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P13

  ..续本文上一页,慢慢再说。

  他说要无分别,但人的思想,分别力量是很强的。分别力量少一点的是猫、狗,它们的思想比较简单,分别比人类少,那么猫狗要比人先成佛吗?是不是这个意思呢?那简直是颠倒胡乱说法了。猫狗都是畜生,是三恶道之一,在八难中,学修都不可能,何能成佛呢?把八难抬得高高的,把人道贬得低低的,把希有难得的暇满人身,比得不如一条狗,不如一只猫,为什么,分别心太大!这纔真所谓岂有此理,我们千万不要听信这种谬论。

  这里,昂旺堪布说得好,他说:闻思修都是分别,所以也不要看,也不要去听,不要闻思,修不着意,修睡眠。这个睡眠,不是做梦的意思,是昏沉的睡眠。睡,什么都不知道的睡,空空洞洞的。什么叫止?什么叫观?什么叫定?什么叫慧?什么四禅八定,什么都不知道,就这样入定了,就是睡着了。这个样子修啥东西呢?这样子修行的话,充其量最高的成就,也不过是无想定了。外道的无想定就是什么也不想了,但是他们还得用止,而且要得到第四禅纔能修。

  如果一开始,什么都不着意,根本得不到禅定,所以无想定也无法得到。那么差一点呢,堕畜生道去了。因为什么不思惟,是愚痴嘛,畜生就是愚痴的,三恶道中,愚痴就是畜生道。贪瞋痴三,贪入饿鬼,瞋入地狱,你还想修痴,大家说痴,一点也不好,你还修痴?凡夫本来已经够愚痴的了,如果还想要更痴,那么即使修的果成就了,就成就了畜生。满你的愿嘛!当个畜生,那就很痴了,分别力都很小。这种讲无分别是不对的!

  我们且说无分别智,该怎么生出来的,我们以有分别的心,缘佛所说的教理,如《圆觉经》中云:「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古代没有火柴,要靠摩擦出火。譬如两根木棒,互相摩擦,当摩擦到一定的温度,火生起来了;火既生起,把两根木棒都烧掉了。这个譬喻,就是说要用有分别(如幻)的智慧,去缘有分别(如幻)的教理,等到起了暖,入了定之后,就像摩擦生火,智慧的火摩出来后,就可以把能所分别都烧掉,能所分别都去掉了,无分别智也就是这样出来了。同时一切法空的道理也就证到了。

  唯识中说得更明显:如《摄大乘论》云:「诸菩萨因缘,有言闻熏习,是无分别智,及如理作意。谓此智因,由他音正闻熏习,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无分别智,因此而生。」这是说无分别生起之因,由听闻善知识所说正法,由闻熏习为因所生如理作意,无分别智,从此而生。无分别智,要靠有分别的心,去听闻正法,熏习在心里的闻熏习,及从闻熏习所起的如理作意,因如理作意而闻熏习展转增胜,使阿赖耶识中的杂染分渐减,无分别智,纔得出现。为什么叫无分别呢?因为无分别智所缘的境,就是法性真如,这是离言说,离一切戏论分别的,而不是断灭。无分别智缘真如法性时,行相也同样是离一切分别的。所谓「菩萨行相,于所缘中所现无相,谓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无异无相之相以为行相。」不但如是,而且在缘真如时,能缘所缘合而为一,离能所的分别,如论云「与所取境,无差别转,平等平等,名无分别。此暂不住所取能取二种性中。」

  这就是说,要得无分别,要从有分别下手,这是一个微妙的逻辑,是辩证的。不是形而上学,死板板的,一定要无分别的因,纔能得无分别的果,不是这样的!般若的智慧,照空了一切戏论虚妄分别,而见到一切法的法性,这叫无分别智,绝对不是睡眠,更不是休克。在戏论分别未被空性智慧照破之前,众生的心,不会有无分别的,最多是分别有大小罢了。所以说要用无分别的心去修,凡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说不要分别,这句话,或起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分别。

  初十开示

  昨天,我们讲了闻思修的一些问题,对有些人不要闻思修,主张不要分别,不思善,不思恶,空空洞洞,明明朗朗,就可以成就,开悟,指出了它的错误。类似这种谬见,《广论》里也批判。如论云:「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真义现观,乃得生起。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鮮。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所以说,真正的开悟,一定要从听闻正法而来,开悟的种子,就是般若的种子。我们听闻了般若的殊胜了义经典,就把这金刚种子种下八识田中,经过思惟,再经过定中熏修,从有漏的慧,激发产生了无漏慧,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这就是开悟了。

  我们现在根据《俱舍论》所讲的,把无漏智慧如何产生的因缘简单地说明一下。《俱舍论》所说,闻思修三慧都是有漏的。我们听闻正法,佛说的正法当然是无漏的。但是名句文身是有漏的,也就是说落入我们意识内的文字、思想、概念,却是有漏的。从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叫闻所成慧,也就是说由听闻正法而得到的智慧,简曰闻慧。这是表面的认识,佛说的话,我知道了,甚至记住了,但与自己思想行动,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是正确的,说了我们如何落入思想行动,跟事实如何配合,这还需要我们, 内心去深入探讨。要通过思惟,以佛说的各种各样经教——圣教量,应用因明三支比量,和现量,来成立这个道理的正确性。既然胜解了它的正确性,就应该净化自己思想行动,使与这个真理一致起来。这一定要依靠我们如理思惟纔能得到的。通过思惟而得到的智慧叫思所成慧,或简称思慧。思慧比闻慧要深刻一层,而且已经联系到自己思想行动的净化了。但是思慧毕竟还是在散心中,尚未入定,所以力量不够强大。散心的力量是比较小的。如水力发电,整个河流的水,散乱流动的时候,它虽然也有冲击力,但是用这个力量去发电,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河水归纳到,从一个小的口径射出去。那么,从那个水口里濆射出来的急流,力量就增高到非常大,足够发电了。

  我们修行也是一样的,在心散乱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能力是极薄弱的,不够起作用的。然而当修行入了定的时候,心专一了,心的力量就会产生无比的功能,一切神通、智慧,都是从禅定中纔能产生出来的。我们经过如理思惟,把所闻的正法,深刻地用各种各样的推论、比量、现量,及跟经教圣教量,核对,最后承认这个道理是绝对正确、合理的,同时又把这正法,与自己身口,及外面的环境结合起来,深入思惟,使我们的身心也向着所听闻的正法,靠近起来,净化自己。譬如说,本来身心是贪的,贪心很重,听了佛说的那些教典,知道贪心的过患,是生死流转痛苦的根本,决心要把它灭下去,修习佛所说的不净观、白骨观等,这是思慧,已经比闻慧深入一层了。但是还是属于散心,不能断贪烦恼,甚至也不一定压得住。

  要思惟观察这个道理,通过九住心,至奢摩他入定以后,这个智慧,就固定了,力量强大,巩固不可动摇,能摧伏贪心烦恼了。这个时候,智慧又升高一步,称修所成慧,或简称修慧。这个智慧力量产生之后,还是有漏的,不能断烦恼。但在这个有漏修慧产生以后,会来一个「剎那」,这个出现后随即爆发出一种无漏的智慧,这个无漏慧,就要靠闻所成慧,转成思所成慧,再入定转入修所成慧,然后「剎那」再把它升华上去成无漏慧。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是凡夫,流转受苦,我们思想都是有漏的,就是说有烦恼的,而且是烦恼随增的。而修行入定,把修所成慧修成就了之后,再往上进,就会有一个「剎那」。这个剎那,突然地来一个质变,把无始以来的有漏心隔断了,中间产生了无漏慧了。当我们第一次产生无漏的智慧,也就是般若的智慧,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个就是开悟了,也就是所谓见道了。

  我们见道,是要有无漏的智慧,纔能见道;有漏的智慧是见不了道的。这个无漏的智慧产生以后,我们就从凡夫的地位进入圣者的行列了,见道以上的,就都是圣者了。见道之前有加行道,加行道前有资粮道,在资粮道的时候有三个阶位,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在加行道的时候,有四个阶位:暖、顶、忍、胜,资加二道共七位,称七贤位。凡夫从进入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贤位,再从加行道的贤位,进入见道、修道、无学道的圣位,从见道起都是圣位了。中间有那么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开始是从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而来的,如果没有开始听闻正法的话,后面一系列的变化是无从产生的。

  所以,我们开始之时,如认为听闻正法,用智慧去听闻抉择是分别心,而不要去追求听闻,要无分别住,那么我们以后的开悟呢,是没有希望的。昨天也讲了六祖大师,大字一个不识,但是他开悟的境界却特别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这要从三世来看,这辈子虽然他生长在南方比较偏僻的地方,未有开发,文化不高之处,所以文字是不识的,但是他却在听别人念《金刚经》而开了大悟,原因是在宿世,累生累劫积聚了无数的般若智慧资粮,已经达到快将成熟的境界,祇差一点点了,我们用过去现成的比喻说,「画龙点睛」,一条龙已经全身都画成了,就差一双眼睛还没有点上去,他这么把眼睛一点上的话,龙就腾空飞行了!同样,六祖大师前一辈子就祇差这么一点点,这辈子把这一点补上就行了。…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