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靠法的威力,把你带到西方去。
第二个是持戒,以持戒清净的力量,若回向西方,也可以将你带往西方。《律海十门》中有一段:「若具戒士夫,临终观业行,无罪不悔恨……随愿生净土。」又:「兜率弥陀土,十方净佛剎,随愿定往生。」只要持戒清净,戒的力量就有那么大。
第三个,发菩提心的愿力,这个昨天我们讲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都是从菩提心里流露出来的。我们如能发菩提心,就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合,那么,如磁吸铁,相应嘛,一吸就吸过去了。发菩提心的力量极大,纵不能真正生起,造作的生起,也有一定的力量。发愿生生死死不与菩提心相离,再愿一切众生,同登极乐,以此发菩提心愿力故,如法往生。概论往生,略有五种,下士夫以皈依三宝往生,中士夫以出离心往生,上士夫以菩提心往生,通达空性者,安住空性往生。若金刚乘成就而往生,则属最高层次。
第四个,就是依靠上师的拔取力,我们自己罪业深重,当临终业报现前的时候,如果能忆念上师——这里我们再提一下,上师就是三宝的总代表,忆念上师,实际上就是忆念三宝。上师本身有成就的,可以直接把我们救出来。即使上师是凡夫,因我们没有缘亲见佛菩萨,佛菩萨就示现上师身,来把我们救出来。《上师供》颂里有:「诸道未竟死时俾能作,平稳善巧罪堕师遮举,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往生清净剎土求加持。」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临终时忆念上师三宝,就有把我们从恶趣里边,尚未去的遮止不去;若地狱相现,将欲堕落,求师拔济出来,这叫「举」,从而往生到西方去的这个力量。
第五个破瓦法,大家可能听到过很多的了。修此法成功后,心识可以自己从顶门出去,随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在莲花中投生。不过单靠开顶,若无前四力,如鸟繋足,虽飞而不能远,又恶业未净,虽往生而非善处,就像我们讲过的那位老太太一样,阿弥陀佛来接她了,但她不想去,说还有许多事情未了。那么等于一条高速公路,设计好了,国家花了好多的投入资金,修得好好的,修成功了,但自己驾车子却不愿上去,偏往后开,到农村小路里去,那么怪那个呢,只好怪自己了。就是譬说顶是开了,但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又无白法善种子力,则也生不到净土。总结来说,密法里面也有往生西方净土的修法,而且还比汉地有更多的修法,绝对有助于往生。
这里再强调一下,持戒的重要性。修净土宗的一般说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了,还有的说只要念《无量寿经》就够了,甚至于说只要念《会集本》,就一切解决了。但《无量寿经》里也提倡持戒,如云:「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其中辈者……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乃至「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这些都表示生西方,要有清净持戒的重要性。
这里,我想起一个公案,有一对老居士夫妇,很用功,天天念《无量寿经会集本》,拜佛、念佛,求生西方。因为他们两位年纪大了,自己买菜、烧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很辛苦,有一位年轻女居士,发心给他们烧饭打杂,让他们安心修持。两老说很好,让她进来同住,有位居士告诉我,说她发心帮助老人修行,很可贵。我说:「去不得,叫她不要去住。」但是来不及了,她已住进去了。再过一段时间,那位居士又告诉我,说那位年轻女居士结果去了。去了之后呢,没有好久,那位年轻女居士因经常伺候那位老居士,产生了感情,晚上就犯戒了。犯了戒,该痛切忏悔,防护未来,誓死不再犯!但是他(她)们说:「不要紧的,我们每天都念《会集本》,什么罪都能消除的。所以将来决定会生西方净土的。」于是白天念《会集本》,晚上犯根本戒,去得了不?你们大家看看,去得了不?带业往生,也必定要有忏悔的心。忏悔必须痛悔既往,防护未来,才能清净。累犯不改,怎叫忏悔?犯重戒而不忏悔,怎能去西方?一定要持戒清净,才能有把握去。在家居士的五戒,轻的可忏,根本的不能犯,犯了不忏,还想到西方去,恐怕靠不住了。一只破了的船,水都要漏进船舱了,想平安地渡过太平洋,到彼岸去,但还未到大海,船就沉下去了,人也就溺死了,怎能到彼岸?戒破了,就像船漏了一样,不能浮载到西方去了。所以说戒律很重要。至于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重要性,前面已讲过,就不多重复了。
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不要把显密二宗,看成水火不相容似的,尤其是修净土宗的,不要以为一接触密法,就对生西成了阻碍。上面我们已经把密法与显宗(特别是净土宗)的关系沟通给大家讲了,藏传的破瓦法,在出离心、菩提心具备的条件下,可以从自己顶门出去,随阿弥陀佛往生西方,这个法很珍贵,汉地有许多信徒也已经在修了,显密都是佛说的,归趣也是一致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我们还要讲一些,就是对修净土的行人,介绍一些格鲁的教法。格鲁,你们中间很多人不熟悉,甚至以前还听到过个别人说,西藏的教(包括格鲁)是喇嘛教,不是佛教。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瑜伽师地论》六十四卷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二十五卷里又说了善士须具八种功德。《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中,更说具足十种功德为圆满的善知识,彼论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此中十德,与《瑜伽》八德,内涵完全相同,仅名相开合有差别而已。这些都是显教的理论。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的善知识十德,完全是依《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的。善知识在印度称「古鲁」,即是教我们佛法教理和修行的「上师」,在西藏就称为「喇嘛」。世间上,学识、技艺都要拜师,何况学佛?喇嘛就是教我们学佛的师父,怎么说藏传的是喇嘛教不是佛教呢?稍懂一些佛法的人,是不难理解的,如果怀有宗派见而自赞毁他,则属于谤法了。
格鲁是藏传佛教的一派,也叫新噶登派。西藏佛教自印度寂护论师和莲花生大士传入后,建立桑耶寺,佛教大盛,称为前弘期。不久以后,藏王朗达玛亲信苯教大臣,毁灭佛法,西藏佛教几乎断绝。后有藏王菩提光崇信佛教,从印度尼泊尔请来大德阿底峡尊者入藏,重兴佛教,大德辈出,佛教广布,称后弘期。阿底峡尊者的上首弟子仲登巴创噶登派,后又分出噶举派和萨迦派。前弘期的旧教,也开始恢复,称宁玛派。但是到了我国明朝的时候,法久生弊,西藏佛教又见衰败,有宗喀巴大师应运而起,整顿戒律,沟通显密大小乘间的矛盾,以佛陀原来的本意丝毫不作改变地把他继承下来,去除了糟粕,保存了精华,所谓集其大成,并且发愿正法住世五百年,固然如其所愿,佛法如佛陀在世一样地在西藏大大兴盛起来。宗大师的教派称为新噶登派,又名格鲁派,善律派,意思是,特别重视戒律,尤其是别解脱戒,轻重等持,乃至用滤水囊等,恢复了佛陀在世那样的严谨。
佛教为什么要整顿呢?因为佛陀说的法,经过一代一代传授下来,师师相授,都是有修有证,有大成就的,固然法流清净,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中间有没有证悟,也不是祖师授记亲传法印的,那么就可能会把他个人的见地掺杂进去,久而久之,使他传下来的佛法变味了。或者有的传承已经中断了,那么就更不可说的了。怎么说变味呢?假使说一个点心,是甜的,很好吃的,高档奶油做的,但如果你掺了咸味进去了,把酱油倒了一些进去,你说这个味道是不是变掉了,不好吃了呢?同样,佛法是一味的,甘露味,中边皆甜的。但是我们人中,如有人把自己的我见,我执烦恼,掺了一点点进去,表面上,未开悟或精通三藏的人是看不出来的,好象还是那么几个字,那么几句话,但是有了少许差异的话,就会变味的,不是吗?我国古代大德祖师们常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可不得了,本来可以了生死的,变味变质之后,能不能了,成问题了。本来是去我执的,掺了味之后呢,可能会扩大我执,这就有危险性,甘露翻成毒药了。佛再再赞叹多闻,称弟子为「多闻贤圣弟子」。宗大师亦自称多闻比丘。海公上师也提倡多闻,但说:「多闻要善,不善者杂有恶见邪见,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以佛法为恶见工具,不如不多闻。」就是这个意思。佛法本身是最好的,应该多闻的。
好!言归正传,昨天有人,就是这里居士林的青年学习小组,提了一个问题,就是闻思修的问题。我以前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啊!你们学法,一本经,一部论的学,在西藏学一部,甚至要四年、五年,那么,三藏十二部,有那么多的经,那么多的论,你活一万年也学不完,何况学通。我现在发现一条捷径,最快速的路,什么?我不必一部部地学,我这么一坐……不思善,不思恶,一心专注,豁地开悟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我不是什么都有了么?你们一万年都学不通的佛法,我就是这么坐上几年,都得到了,而且是悟通了。」噢,便宜呀,这样的便宜货哪个不想要呢?不过,我们要提一个问题,你说就这么坐下去,能开悟,有什么依据呢?有啊!六祖大师,他是大字不识一个,但他听人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噢!一下就开悟了,不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吗?那么,我也这么去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也都可以这么学嘛!我们都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开悟了!有没有?没有啊,什么原因呢?应该说,六祖大师在过去很多生以来,对般若经教理的闻思修,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善根资粮,已经修习到快成熟了,如画龙,龙身已全部画好了,只差一双眼睛了,所以,因缘时到,把一双眼睛这么一点,龙就能飞起来了。
我们呢,无始以来般若的善根资粮积聚了没有,不…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