因緣的,那我們在講有部、經部、唯識,它們講緣起也講這些,或者講這個,或者講那個,都通其他的宗派的。而特色的假名安立這一條,唯中觀宗的應成派才有,最高的獨特的一個緣起法。我們講緣起呢,就是有這叁種類型,其中就是最特殊的應成派所特有的就是假名安立這一條。經過我們的分別心,把名字安立到一個適合的對象上去,這樣子的因緣和合就成立一個假名安立的法,這些緣起總的來說都是緣起,有了緣起之後才有法,緣起沒有法就沒有,因緣和合。

  

  

  

  那麼就是說各個宗派都有它因緣和合的內涵,而最完整的就是應成派的中觀見,那是最高的,也就是佛的究竟法,也是了義法,那麼前面說的錯了嗎?沒有錯。你要達到最高的,你必須要一層一層來。就像小孩子接受知識,不能把專家的知識一下子接受下來麼,我們要從一點一點接受麼,那麼先把因緣和合的、支分的等等,等這些有了之後,再加上假名安立就完整了,圓滿了。所以說,前面幾個宗派並不是錯誤,有的人就最歡喜貪便宜:“前面幾個是不對的,我們不要學了,我們直接了當學應成派好了。”那你是過去有善根的,固然一學還會懂,因爲你過去學過這些。如果過去這些從來沒有見過面,那你學起來就會感到很枯燥,就像跑馬山的那些人一樣,情願背石頭去好了,這個東西學不進去,實在難學。

  

  

  

  我們知道精神勞動比體力勞動還要困難,體力勞動背不動的話,我兩個人一起背甚至叁個人用棍子擡麼總要把它擡起來的,精神勞動人家幫不了你忙的,你自己一個問題搞不懂,今天想搞不懂,明天想還是搞不懂,到後來幹脆…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地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