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P13

  ..續本文上一頁,慢慢再說。

  他說要無分別,但人的思想,分別力量是很強的。分別力量少一點的是貓、狗,它們的思想比較簡單,分別比人類少,那麼貓狗要比人先成佛嗎?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那簡直是顛倒胡亂說法了。貓狗都是畜生,是叁惡道之一,在八難中,學修都不可能,何能成佛呢?把八難擡得高高的,把人道貶得低低的,把希有難得的暇滿人身,比得不如一條狗,不如一只貓,爲什麼,分別心太大!這纔真所謂豈有此理,我們千萬不要聽信這種謬論。

  這裏,昂旺堪布說得好,他說:聞思修都是分別,所以也不要看,也不要去聽,不要聞思,修不著意,修睡眠。這個睡眠,不是做夢的意思,是昏沈的睡眠。睡,什麼都不知道的睡,空空洞洞的。什麼叫止?什麼叫觀?什麼叫定?什麼叫慧?什麼四禅八定,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入定了,就是睡著了。這個樣子修啥東西呢?這樣子修行的話,充其量最高的成就,也不過是無想定了。外道的無想定就是什麼也不想了,但是他們還得用止,而且要得到第四禅纔能修。

  如果一開始,什麼都不著意,根本得不到禅定,所以無想定也無法得到。那麼差一點呢,墮畜生道去了。因爲什麼不思惟,是愚癡嘛,畜生就是愚癡的,叁惡道中,愚癡就是畜生道。貪瞋癡叁,貪入餓鬼,瞋入地獄,你還想修癡,大家說癡,一點也不好,你還修癡?凡夫本來已經夠愚癡的了,如果還想要更癡,那麼即使修的果成就了,就成就了畜生。滿你的願嘛!當個畜生,那就很癡了,分別力都很小。這種講無分別是不對的!

  我們且說無分別智,該怎麼生出來的,我們以有分別的心,緣佛所說的教理,如《圓覺經》中雲:「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古代沒有火柴,要靠摩擦出火。譬如兩根木棒,互相摩擦,當摩擦到一定的溫度,火生起來了;火既生起,把兩根木棒都燒掉了。這個譬喻,就是說要用有分別(如幻)的智慧,去緣有分別(如幻)的教理,等到起了暖,入了定之後,就像摩擦生火,智慧的火摩出來後,就可以把能所分別都燒掉,能所分別都去掉了,無分別智也就是這樣出來了。同時一切法空的道理也就證到了。

  唯識中說得更明顯:如《攝大乘論》雲:「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謂此智因,由他音正聞熏習,此熏習爲因,意言如理作意,無分別智,因此而生。」這是說無分別生起之因,由聽聞善知識所說正法,由聞熏習爲因所生如理作意,無分別智,從此而生。無分別智,要靠有分別的心,去聽聞正法,熏習在心裏的聞熏習,及從聞熏習所起的如理作意,因如理作意而聞熏習展轉增勝,使阿賴耶識中的雜染分漸減,無分別智,纔得出現。爲什麼叫無分別呢?因爲無分別智所緣的境,就是法性真如,這是離言說,離一切戲論分別的,而不是斷滅。無分別智緣真如法性時,行相也同樣是離一切分別的。所謂「菩薩行相,于所緣中所現無相,謂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無異無相之相以爲行相。」不但如是,而且在緣真如時,能緣所緣合而爲一,離能所的分別,如論雲「與所取境,無差別轉,平等平等,名無分別。此暫不住所取能取二種性中。」

  這就是說,要得無分別,要從有分別下手,這是一個微妙的邏輯,是辯證的。不是形而上學,死板板的,一定要無分別的因,纔能得無分別的果,不是這樣的!般若的智慧,照空了一切戲論虛妄分別,而見到一切法的法性,這叫無分別智,絕對不是睡眠,更不是休克。在戲論分別未被空性智慧照破之前,衆生的心,不會有無分別的,最多是分別有大小罷了。所以說要用無分別的心去修,凡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說不要分別,這句話,或起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分別。

  初十開示

  昨天,我們講了聞思修的一些問題,對有些人不要聞思修,主張不要分別,不思善,不思惡,空空洞洞,明明朗朗,就可以成就,開悟,指出了它的錯誤。類似這種謬見,《廣論》裏也批判。如論雲:「又諸分別,是有相執,于正等覺,爲障礙故。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莊嚴經論》雲: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真義現觀,乃得生起。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爲修。……複如聞所成慧,以聞爲先;思所成慧,以思爲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爲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鮮。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衆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于修,聞思最要。」所以說,真正的開悟,一定要從聽聞正法而來,開悟的種子,就是般若的種子。我們聽聞了般若的殊勝了義經典,就把這金剛種子種下八識田中,經過思惟,再經過定中熏修,從有漏的慧,激發産生了無漏慧,般若從種子變成現行慧,這就是開悟了。

  我們現在根據《俱舍論》所講的,把無漏智慧如何産生的因緣簡單地說明一下。《俱舍論》所說,聞思修叁慧都是有漏的。我們聽聞正法,佛說的正法當然是無漏的。但是名句文身是有漏的,也就是說落入我們意識內的文字、思想、概念,卻是有漏的。從聽聞佛法産生的智慧叫聞所成慧,也就是說由聽聞正法而得到的智慧,簡曰聞慧。這是表面的認識,佛說的話,我知道了,甚至記住了,但與自己思想行動,沒有什麼關系。

  爲什麼這樣說是正確的,說了我們如何落入思想行動,跟事實如何配合,這還需要我們, 內心去深入探討。要通過思惟,以佛說的各種各樣經教——聖教量,應用因明叁支比量,和現量,來成立這個道理的正確性。既然勝解了它的正確性,就應該淨化自己思想行動,使與這個真理一致起來。這一定要依靠我們如理思惟纔能得到的。通過思惟而得到的智慧叫思所成慧,或簡稱思慧。思慧比聞慧要深刻一層,而且已經聯系到自己思想行動的淨化了。但是思慧畢竟還是在散心中,尚未入定,所以力量不夠強大。散心的力量是比較小的。如水力發電,整個河流的水,散亂流動的時候,它雖然也有沖擊力,但是用這個力量去發電,是遠遠不夠的。要把河水歸納到,從一個小的口徑射出去。那麼,從那個水口裏濆射出來的急流,力量就增高到非常大,足夠發電了。

  我們修行也是一樣的,在心散亂的時候,我們的思想能力是極薄弱的,不夠起作用的。然而當修行入了定的時候,心專一了,心的力量就會産生無比的功能,一切神通、智慧,都是從禅定中纔能産生出來的。我們經過如理思惟,把所聞的正法,深刻地用各種各樣的推論、比量、現量,及跟經教聖教量,核對,最後承認這個道理是絕對正確、合理的,同時又把這正法,與自己身口,及外面的環境結合起來,深入思惟,使我們的身心也向著所聽聞的正法,靠近起來,淨化自己。譬如說,本來身心是貪的,貪心很重,聽了佛說的那些教典,知道貪心的過患,是生死流轉痛苦的根本,決心要把它滅下去,修習佛所說的不淨觀、白骨觀等,這是思慧,已經比聞慧深入一層了。但是還是屬于散心,不能斷貪煩惱,甚至也不一定壓得住。

  要思惟觀察這個道理,通過九住心,至奢摩他入定以後,這個智慧,就固定了,力量強大,鞏固不可動搖,能摧伏貪心煩惱了。這個時候,智慧又升高一步,稱修所成慧,或簡稱修慧。這個智慧力量産生之後,還是有漏的,不能斷煩惱。但在這個有漏修慧産生以後,會來一個「剎那」,這個出現後隨即爆發出一種無漏的智慧,這個無漏慧,就要靠聞所成慧,轉成思所成慧,再入定轉入修所成慧,然後「剎那」再把它升華上去成無漏慧。

  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是凡夫,流轉受苦,我們思想都是有漏的,就是說有煩惱的,而且是煩惱隨增的。而修行入定,把修所成慧修成就了之後,再往上進,就會有一個「剎那」。這個剎那,突然地來一個質變,把無始以來的有漏心隔斷了,中間産生了無漏慧了。當我們第一次産生無漏的智慧,也就是般若的智慧,我們現在産生了,這個就是開悟了,也就是所謂見道了。

  我們見道,是要有無漏的智慧,纔能見道;有漏的智慧是見不了道的。這個無漏的智慧産生以後,我們就從凡夫的地位進入聖者的行列了,見道以上的,就都是聖者了。見道之前有加行道,加行道前有資糧道,在資糧道的時候有叁個階位,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在加行道的時候,有四個階位:暖、頂、忍、勝,資加二道共七位,稱七賢位。凡夫從進入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賢位,再從加行道的賢位,進入見道、修道、無學道的聖位,從見道起都是聖位了。中間有那麼多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最開始是從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而來的,如果沒有開始聽聞正法的話,後面一系列的變化是無從産生的。

  所以,我們開始之時,如認爲聽聞正法,用智慧去聽聞抉擇是分別心,而不要去追求聽聞,要無分別住,那麼我們以後的開悟呢,是沒有希望的。昨天也講了六祖大師,大字一個不識,但是他開悟的境界卻特別高,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說這要從叁世來看,這輩子雖然他生長在南方比較偏僻的地方,未有開發,文化不高之處,所以文字是不識的,但是他卻在聽別人念《金剛經》而開了大悟,原因是在宿世,累生累劫積聚了無數的般若智慧資糧,已經達到快將成熟的境界,祇差一點點了,我們用過去現成的比喻說,「畫龍點睛」,一條龍已經全身都畫成了,就差一雙眼睛還沒有點上去,他這麼把眼睛一點上的話,龍就騰空飛行了!同樣,六祖大師前一輩子就祇差這麼一點點,這輩子把這一點補上就行了。…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