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P24

  ..續本文上一頁超度。

  

  

  

  這個公案我們經常聽到的,它究竟的含義恐怕大家不會很深刻地知道,那就是經過我們中觀見一對照呢,那就很清楚了。就是說,他修空太過分了,把因果抹煞了,就是說把顯分,因果不謬的那一分甩掉了,把一切法空的道理搞錯了。因爲緣起和性空是相輔相成的,你緣起不明白的話,空性也得不到正確的空性。像前面一樣的,空性不到家的話,你緣起也不能圓滿的。唯一的,就是應成派的中觀見,這是最圓滿的,所以說在藏地,也很不客氣地說,一切宗派他們的見能不能出生死,不能出生死!除了應成派的中觀見,這個見你證到之後,才能了生死,其他一些的空性見,不到家的,不夠的,生死了不了的,但是你再進一步,再上去,達到這個高度的時候那也可以了了生死。既然達到這個四宗的高度,你再上去一步也不困難了,最怕的是斷見,一個常邊,一個斷邊,斷邊是要墮惡趣的,因果都抹煞了。

  

  

  

  這些現實的人裏邊很多,昨天我就介紹了一個人,也不是居士,可能是外道,他認爲,他得了空性了,他什麼都不要幹了,他說他這樣子就成佛了。另外我以前在法相學社的同學,他過去也很精進,我們那時討論是自覺的,人也不多,幾個比較用功的每次開課之前早一點到,互相把前一天講的內容探討一下,辯論一下,他這個時候很用功。後來我到五臺山去了,他給我通信,我就發現他的見有點差異了。最後有一次,好象是五九年,我從五臺山回來,我就聽人家說,他說他發現了一種成佛的捷徑,這個捷徑很快,一下就成佛了,比一切宗派都要好,他成了新宗派的祖師了,很多有名的大居士也對他都很崇拜,相信他的事情,包括一個居士,那時我回來(上海)了,到他家裏去,他是相信他的道理的,他就說,哎呀,你們比丘出家人太執著了,什麼二百五十條戒,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一切法空麼,不要去執著那些,只要空了就對了。我說,哎呀,怎麼是執著呢?我們比丘二百五十戒還少了,還要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呢,這個成佛的時候都要做到的,怎麼不做呢?要做!

  

  

  

  後來那個人,有一次他害病了,有人去看他,說:“你說一切法空嘛,你這個病也是空的,你著什麼急呢?”“哦,他說不對了,這個病很重!”他就著急了。另外一個居士跟他說:“你這個見恐怕有點問題吧?”他說“對,對,對!”他接受了。過了幾天病他好了,又是一切法空,什麼都不要。本來這個居士吃素,好好地念佛,也研究法相,後來一切法空,素也不吃了,他說葷的素的一樣的,都是空的,你不要吃肉好了。不吃肉爲什麼要吃葷的,葷的味道好嘛,你還是執著嘛,葷的素的都要吃,他是紹興人,甚至于空的時候去看紹興戲去了。他說,不要執著嘛,沒有關系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你想想,這些人後果如何呢?當然是不可設想。我記得我們在法相學社,範老講課的時候,在唯識裏邊也講到惡取空的,但是他學了之後,可能是過去邪的因在裏邊,對那個接受不了,好象對他無動于衷。

  

  

  

  這個我們一樣要掌握的,就是顯分——緣起的那一分,跟空性的那一分不能有偏差的,這個份量要齊的,一方面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自性是空的,另一方面要知道,緣起的法雖然自性是空的,但是不管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從因到果是絲毫不昧的。這個我們書上也有,越是證到空性的人,他對因果越是認真。這個我們就可以衡量了,有些人就大言不慚的,說他開悟了,證了空性的,世界上這些人也有。我們要衡量是不是真的證了空性還是假的?一個標准就是說看他對因果的看法如何?如果他對因果的看法非常嚴謹,一絲不苟,什麼事情都依因果而做,那麼這個人可能是靠得住,如果他認爲一切法空了,因果也是假的,你何必假戲真做呢,一切放下就完了,不要執著它,什麼都隨便都可以,如果是這樣的人呢,千萬不要上當。他自己本身已經惡取空得到了,要下惡道了,還要把你帶下去,一起受苦去。這些我們學中觀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不要墮入偏于空的或者偏于有的方面,一定要空有兩個相齊,不能有偏,份量一定要相等,這個很重要。

  

  

  

  另外一個,根據文殊菩薩的教誡,前兩天我就講過,宗大師修法親見本尊,文殊菩薩就不是在定中夢中,就是跟現實的人一樣,可以給他做教授教誡,盡量給他講。有一次,文殊菩薩告訴宗大師說,就是關于中觀的問題,他說,“勿以顯空判親疏”,就是對于顯的一方面,就是緣起方面,對于性空方面不要有親疏,就是對這個偏重一點,對那一個偏輕一點,就是不要有輕重的問題。那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修緣起中觀見的時候,要把顯分——因果不謬的那一分,跟一切法自性空一點,也沒有自性的那一分的份量要擺齊,不要一個親一點偏于這一邊,而疏于那一邊,這個不要。這是文殊菩薩親自對宗大師說的話。就是說,對于空所産生勝解的決定心的份量,跟在顯分上——緣起因果不錯所引生的決定心,這兩個心要等齊,不要一個親一個疏,一個重一個輕。這個意思就是說,對這顯分和空分一定要擺平,不能偏一點。偏有一點還好,偏空的一方面就會墮惡取空。

  

  

  

  漢地也有這個話,“甯執有見如須彌,不執無見如芥子”。有須彌這樣大的有見,將來還能爬上去,一生了斷空見之後,那就永世沈淪了,見錯掉了,不知道那世出來了就不知道了,千佛不救。這個我們漢地的禅宗裏邊經常講這些話的,把這個道理和叁主要道的正見的道理一會通呢,那就一樣的,漢地的佛教和藏地的佛教有什麼差異呢?源頭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有些人有本位觀點,認爲我們漢地佛教是漢地的,藏地佛教是藏人的,我們漢地的好。但你想一想,我們藏地的佛教也好、漢地的佛教也好,都是來自于印度的,印度比藏地還遠,那有什麼親疏呢?我們只要是真理我們就接受,不要說它是外國人,不是我們漢人,我們就不接受,我們漢人就自高自大,這個也不必。凡是佛說的東西正確的,我們都要接受,漢地也好、藏地也好,哪怕是斯裏蘭卡的也好,這個正歸都是佛說的,我們都要接受,不要去分好壞了這些。

  

  

  

  文殊菩薩是親自跟宗大師講了這個。在空性方面加重份量了,對顯的緣起方面減輕份量了,這是斷邊,墮了斷的那一邊去了,斷邊是危險的。如果對顯分放重一點,空的份量放輕一點,就墮到常邊去了,都不合中道。真正中道遠離斷常二邊,在一切宗派裏邊真正能夠達到的只有應成派的中觀見,它是直接繼承文殊菩薩所傳下的,通過龍樹、提婆、寂天、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等流下來的,這個見是最高的。這個我們不是自吹自擂,你是格魯派就把格魯派放得很高,這個我們藏地的佛法都是經過辯論的,你說你不服你可以去辯論嘛,如果你辯勝了,那你就對了,如果你辯不過,那你就要承認了。這個不能就個人意見來犟嘛,有什麼好犟的,對真理要服從。

  

  

  

  斷常二邊,只要你把顯分空分不擺平的話,要麼是墮在常邊,就是重于顯分,因果方面份量太重了,空方面份量輕了一點,墮在常邊。如果空的方面份量加重了,緣起因果方面份量減輕了,因地上如此,那麼以後證到的果就墮于斷邊,就會得到惡取空的不好的果。這是說,不要分親疏,份量要等齊。但是有一句話,這是文殊菩薩說的,多于顯分上用功夫。你開始用功的時候,顯分上要多下一點功夫,就是說,在緣起方面要多下一點功夫,這是什麼原因呢?而且不僅如此,只有在緣起上用功夫,對緣起所生的一切法,生死也好、涅槃也好,能夠引起它的因果一點也不錯的決定心,然後在緣起法再引生性空,所以說我們在真正地看這顯分空分這兩個方面,是不能有差異的,份量要等的,但是開始用功的時候要從緣起方面下手,下功夫,到了緣起因果正確不誤了,然後進入空性呢,那就可以保證你不墮入斷見了。這個在宗大師的叁主要道裏邊也有,“應勤通達緣起法”,而不說你應勤通達性空法,他說你要很好地把緣起法努力地修,也是跟著文殊菩薩的教誡,雖然這兩個你修到後來的份量要齊,但是你下手的時候還得在緣起法上多一點功夫,所以說我們學法,佛的法,我們昨天就介紹了,佛的叁個*輪,根本*輪,基本上都是講因果緣起,就是六因四緣五果,那麼瑜伽也是講緣起,哪怕是中觀,緣起是講得少一點,但是並不是說緣起不重要,不要了。所以說緣起方面是重要的。從緣起下手,以後你得到的中觀不會墮入斷常二邊,如果你不從緣起下手,緣起上功夫不好好下的話,那麼以後證到的見可能會是斷空,那就很危險了。

  

  

  

  有些人很奇怪,證到的東西怎麼會錯呢?我們不要想得太天真了,你以爲證到了,定中得到的東西都是對的嗎?那些外道,佛在世的時候九十六外道,都得到禅定的,他們說,印度現在還有一個婆羅門,自稱“薄伽梵”,他神通廣大,他有定嘛,但是定並不一定産生正見,你開始接受的是邪見,你定中修出來之後這個邪見更深,牢不可拔。如果你開始得到的是正見,那你定中修出來之後這個正見也是堅固,不容易退了。

  

  

  

  我們打一個比喻,就像是燒窯的瓷器一樣的,你開始做的土還沒有燒之前,是容易壞的,經窯裏一燒,就堅固了,不會壞了,如果瓷器做的是很好的,燒出來是一個很好的瓷器。如果瓷器開始模型做的不好,那燒出來是怪頭怪腦的東西。所以說,並不是得到定了,都一定會得到正見,正見還依賴我們的聞思修,聞思修就是你聞什麼法,你領會的是什麼法,那麼經過思惟,經過定中的修,將來得到的果還是那個法。這個法不過他起作用了,在聞的時候僅僅是一個認識,到思的時候能産生一定作用,到修的時候,定中出來以後大大的作用就起了。東西還是一個,性質沒有…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地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