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P10

  ..續本文上一頁能靠法的威力,把你帶到西方去。

  第二個是持戒,以持戒清淨的力量,若回向西方,也可以將你帶往西方。《律海十門》中有一段:「若具戒士夫,臨終觀業行,無罪不悔恨……隨願生淨土。」又:「兜率彌陀土,十方淨佛剎,隨願定往生。」只要持戒清淨,戒的力量就有那麼大。

  第叁個,發菩提心的願力,這個昨天我們講過,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是從菩提心裏流露出來的。我們如能發菩提心,就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合,那麼,如磁吸鐵,相應嘛,一吸就吸過去了。發菩提心的力量極大,縱不能真正生起,造作的生起,也有一定的力量。發願生生死死不與菩提心相離,再願一切衆生,同登極樂,以此發菩提心願力故,如法往生。概論往生,略有五種,下士夫以皈依叁寶往生,中士夫以出離心往生,上士夫以菩提心往生,通達空性者,安住空性往生。若金剛乘成就而往生,則屬最高層次。

  第四個,就是依靠上師的拔取力,我們自己罪業深重,當臨終業報現前的時候,如果能憶念上師——這裏我們再提一下,上師就是叁寶的總代表,憶念上師,實際上就是憶念叁寶。上師本身有成就的,可以直接把我們救出來。即使上師是凡夫,因我們沒有緣親見佛菩薩,佛菩薩就示現上師身,來把我們救出來。《上師供》頌裏有:「諸道未竟死時俾能作,平穩善巧罪墮師遮舉,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往生清淨剎土求加持。」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臨終時憶念上師叁寶,就有把我們從惡趣裏邊,尚未去的遮止不去;若地獄相現,將欲墮落,求師拔濟出來,這叫「舉」,從而往生到西方去的這個力量。

  第五個破瓦法,大家可能聽到過很多的了。修此法成功後,心識可以自己從頂門出去,隨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在蓮花中投生。不過單靠開頂,若無前四力,如鳥繋足,雖飛而不能遠,又惡業未淨,雖往生而非善處,就像我們講過的那位老太太一樣,阿彌陀佛來接她了,但她不想去,說還有許多事情未了。那麼等于一條高速公路,設計好了,國家花了好多的投入資金,修得好好的,修成功了,但自己駕車子卻不願上去,偏往後開,到農村小路裏去,那麼怪那個呢,只好怪自己了。就是譬說頂是開了,但出離心,菩提心都沒有,又無白法善種子力,則也生不到淨土。總結來說,密法裏面也有往生西方淨土的修法,而且還比漢地有更多的修法,絕對有助于往生。

  這裏再強調一下,持戒的重要性。修淨土宗的一般說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可以了,還有的說只要念《無量壽經》就夠了,甚至于說只要念《會集本》,就一切解決了。但《無量壽經》裏也提倡持戒,如雲:「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其中輩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乃至「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這些都表示生西方,要有清淨持戒的重要性。

  這裏,我想起一個公案,有一對老居士夫婦,很用功,天天念《無量壽經會集本》,拜佛、念佛,求生西方。因爲他們兩位年紀大了,自己買菜、燒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很辛苦,有一位年輕女居士,發心給他們燒飯打雜,讓他們安心修持。兩老說很好,讓她進來同住,有位居士告訴我,說她發心幫助老人修行,很可貴。我說:「去不得,叫她不要去住。」但是來不及了,她已住進去了。再過一段時間,那位居士又告訴我,說那位年輕女居士結果去了。去了之後呢,沒有好久,那位年輕女居士因經常伺候那位老居士,産生了感情,晚上就犯戒了。犯了戒,該痛切忏悔,防護未來,誓死不再犯!但是他(她)們說:「不要緊的,我們每天都念《會集本》,什麼罪都能消除的。所以將來決定會生西方淨土的。」于是白天念《會集本》,晚上犯根本戒,去得了不?你們大家看看,去得了不?帶業往生,也必定要有忏悔的心。忏悔必須痛悔既往,防護未來,才能清淨。累犯不改,怎叫忏悔?犯重戒而不忏悔,怎能去西方?一定要持戒清淨,才能有把握去。在家居士的五戒,輕的可忏,根本的不能犯,犯了不忏,還想到西方去,恐怕靠不住了。一只破了的船,水都要漏進船艙了,想平安地渡過太平洋,到彼岸去,但還未到大海,船就沈下去了,人也就溺死了,怎能到彼岸?戒破了,就像船漏了一樣,不能浮載到西方去了。所以說戒律很重要。至于出離心,與菩提心的重要性,前面已講過,就不多重複了。

  這裏,我們總結一下,不要把顯密二宗,看成水火不相容似的,尤其是修淨土宗的,不要以爲一接觸密法,就對生西成了阻礙。上面我們已經把密法與顯宗(特別是淨土宗)的關系溝通給大家講了,藏傳的破瓦法,在出離心、菩提心具備的條件下,可以從自己頂門出去,隨阿彌陀佛往生西方,這個法很珍貴,漢地有許多信徒也已經在修了,顯密都是佛說的,歸趣也是一致的,而且是相輔相成的。

  下面,我們還要講一些,就是對修淨土的行人,介紹一些格魯的教法。格魯,你們中間很多人不熟悉,甚至以前還聽到過個別人說,西藏的教(包括格魯)是喇嘛教,不是佛教。所以有必要解釋一下,《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說:「當知皈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叁、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二十五卷裏又說了善士須具八種功德。《大乘莊嚴經論親近品》中,更說具足十種功德爲圓滿的善知識,彼論雲:「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叁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善說,九悲深,十離退。」此中十德,與《瑜伽》八德,內涵完全相同,僅名相開合有差別而已。這些都是顯教的理論。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引的善知識十德,完全是依《大乘莊嚴經論》所說的。善知識在印度稱「古魯」,即是教我們佛法教理和修行的「上師」,在西藏就稱爲「喇嘛」。世間上,學識、技藝都要拜師,何況學佛?喇嘛就是教我們學佛的師父,怎麼說藏傳的是喇嘛教不是佛教呢?稍懂一些佛法的人,是不難理解的,如果懷有宗派見而自贊毀他,則屬于謗法了。

  格魯是藏傳佛教的一派,也叫新噶登派。西藏佛教自印度寂護論師和蓮花生大士傳入後,建立桑耶寺,佛教大盛,稱爲前弘期。不久以後,藏王朗達瑪親信苯教大臣,毀滅佛法,西藏佛教幾乎斷絕。後有藏王菩提光崇信佛教,從印度尼泊爾請來大德阿底峽尊者入藏,重興佛教,大德輩出,佛教廣布,稱後弘期。阿底峽尊者的上首弟子仲登巴創噶登派,後又分出噶舉派和薩迦派。前弘期的舊教,也開始恢複,稱甯瑪派。但是到了我國明朝的時候,法久生弊,西藏佛教又見衰敗,有宗喀巴大師應運而起,整頓戒律,溝通顯密大小乘間的矛盾,以佛陀原來的本意絲毫不作改變地把他繼承下來,去除了糟粕,保存了精華,所謂集其大成,並且發願正法住世五百年,固然如其所願,佛法如佛陀在世一樣地在西藏大大興盛起來。宗大師的教派稱爲新噶登派,又名格魯派,善律派,意思是,特別重視戒律,尤其是別解脫戒,輕重等持,乃至用濾水囊等,恢複了佛陀在世那樣的嚴謹。

  佛教爲什麼要整頓呢?因爲佛陀說的法,經過一代一代傳授下來,師師相授,都是有修有證,有大成就的,固然法流清淨,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中間有沒有證悟,也不是祖師授記親傳法印的,那麼就可能會把他個人的見地摻雜進去,久而久之,使他傳下來的佛法變味了。或者有的傳承已經中斷了,那麼就更不可說的了。怎麼說變味呢?假使說一個點心,是甜的,很好吃的,高檔奶油做的,但如果你摻了鹹味進去了,把醬油倒了一些進去,你說這個味道是不是變掉了,不好吃了呢?同樣,佛法是一味的,甘露味,中邊皆甜的。但是我們人中,如有人把自己的我見,我執煩惱,摻了一點點進去,表面上,未開悟或精通叁藏的人是看不出來的,好象還是那麼幾個字,那麼幾句話,但是有了少許差異的話,就會變味的,不是嗎?我國古代大德祖師們常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這可不得了,本來可以了生死的,變味變質之後,能不能了,成問題了。本來是去我執的,摻了味之後呢,可能會擴大我執,這就有危險性,甘露翻成毒藥了。佛再再贊歎多聞,稱弟子爲「多聞賢聖弟子」。宗大師亦自稱多聞比丘。海公上師也提倡多聞,但說:「多聞要善,不善者雜有惡見邪見,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以佛法爲惡見工具,不如不多聞。」就是這個意思。佛法本身是最好的,應該多聞的。

  好!言歸正傳,昨天有人,就是這裏居士林的青年學習小組,提了一個問題,就是聞思修的問題。我以前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說:「啊!你們學法,一本經,一部論的學,在西藏學一部,甚至要四年、五年,那麼,叁藏十二部,有那麼多的經,那麼多的論,你活一萬年也學不完,何況學通。我現在發現一條捷徑,最快速的路,什麼?我不必一部部地學,我這麼一坐……不思善,不思惡,一心專注,豁地開悟了,叁藏十二部都在我心裏,我不是什麼都有了麼?你們一萬年都學不通的佛法,我就是這麼坐上幾年,都得到了,而且是悟通了。」噢,便宜呀,這樣的便宜貨哪個不想要呢?不過,我們要提一個問題,你說就這麼坐下去,能開悟,有什麼依據呢?有啊!六祖大師,他是大字不識一個,但他聽人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噢!一下就開悟了,不是一個現實的例子嗎?那麼,我也這麼去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家也都可以這麼學嘛!我們都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都開悟了!有沒有?沒有啊,什麼原因呢?應該說,六祖大師在過去很多生以來,對般若經教理的聞思修,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善根資糧,已經修習到快成熟了,如畫龍,龍身已全部畫好了,只差一雙眼睛了,所以,因緣時到,把一雙眼睛這麼一點,龍就能飛起來了。

  我們呢,無始以來般若的善根資糧積聚了沒有,不…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