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話,那麼前面所謂的方便也好,智慧也好,是生不起來的。所以說我們一定生了出離心之後,自己要出離,那麼想到衆生不想受苦,也要出離,菩提心才生起來。要使他們脫離苦難,就要求智慧,智慧就是要知道一切法空,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所以說我們真正地要修行的話,這叁個東西是一體的,從出離心裏邊才能生出菩提心,從菩提心裏邊再去修中觀見,得到正見。這個裏邊是一定的聯系的,不能越級,也不能缺一個支分。這裏我們就簡單地講一下,不能說得太多,我們講的時間不能太多。把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下邊我們把叁主要道,我們前面略略地說一下,對我們修行是極端的重要,這個概念希望大家能夠在心裏刻記下去。就是說,我們要修行的話,不管哪個宗派,出離心、菩提心、真空的見是不能少的。
這個心有了之後,這個主要的概念有了,才知道叁主要道的重要性。下邊我們可以把叁主要道慢慢地介紹。什麼叫出離心,什麼叫菩提心了等等,如何生起了,怎麼樣子的出離心夠量了,這些下邊我們慢慢地說。這部論是宗大師造的,一共只有十幾個頌,一個頌四句,但是一切成佛的方法都包括在裏頭了。所以說,絕對重要,也是絕對精要的一部書。
敬禮諸至尊上師
開始的時候,我們要敬禮上師,所以說,“敬禮諸至尊上師”,這個表示什麼?表示我們的法流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我們是從文殊菩薩教下來的,等流的一代一代的上師,他們都有修有證這樣子傳到作者的身上。那就是說法是有源的,它有清淨的法源,並不是自己杜撰出來的,那就表示法的清淨,是從釋迦牟尼等流過來,文殊菩薩教下來的。宗大師他是親自見了文殊菩薩,修行的時候親自見了文殊菩薩教他的,所以這個法呢是非常殊勝。在這個裏邊,要修行,我們佛教裏邊就是說,要使我們修行生起來,總得要一個師父了,沒有師父你怎麼修行呢?我們世間上要學一個手藝,要學一個學問都要有個師父,何況我們要成佛,這個道路無始以來沒有走過的路,陌生的路,你沒有師父帶路你如何走這條路呢?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要求師父,就是上師。
這個上師還是要有條件的。不是隨便找一個人,你作我的師父好不好?我教你怎麼怎麼?這個不行的,要合格的。這個我們就不仔細說了。因爲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大家都熟悉嘛,就是要具足十個功德,調伏寂靜斷伏惑,要有戒有定有慧,有學問,佛教的智慧要淵博,有悲心,要有勇氣調伏弟子,要能夠見甚深空性的義,證到的就更好了,這些十個條件具足的,找這些人做我們的師父。那麼當然了,現在末法時期要找這麼完備的師父從何而找呢?我們是找不到了,找不到那我們就不學了嗎?當然也有方便,根據我們的傳承,康薩仁波切的教授教誡,就是說,這十個功德裏邊全部具足的找不到的話,有兩個是不能少的,其余八個呢沒有也沒有關系。哪兩個不能少的?第一是持戒是不能少的。這個師父不持戒的,學問再好,神通再大,不敢去親近他;第二個,有悲心。縱然你持戒了,但是悲心不大,專爲自己,不想利衆生的,那你找他也得不到好處的,他沒有悲心,他不一定肯教你。有悲心有戒的,這兩個有了之後,這個師父管他學問不太大,神通沒有等等,這個可以依止他學法。如果這兩個沒有,而其他八個都有,學問又大、神通又大,又是有勇氣,說話口氣很大,也有定,這樣的人若沒有戒、沒有悲心,能不能親近?不能親近!這是康薩仁波切的教誡。我們在選擇師父的時候這個標准大家要注意,不要迷惑于神通啦什麼東西,說些大話了。這個人了不得了,就拜他爲師了。在佛法裏邊,你拜了師之後,就不能隨便離開師,離開師了,不聽師的話,那是有很大過失的。《菩提道次第》就說了,你不能把你自己,就象這個牛的鼻子一樣,繩子隨便叫哪個拴起,牽起就走了,這個是有危險的。當我們要修行,第一個是要找師父教我們,這個師父找的時候要好好地用心,好好地觀察。《菩提道次第》的標准是十個,康薩仁波切的抉擇是這十個裏邊不能少的是悲心、持戒,其余八個有,更好;沒有,問題也不大。這個標准希望大家記住,要找師父,就找一定要有持戒的,一定要有悲心的。其他的或多或少有,很好,即使沒有,也可以暫時依止也不會出毛病的。那麼這是我們找的師父就應該這樣子的找。
下邊就是說,我們找的師父,如果找對之後要好好按依止法去做了,否則的話就是後果很不好的。如果違背依止法的話,不但是下輩子下地獄受苦,這輩子也會生各式各樣的災難,會生各式各樣的怪病。這個現實很多事情,你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說,有了師父之後,就可以學法,你要學什麼法呢?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叁主要道。這裏我們就開始介紹叁主要道。
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
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緣而宣說。
第一個頌,是發心造論:“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緣而宣說。”這是宗大師自己發願要造論的一句話。這就是說,這個法並不是自己想出來,或者從其他地方收得來的,是一切佛經最精要的裏邊提煉出來的。我們這裏介紹一下,佛說的叁藏十二部經,有的時候說顯的,有的時候說密的,有的時候說空,有的時候說有,有的時候贊歎大乘,有的時候又鼓勵大家出離修聲聞。那麼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沒有智慧的就弄得頭頭轉。我記得歐洲一個學問家,他研究佛教,研究了半天,叁藏十二部那麼大一部藏經,裏邊這麼說,那麼說,說的方式很多,最後他的智慧不夠了,他就得了一個結論:佛經裏邊充滿了矛盾,沒有體系的,沒有辦法學的,就退了。他搞對沒有了呢?搞錯了!佛說法,大家知道,都是對機說法的,對這個人在這個地位要給他這麼說,對那個人在更高的地位又那麼說。也是跟我們學校一樣的,給小學、幼兒園的學生,該怎麼說呢?排排座,吃果果,給你吃一點點心,果果了。你到大學、研究班裏了,再排排座,吃果果那不對了嘛。所以說,跟人的根基,他修行的次第、高低不同、善根有沒有的不同,各方面的關系。
所以說的法呢對某人這麼說,對那個人又那麼說,看起來好象是有矛盾,實際上是一貫的。小孩子給說小孩子的話,小學生有小學生話,中學生說中學生的話,大學生說大學生的話,這個中間的關系能夠把體系理清楚的,這個很難。過去的大德們祖師們,他們要麼宣揚顯宗,空宗,要麼是講有的,唯識,要麼講顯教,要麼講密宗,都偏于一邊。而我們說,藏地的宗喀巴大師,所以稱第二法王,他把佛的一代時教,顯的、密的、大的、小的、空的、有的,全部用一個體系來把它貫穿起來了。在你修這個時候,你該要出離,好好修,就叫你修聲聞法,等你聲聞法修了有成就了,趕快要度衆生了,就給你說大乘法,當你顯教修的基礎有了,你要繼續成佛、要快快成就的話,就給你說密法。所以說這個按了次第來的話,這中間一點也不矛盾。在某個時期,該給你說這個,在某個時期給你說那個;在你還要造罪的時候,對于因果還不太明白的時候給你說有;當你因果一切明白了,你該要再上進一層了,就要給你說空了。所以說,在一個人修行,從他起步一直到成佛中間所有的方法是有次第的,不是雜亂無章,一會兒有了,一會兒空了,一會兒顯了,一會兒密了,都是按了這個次第安排好的。
那麼發現這個關鍵的體系的,這個偉大的祖師就是宗喀巴大師。把佛的一代時教整個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正規圓滿的體系,這樣子的人呢曆史上還沒有,所以說他叫第二法王,第二個佛嘛。並不說宗大師超過文殊菩薩了,他實際上是文殊化身了,就他的功勳來說是超過一切祖師的。祖師們宣揚空的,就講空的,講有的,就講有。但是把顯密、大小、空有全部一個體系聚合起來成一個完整的教理的,在佛以後就是宗大師,所以說我們對宗大師這一方面的功勳非常之贊歎,他對後代的衆生極大地利益。把佛教的一些說空說有的“矛盾”全部掃清了。
學過宗大師教法的人,絕對不會對佛教裏邊持一點懷疑,同時也不會謗法,一切法都是成佛所需要的。就是看你地位不同,這個時候該修這個法,那個時候該修那個法,都不矛盾的。這樣子我們不會謗法。否則的話,過去的例子就有嘛,講有的講唯識,就說中觀不對;講中觀的又說唯識是不到家,互相地辯論;顯教的說密教是婆羅門教;密宗又說顯教太膚淺了,很多的成佛的要義還不知道,互相地毀謗,互相地汙蔑。如果把宗大師的圓滿教理學了之後,這些謗法的罪都會避免。所以說我們說學宗大師的教有這麼大的好處。
下邊,我們就把宗大師爲什麼要講這個的大概說一下。我們這裏宗大師的教理把一切佛經都攝在裏邊了,是叁藏十二部裏邊的總的要點,就在這個叁主要道裏邊。這個方式也並不是說宗大師特別創造的,是過去一些祖師,他或多或少地也這麼做了,但是沒有做得那麼圓滿。我們說修行的人是一定要把重點抓住,那麼修行才能上路。我們很多人,我也看了很多了,他一出家就歡喜住山去了,他要去閉關去了。如果你手裏邊沒有一個圓滿的沒有錯的修法呢,那你是冒險去了,修法都沒有,你閉了關住在山上,你修什麼呢?山上那些非人之類擾害修行人的那些很多的,你弄得不好就會著魔。有人告訴我,T山有位師父,他是G寺的(在以前,現在怎麼樣不知道,是以前告訴我的),他說T山上面的住茅棚的師父很多,修行,我們說這個精神很好,但是很多就是說真正修行的方法…
《叁主要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