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敢说一点没有,但可以说太少了。有般若善根的人是有征象可以验知的。有什么征象呢?当他听到般若教义的时候,心里极大触动。高兴得像人要飞起来一样,有的甚至身毛竖立,乃至涕泪悲泣,这些都是经上说到过的。我们中间很多人听了《般若经》,很多成套重复的词句,不但听不懂,有的甚至呼呼地打起瞌睡来了,那说明自己过去般若善根的影子也难找到,要说那么一坐,就开悟了,从何悟起呢?要象六祖大师那样,过去般若熏修已将成熟,所以这辈子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触即悟,如果他前辈子因缘好,不必等这一世,在前世就证悟了,对六祖大师来说,已经迟了一世了。而我们呢,想占这个便宜的话,恐怕是真正的做投机倒把的生意了。怎么说?本钱也没有,想发大财,想想看,这个生意可不可靠?绝对靠不住的。同样,我们如果过去世般若的善根种子,一点也没有,在这辈子听人家念《大般若经》,或听讲般若经的教义,眼皮就重得垂下来,睁不开了,瞌睡倒来了,还想智慧开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了,这纔真是做梦说的梦话,痴心狂想,是一点依据也没有的,既没有圣教量,没有现量,也没有合乎因明的比量。
这里我们就对闻思修,要多说两句了,这是佛亲口说的教,宗大师依原样地继承下来。闻思修三个,是不能分割的。有的人只求多闻,固然,多闻是对的,但在闻的基础上还要思修,所以单求多闻是不够的,但是另有些人,简直闻也不要,昨天有人就这么说了,我不闻,但我自己看书,不是也可以么,书上说了很多,与多闻有什么差别?但是佛说闻思修不是看思修,闻是听闻正法,要从佛或者善知识那里听到的,有传承的法,纔能叫闻,而且在听闻中,一定要「断器三过,依六种想」,以澄净心听受之。所以自己看看书不能叫闻,只能是看。看的时候,会把经论原意搞错,自己私人的我执意见会掺入到里面去的,即所谓「师心作解」。就是上面说过的,再好的天甘露味,如果掺入了一点点毒的话,吃下去会毒死人的。那么,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个我执,这个毒很厉害,如果把我执的毒掺进去了,所看的法里边把自己我执邪见掺进去了,这就甘露变毒药了。所以说真要有成就的话,单自己看书是不行的。
记得帕绷喀大师说过:「必须依止一位上师,但靠自己读书是不行的。没有上师,单靠读书能得成就的,以前一个也没有,今后也不会有。」这不是他个人的看法,而是从无数显密经续上得来的结论。凡夫慧眼未开,一切法都要有传承的加持,纔不会弄错,单是靠自己看看,读读,要想成就是不可能的。我们中国各宗派,也是有传承的么,就是过去的称为传法。这是说修行人已经得了正法眼了,就是说眼睛已经开了,纔传他法。达摩东来,传二祖慧可,二祖传三祖,都是有个传承,开了悟纔传法,并不是说随便就传给他的。这个就是所谓传承,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师师相承无谬的正法,纔算有了传承。并不是不亲近善知识,或者虽依止了善知识,而不听闻,只是自己拿些书看看就算数的。还有一些人呢,不但不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连自己看也不看,闭了眼睛修,这样的人,连个方向都没得,更不对了。
这里,我们要说明闻与修的关系,《广论》引《修次后篇》说:「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就是说我们所听闻的法,就是修时应修的法。一切佛所说的法,都是修行殊胜的教授教诫。这是宗大师听闻修持,对三藏十二部最终得出的结论。他引《俱舍论》文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了教证二圣法外,别无其它的圣教了。教正法者,是抉择,受持道理,为修行之正轨;证正法者,是前抉择时,如所抉择后,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不听闻教,则修无因,如听闻抉择而不起修行,则没有证果。所以说,我们要修行呢,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从先闻法而来;闻法,就是开始修行的一个起步。
有的人他是这样想的,他把闻思修隔开来看问题,认为现在我是学的时候,不必修,应专心学;到了我修的时候,则专心修,把学的东西都放下来,这太可惜了,而且是把佛的意思搞错了,当然啰,学的时候,以闻思为主,但听的时候,也就是修行的起步了,听了之后就要思惟,思惟也有人就把它纳入修的范围,所谓思惟修,思惟之后,再进一步就是入定去观察修了,这里附带说明一下,在根本乘里,入定后纔能叫修,如《俱舍》十八:「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因为得定以后,转变思想的力量特别大,如修不净观而得定后,则任何妙五欲境现前,皆能起不净想,而不为所转。一般而说「数习故名修」,则思也可包在其内了。这里总的说闻思修,是一整套的。但有人认为这三者,是互相割裂、不相关的,我现在学么,就不要修,就像学校里或宗教学院里念书一样,一心地学,把知识学好了再说,他把佛教知识掌握到了,讲起来可能头头是道,三藏十二部且不说,总算有几部经论,可以旁征博引,很熟练地滔滔不绝地讲出来,但是经论上所说的话,对自己思想行动起了净化作用了没有呢?这个他不管。
我记得当年海公上师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位进西藏学法多年回汉地来的僧人,他对因明学得极好。有一次他到饭馆里去吃饭,唤了一碗肥肠——四川话,就是大肠、猪肠。旁桌有个别吃饭的人悄悄地说,哎哟,这位师父怎么吃肉啊?(吃肉就是吃荤的土话。)他听到了,就马上与他们开展辩论了:「我吃的这明明是肥肠,你怎么说是肉?肉跟肥肠概念是不一样的,你犯了宗法不极成的错误,所以你立的宗不能成立,你说的话是无理的。」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吃肉,与别人大讲辩论,把西藏学的因明都拿出来了,他所学到的法——因明,本来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但是依宗自立,悟他,而且还包含成佛修行的整套理论在内,结果却拿出来为了吃肉吃肠的小问题,而大兴辩论来,西藏去了那么多年学来的法,这样使用,太可惜了吧!所以说,佛法学了之后,不依法去修,反而贡高我慢,把法当作维护我爱执的工具,那就太可惜了。
但还有些人,怀着另一个知见,认为我们修的时候,要制止一切妄想杂念,要无分别,你学了那么多经论,分别很多,成了所知障,意思是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这个就是障碍,障碍你开悟,所以,你学多了,所知太多了,就修不起了。而且越是学得多,这个所知障就越大。因此,得出了结论,我们不学就最好,没有所知障,那么一修就成功。这也是教内相当流行的一种错误的说法。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如果说佛法学了之后,就成所知障,那么佛陀辛辛苦苦四十九年说法,干啥呢?不要说就好了,成了佛之后,就这样子安安逸逸地坐它四十九年,一句话也不要说,就够了,就可以了嘛!何必要不辞劳苦,到处游行,苦口婆心说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蕴等那么多法,干啥呢?说了那么多之后,不是大大地增加我们的所知障么?这个所知障,说了四十九年,如果有形相的话,堆起来恐怕比须弥山还要高,我们去学了,不是被障得连气也透不过来了吗?不对的!
那么这个所知障是怎样讲的呢?这里就必须讲一点法相知识了。法相学里边,对一个复合名词,有六种解释叫六离合释,所谓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共六种。那一个名词要用持业释,那一个要用依主释,是有一定的,不能自己胡套的。大家所知道的烦恼障、所知障二个名词,烦恼障是持业释,烦恼即是障,虽烦恼与障表达二个意义,但是一体的。所知障却不是持业释,所知并不是障,而是依主释,是所知的障,这障,障了我们的所知,就是说我们的所知,被障住了,所以有所知障,就是说我们没有所知,或所知太少,由于有这个障,把所知挡住了,就是成了障了。所知不是障,相反,有所知障,说明自己所知不够,所知的障,障住你的所知,把所知障住了,就是学不进来了,这就是障。怎么说呢?譬如搓麻将啦,看电视啦,或者是聋子瞎子啦,或其是搞其它的吃喝玩乐等事啦,把你学法的因缘障住了,这个叫所知障。障住了么,所知就进不得来的了,并不是所知本身就是障。当然世智辩聪和外道邪教的邪知邪见,也是障挡佛法正知正见的,也是所知障。
很多人就会说那种话,学得越多障得越大,成所知障;这个,希望大家不要上当。他们教人不要学,最好大家都做个笨汉。但笨汉再笨,还是一个人,还是有所知的,那么所知障没有的,最好的是什么呢?恐怕应该是一条狗,一只猫,甚至一条虫,它什么都不知道了,该是没有所知障的了,它该很快成佛了吧?有没有这种道理呢?可是,事实上恰恰是相反的,畜生是三恶道或八难之一,它如真的没有所知障,怎么称为八难之一呢?所以说,这种谬论,完全是不懂佛法之人的呓语,我们大家千万不要上他们的当。
学和修不是互相矛盾的,反之,学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学,纔有方向知道怎么去修,如驰马,先看清道路,然后策马奔趣。如果不学的话,盲修瞎炼,着魔走火都会有这种可能性。这就说明,闻思修不是截然分割,互不相干的三个事物,而是统一的有因果性的三个阶段。在闻的时就是修的起步,修的时候,就是把我们闻(思)的法,把它拿起来用了——起作用了。那么,我们说修,为什么要先闻(思)呢?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嘛。所以说,你要修的好,须要闻的多,有多少的闻慧,将来就会有多少的修慧,有多少的证。这样,就回到正题上来了。如果我们学(闻思)的是一点点,即使我们修甚深的禅定,就算是得到了,我们所证到的,也仅仅是这么一点点。因为你没有大本钱么!你这一点点本钱,会赚几亿元利润,岂不荒唐!同样,一点点的闻慧,努力修止观,将来得了禅定以后,得到的修慧,也仍是这一点点,由此证到的也还就是这么一点点的法。如果说,可以用一…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