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一个,要么就是不一样的,分开的。那么除此以外,又同又不同,非同非不同、亦同亦不同这些是没有的,没有这些东西的,要么是相同的,要么是不同的。没有又同又不同,非同非不同,这些都没有的。那么我们看这个“我”跟五蕴的身体,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说是一个的话,五蕴有五个,色受想行识,再详细分的话,色里边有显色、形色,显色就是青黄赤白,形色就是长短方圆,那就分二十种。受里边也分苦受、乐受、舍受,如果说还有有漏苦受、无漏苦受等等,那有十八种。那么想蕴里边,想的东西也很多。行蕴里边法相最多,行里边的法最多,心王心所,心所法和那些不相应行都是属于行蕴的。识蕴讲唯识就有八个识,到底“我”有几个?这些加以来有一百多个,你有一百多个“我”是不可能的。五蕴和“我”是一个是不可能的。那么,五蕴跟我不是一个,五蕴是五蕴,我是我,那么我们现实的身体除了色受想行识以外,你找一个我在哪里呢?你说我说话,说法就是舌头是说,是色法;我们思想,是心王和心所的作用;我们的行动,是心王思惟指挥我们手脚行动,要坐久了走一下这些都是五蕴的作用。那么你说我在哪里呢?你找不出来,一个也不是,两个也不是,那就是没有了。既然不是一个,一个也不对,分开来也不对,那就是说这个我是没有的,五蕴是缘起法,是名言中是有的,但是这个我从这个道理推出来,是没有的。这个道理从逻辑上推论、再在定中仔细观察修,就可以证到无我的证验。这个我们是略略介绍一下,真正的修行那没有这么简单。那就是要好好地把中观学透了,才能够得到真正圆满的中观见,再进入思修,结合戒定慧,在慢慢地来了。
这里举了一个量,这里讲因明,这里举了一个喻。它说一切法没有自性,假使说我们寺的维那师,一个维那师就是私下里我们叫他维那师吗?不是的。他这个人在寺院里住了一段时间,又天然有这个能力,他能堪能举腔,带领大众念经,念经念得好,声音又响亮,又清楚。那么这个人有担任维那师的条件,那么寺院里执事会就开个会来任命一个维那师,给他挂个牌,某某人某某师父为维那师,从此以后这个维那师大家就叫他维那师了。这个维那师就安立上去。这个维那师本来就叫维那师吗?本来大家根本联系不到维那师上面去,但是从挂了牌子大家封他为维那师之后,大家看到他就说“哦,维那师来了。”那个就联系起来了,那这个我也是这样的,假名安立的是有,这是举一个例。当然我们学了中观学得深透一点,这些例子可以联系起来,如果学得不深透好象关系不大,这个就靠大家慢慢思惟了。
学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以前在上海,那时候我还是居士,上海的法相家,江南的法相家——范古农老居士,他办了一个法相学社。那时候上海佛教青年会,它们一宣传,我听到消息,跟我住的地方也不远的,我就去听了。那是晚上,业余的,开始的时候,讲堂挤满的,挤得坐不下,大家都想学法相,学了法相之后对佛的道理能够懂。为什么学法相?佛说的道理,通过法相才能知道。我们知道世间上每一科学问都有一定的专门名词,假如说学医科,就有很多的医科名词,学工程有工程的名词,医科的内涵、工程的内涵一定要通过这些名词才能理解,如果这些名词没有,只是泛泛地用普通的语言给你说的话,你不会得到正确的理解的。同样的,佛给我们说法也有一套名相,通过这些名相我们能够接受佛的真正含义。如果说没有法相的话,只是大概地了解一下的话,最多是依稀恍惚地知道一些,真正佛的精确的含义你不会知道的,没有法相你怎么知道佛说的话。
有些人说,法相烦琐的很,我只要一切法空就对了。一切法空,那先问你:“什么是一切法?什么叫空?”这样子将军,马上就把你将倒了。一切法是什么?空又是什么意思?这些都需要靠名相来精确地解释的。我们当时去听的时候,开始是满堂红,人是挤得坐不下,一个月以后,座位就有多了,就不要很着急去了,稍微迟一点还有位子坐,学了一年之后,那基本上固定几个人了,大概十来个人,这几个十来个人是长期的听众,其他的人都不来了。这跟我们讲经一样的,我们讲三主要道,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还好懂一些,但是有一些老居士就跟我说了:“哎呀,你讲的我很感兴趣,但是我听不懂,你是不是把磁带给我们听一听。”这个可以,那个磁带效果好不好我也不知道?如果大家要的话,磁带可以翻录,大家作一个参考。我也不能说我讲得一定很对,这个话我也不敢说,但是我的讲的时候我是求加持的,求上师加持,宗喀巴大师以下,一直到历代上师加持,希望我不要讲错。因此,这个给大家作一点参考,我想马马虎虎也是可以的。
我们学法是要花一定的脑力劳动的,不但是脑力劳动,还要培广大的福德,还要去修忏悔法。忏悔法大家看到了,拜的大礼拜很吃力,全身扑在地上,再爬起来,马上又扑下去,数字要十万十万地拜,十万是一个单元,十万够了之后看你效果好不好,不好再来十万,这个要花很大气力,夏天要磕一身的大汗。冬天也是衣服很多,要脱得很薄的衣服才拜得起,穿著棉袄是拜不动的。那么就是说,修行要花气力的,我们学法也是按照层次的,有些居士心很着急,这个心很好,希望把法学好,这个我们很赞叹,但是一时不懂不要紧,你只要努力的话,慢慢地积累资粮,总有一天会懂的。
怎样积累资粮我们已经说了,先求一个如法的上师依止他,修上师瑜伽法跟他相应,第二个就是学甚深般若的经典,再一个广大的培福,忏悔业障,你照这三个条件去做,决定是会成就。善根大的开大智慧,善根小的也要开智慧,小小的也要开,如果照这样子不开的话,谁负责?佛会负责的,这个话是佛说的,决定照这个做,会兑现的,就怕你不照这个做,做的话佛给你担保,决定会得到效果。
这里讲了一些假名安立的问题,这在佛法里边是比较高的。我们就举一个比喻,这是比较浅近一点的,就是说,假使我们造了三间新的房子,这三间房子设计得都非常好,而它的结构都是同样的,那么这个三间就分不出来了,这个是什么,这个是什么,不知道。但是房子的主人来了,他看了这个房子,就要安排了,这个作寝室,这个作食堂,吃饭的地方,这个作客堂,这样子三间房子一安排呢,那么人家住了这个房间,就知道这是客堂,这个是寝室,不要进去,这个是食堂,那是吃饭的地方,吃饭的时候就往这里跑。这三个房间本来没有差别,经过我们一安立呢,它的作用也起了,它的名字也有了,那就是说,一切法经过我们假名安立,不但是这个法缘起,假名安立成就了,同时它的一切安立的作用也起了。
这里我们还是略略地把所谓的缘起大概地总结一下给大家说一下。缘起有好几种,一种就是一切法都是靠其他法凑合起来成就的。假使我们这个茶杯,茶杯里有铝、橡皮了等什么东西,经过工人机器的制造,然后做出一只茶杯出来,工人、材料等等都是凑合这个茶杯的因,这些都是靠各式各样的因素。另外一个缘起呢,支分,这个茶杯有盖子,有中间的框框,有里边的保温的胆,这些你说那一个是茶杯,盖不是茶杯,框框也不是茶杯,保温胆也不是茶杯,但是组合起来起茶杯的作用,我们安一个名字——茶杯。这是根据它的支分的和合也是一种缘起。再一种缘起,一切法在我们没有安名字之前,就是这三个房间,是说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名字安上去之后,那么这个法就有名字了,作用也就起了。就是说,有三种缘起,一种是靠因托缘的,一种是支分聚拢来的缘起,一种是假名安立的缘起。
有的人就说,假名安立,那我随便拿一个石头,安一个名字——金子,呵,起金子作用,那拿去当金子用了,那不是发财了吗?那是唯心主义了。假名安立不是乱安,它所安名的对象是要够格的,才能安这个名字,也不是乱安,是有条件的。这些讲中观一切法缘起是最完整的。像那些依待支分的、或者靠外边的因缘的,那我们在讲有部、经部、唯识,它们讲缘起也讲这些,或者讲这个,或者讲那个,都通其他的宗派的。而特色的假名安立这一条,唯中观宗的应成派才有,最高的独特的一个缘起法。我们讲缘起呢,就是有这三种类型,其中就是最特殊的应成派所特有的就是假名安立这一条。经过我们的分别心,把名字安立到一个适合的对象上去,这样子的因缘和合就成立一个假名安立的法,这些缘起总的来说都是缘起,有了缘起之后才有法,缘起没有法就没有,因缘和合。
那么就是说各个宗派都有它因缘和合的内涵,而最完整的就是应成派的中观见,那是最高的,也就是佛的究竟法,也是了义法,那么前面说的错了吗?没有错。你要达到最高的,你必须要一层一层来。就像小孩子接受知识,不能把专家的知识一下子接受下来么,我们要从一点一点接受么,那么先把因缘和合的、支分的等等,等这些有了之后,再加上假名安立就完整了,圆满了。所以说,前面几个宗派并不是错误,有的人就最欢喜贪便宜:“前面几个是不对的,我们不要学了,我们直接了当学应成派好了。”那你是过去有善根的,固然一学还会懂,因为你过去学过这些。如果过去这些从来没有见过面,那你学起来就会感到很枯燥,就像跑马山的那些人一样,情愿背石头去好了,这个东西学不进去,实在难学。
我们知道精神劳动比体力劳动还要困难,体力劳动背不动的话,我两个人一起背甚至三个人用棍子抬么总要把它抬起来的,精神劳动人家帮不了你忙的,你自己一个问题搞不懂,今天想搞不懂,明天想还是搞不懂,到后来干脆…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