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超度。
这个公案我们经常听到的,它究竟的含义恐怕大家不会很深刻地知道,那就是经过我们中观见一对照呢,那就很清楚了。就是说,他修空太过分了,把因果抹煞了,就是说把显分,因果不谬的那一分甩掉了,把一切法空的道理搞错了。因为缘起和性空是相辅相成的,你缘起不明白的话,空性也得不到正确的空性。像前面一样的,空性不到家的话,你缘起也不能圆满的。唯一的,就是应成派的中观见,这是最圆满的,所以说在藏地,也很不客气地说,一切宗派他们的见能不能出生死,不能出生死!除了应成派的中观见,这个见你证到之后,才能了生死,其他一些的空性见,不到家的,不够的,生死了不了的,但是你再进一步,再上去,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那也可以了了生死。既然达到这个四宗的高度,你再上去一步也不困难了,最怕的是断见,一个常边,一个断边,断边是要堕恶趣的,因果都抹煞了。
这些现实的人里边很多,昨天我就介绍了一个人,也不是居士,可能是外道,他认为,他得了空性了,他什么都不要干了,他说他这样子就成佛了。另外我以前在法相学社的同学,他过去也很精进,我们那时讨论是自觉的,人也不多,几个比较用功的每次开课之前早一点到,互相把前一天讲的内容探讨一下,辩论一下,他这个时候很用功。后来我到五台山去了,他给我通信,我就发现他的见有点差异了。最后有一次,好象是五九年,我从五台山回来,我就听人家说,他说他发现了一种成佛的捷径,这个捷径很快,一下就成佛了,比一切宗派都要好,他成了新宗派的祖师了,很多有名的大居士也对他都很崇拜,相信他的事情,包括一个居士,那时我回来(上海)了,到他家里去,他是相信他的道理的,他就说,哎呀,你们比丘出家人太执着了,什么二百五十条戒,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一切法空么,不要去执着那些,只要空了就对了。我说,哎呀,怎么是执着呢?我们比丘二百五十戒还少了,还要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呢,这个成佛的时候都要做到的,怎么不做呢?要做!
后来那个人,有一次他害病了,有人去看他,说:“你说一切法空嘛,你这个病也是空的,你着什么急呢?”“哦,他说不对了,这个病很重!”他就着急了。另外一个居士跟他说:“你这个见恐怕有点问题吧?”他说“对,对,对!”他接受了。过了几天病他好了,又是一切法空,什么都不要。本来这个居士吃素,好好地念佛,也研究法相,后来一切法空,素也不吃了,他说荤的素的一样的,都是空的,你不要吃肉好了。不吃肉为什么要吃荤的,荤的味道好嘛,你还是执着嘛,荤的素的都要吃,他是绍兴人,甚至于空的时候去看绍兴戏去了。他说,不要执着嘛,没有关系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你想想,这些人后果如何呢?当然是不可设想。我记得我们在法相学社,范老讲课的时候,在唯识里边也讲到恶取空的,但是他学了之后,可能是过去邪的因在里边,对那个接受不了,好象对他无动于衷。
这个我们一样要掌握的,就是显分——缘起的那一分,跟空性的那一分不能有偏差的,这个份量要齐的,一方面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自性是空的,另一方面要知道,缘起的法虽然自性是空的,但是不管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从因到果是丝毫不昧的。这个我们书上也有,越是证到空性的人,他对因果越是认真。这个我们就可以衡量了,有些人就大言不惭的,说他开悟了,证了空性的,世界上这些人也有。我们要衡量是不是真的证了空性还是假的?一个标准就是说看他对因果的看法如何?如果他对因果的看法非常严谨,一丝不苟,什么事情都依因果而做,那么这个人可能是靠得住,如果他认为一切法空了,因果也是假的,你何必假戏真做呢,一切放下就完了,不要执着它,什么都随便都可以,如果是这样的人呢,千万不要上当。他自己本身已经恶取空得到了,要下恶道了,还要把你带下去,一起受苦去。这些我们学中观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不要堕入偏于空的或者偏于有的方面,一定要空有两个相齐,不能有偏,份量一定要相等,这个很重要。
另外一个,根据文殊菩萨的教诫,前两天我就讲过,宗大师修法亲见本尊,文殊菩萨就不是在定中梦中,就是跟现实的人一样,可以给他做教授教诫,尽量给他讲。有一次,文殊菩萨告诉宗大师说,就是关于中观的问题,他说,“勿以显空判亲疏”,就是对于显的一方面,就是缘起方面,对于性空方面不要有亲疏,就是对这个偏重一点,对那一个偏轻一点,就是不要有轻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修缘起中观见的时候,要把显分——因果不谬的那一分,跟一切法自性空一点,也没有自性的那一分的份量要摆齐,不要一个亲一点偏于这一边,而疏于那一边,这个不要。这是文殊菩萨亲自对宗大师说的话。就是说,对于空所产生胜解的决定心的份量,跟在显分上——缘起因果不错所引生的决定心,这两个心要等齐,不要一个亲一个疏,一个重一个轻。这个意思就是说,对这显分和空分一定要摆平,不能偏一点。偏有一点还好,偏空的一方面就会堕恶取空。
汉地也有这个话,“宁执有见如须弥,不执无见如芥子”。有须弥这样大的有见,将来还能爬上去,一生了断空见之后,那就永世沉沦了,见错掉了,不知道那世出来了就不知道了,千佛不救。这个我们汉地的禅宗里边经常讲这些话的,把这个道理和三主要道的正见的道理一会通呢,那就一样的,汉地的佛教和藏地的佛教有什么差异呢?源头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有些人有本位观点,认为我们汉地佛教是汉地的,藏地佛教是藏人的,我们汉地的好。但你想一想,我们藏地的佛教也好、汉地的佛教也好,都是来自于印度的,印度比藏地还远,那有什么亲疏呢?我们只要是真理我们就接受,不要说它是外国人,不是我们汉人,我们就不接受,我们汉人就自高自大,这个也不必。凡是佛说的东西正确的,我们都要接受,汉地也好、藏地也好,哪怕是斯里兰卡的也好,这个正归都是佛说的,我们都要接受,不要去分好坏了这些。
文殊菩萨是亲自跟宗大师讲了这个。在空性方面加重份量了,对显的缘起方面减轻份量了,这是断边,堕了断的那一边去了,断边是危险的。如果对显分放重一点,空的份量放轻一点,就堕到常边去了,都不合中道。真正中道远离断常二边,在一切宗派里边真正能够达到的只有应成派的中观见,它是直接继承文殊菩萨所传下的,通过龙树、提婆、寂天、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流下来的,这个见是最高的。这个我们不是自吹自擂,你是格鲁派就把格鲁派放得很高,这个我们藏地的佛法都是经过辩论的,你说你不服你可以去辩论嘛,如果你辩胜了,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辩不过,那你就要承认了。这个不能就个人意见来犟嘛,有什么好犟的,对真理要服从。
断常二边,只要你把显分空分不摆平的话,要么是堕在常边,就是重于显分,因果方面份量太重了,空方面份量轻了一点,堕在常边。如果空的方面份量加重了,缘起因果方面份量减轻了,因地上如此,那么以后证到的果就堕于断边,就会得到恶取空的不好的果。这是说,不要分亲疏,份量要等齐。但是有一句话,这是文殊菩萨说的,多于显分上用功夫。你开始用功的时候,显分上要多下一点功夫,就是说,在缘起方面要多下一点功夫,这是什么原因呢?而且不仅如此,只有在缘起上用功夫,对缘起所生的一切法,生死也好、涅槃也好,能够引起它的因果一点也不错的决定心,然后在缘起法再引生性空,所以说我们在真正地看这显分空分这两个方面,是不能有差异的,份量要等的,但是开始用功的时候要从缘起方面下手,下功夫,到了缘起因果正确不误了,然后进入空性呢,那就可以保证你不堕入断见了。这个在宗大师的三主要道里边也有,“应勤通达缘起法”,而不说你应勤通达性空法,他说你要很好地把缘起法努力地修,也是跟着文殊菩萨的教诫,虽然这两个你修到后来的份量要齐,但是你下手的时候还得在缘起法上多一点功夫,所以说我们学法,佛的法,我们昨天就介绍了,佛的三个*轮,根本*轮,基本上都是讲因果缘起,就是六因四缘五果,那么瑜伽也是讲缘起,哪怕是中观,缘起是讲得少一点,但是并不是说缘起不重要,不要了。所以说缘起方面是重要的。从缘起下手,以后你得到的中观不会堕入断常二边,如果你不从缘起下手,缘起上功夫不好好下的话,那么以后证到的见可能会是断空,那就很危险了。
有些人很奇怪,证到的东西怎么会错呢?我们不要想得太天真了,你以为证到了,定中得到的东西都是对的吗?那些外道,佛在世的时候九十六外道,都得到禅定的,他们说,印度现在还有一个婆罗门,自称“薄伽梵”,他神通广大,他有定嘛,但是定并不一定产生正见,你开始接受的是邪见,你定中修出来之后这个邪见更深,牢不可拔。如果你开始得到的是正见,那你定中修出来之后这个正见也是坚固,不容易退了。
我们打一个比喻,就像是烧窑的瓷器一样的,你开始做的土还没有烧之前,是容易坏的,经窑里一烧,就坚固了,不会坏了,如果瓷器做的是很好的,烧出来是一个很好的瓷器。如果瓷器开始模型做的不好,那烧出来是怪头怪脑的东西。所以说,并不是得到定了,都一定会得到正见,正见还依赖我们的闻思修,闻思修就是你闻什么法,你领会的是什么法,那么经过思惟,经过定中的修,将来得到的果还是那个法。这个法不过他起作用了,在闻的时候仅仅是一个认识,到思的时候能产生一定作用,到修的时候,定中出来以后大大的作用就起了。东西还是一个,性质没有…
《三主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