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他一聞就開悟了。
我們呢,以前的資糧,積聚了沒有?最多說積聚了一點點,遠遠沒有聚夠;昨天不是有些人來求法麼?我們傳了個「四加行」,「四加行」是幹什麼的呢?就是積聚資糧的。資糧裏面分二種,一是福德資糧,二是智慧資糧,其中的智慧資糧,就是我們開悟的根子。智慧的資糧沒有,你開悟的本錢也沒有,怎麼開悟呢?等于說做生意的人,連吃飯的錢還成問題,做生意的本錢一個也沒得,你想發財,從何發起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我們要開悟,一定要從聽聞下手;如果不聽聞正法的話,想開悟,就坐上億劫也是徒然的。佛世外道有得了甚深禅定的,但他們不知正法,所以始終出不了輪回。
修行要踏實下功夫,無法投機取巧,要得果,必須從因上努力去求。儒家有個譬喻「守株待兔」,一只兔子,它跑得太快了,不小心跟前面的一株樹相碰,撞死了,就倒在樹下。一個很笨的人,看到樹下一只撞死的兔子,他想,這個兔子跑到樹下來碰死了,我可以等在樹下,安安逸逸地,等其它兔子來碰撞,我就將不費力地得到很多的兔子,把兔子賣掉,可以賺一筆錢,他就這樣守在樹下老等。大家看,這個人不是愚癡透頂了麼?兔子撞死在樹下,是這祇兔子太粗心或有其它原因導致的,僅是偶而發生的一個機會,他卻想個個兔子都那麼傻,等候在樹下,待著兔子們一個個來撞,把它們撿去賣,這樣的機會有沒有呢?祇可以說是絕無而僅有。因爲這兔子跑的時候,不留心跟樹碰到,顯然,當時樹下旁邊沒有人或其它猛獸在麼!如果樹下有人或其它猛獸在,它遠遠看到早就回頭跑掉了,怎麼還會撞樹呢?你守在樹下,它會跑向樹來麼?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譬喻是譬說這是極愚癡不可得的事情。
同樣,不聽聞正法,想成就,想開悟,也僅僅是一種天真的妄想,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從聽聞正法下手,然後經思、修次第而行。這個道理,不但是佛經上都這麼說,一切的大論,《瑜伽師地論》、《阿毗達磨集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等等,也都是這麼說的,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性,誰也否定不了的。我們看到《俱舍論》裏面有一句話——這個可能學過《俱舍》的人都知道——原文是:「將趣見谛道,應住戒勤修,聞思修所成,謂名俱義境。」這是說,假使你修加行道完畢,要進入見道,快要開悟了,你想開悟、見道證入法性谛理的話,那你該怎麼修而趣入呢?那就必定要先安住淨戒,依次第勤修聞思修,先聽聞正法,次如理思惟,再入定觀察。這裏又提出了一個必要條件,「先要安住淨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要見道,要開悟,絕對離不開清淨的持戒。有些人對開悟(見道)必需要有定、慧是認可的,要清淨持戒,卻不太理解,看不出持戒與開悟有什麼直接的聯系,所以順便講一下持戒的重要性。
《華嚴經》偈言:「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禁戒,則是如來所贊歎。」《涅槃經》亦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持是經而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我亦不聽受持是經。」《毘婆沙》雲:「具足戒者,戒言屍羅,亦言行也,亦雲守信,亦名爲器。」「能善護故言守信也。能至涅槃城故言行也。功德所依名器也。尊者瞿沙說曰,不破義是屍羅義,如人不破足能有所至,行者不破屍羅故能至涅槃。」從上面列舉的經論中,很明顯地指出,欲證菩提涅槃勝果,是離不開清淨持戒的。開悟必需要有定慧,大家公認,但經雲「依因此戒,得有定慧」。質言之,若沒有清淨持戒,則定慧不生,何從而得開悟見道呢?
有人卻認爲,持戒是執著,他說:「不思善,不思惡;好的不要去執著,壞的也不要執著,你持戒是一種執著。我呢,既不持戒,又不犯戒,最好。」那麼,試問你既然不「執著持戒」,不去學戒,你怎麼知道自己犯不犯戒?我們說,居士五條戒,怎樣是犯了根本的,怎樣不算犯的,學過《南山律在家備覽》就知道有些地方是很微細的。出家的二百五十條、叁百四十八條戒是更微細了。你說你不執著,啥也不知道,而能也不犯,也不持,怎麼可能呢?這真正要做到,要持戒精嚴,極純熟後,無功用任運能持,如見道後,五戒任運不會犯,因爲已有證的功能,親證到戒的功德(四證淨)他的心跟戒已經合二爲一了,那當然不會犯了。這功德祗有聖者纔能;但是凡夫,戒是戒,你是你,心裏滿腹煩惱習氣,與戒全不相應,如果不持戒,不學戒,自己犯了多少還不知道。自己認爲沒有犯,實際上很多戒都犯到了,甚至很嚴重的,那怎麼能行?見道開悟的希望是絕對沒有的。回顧上面所引經論,犯戒的人想見道開悟,證空性,是不可能的!
我記得,以前有過一位,人很好,善良忠實,但碰上了違緣,與他一位朋友犯了根本罪,他初不知道是根本,知道後很後悔,我們就勸他好好的忏悔。根本戒在別解脫戒裏面,對首忏是忏不了的,是不通忏悔的。但是佛陀的慈悲,還有見相忏能忏,就是說,可以修一種忏悔法,就象昨天我們傳授的金剛薩埵忏悔法、大禮拜等等,這些都是忏悔法中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把這個法修了之後,修到一定的數量,就會見到瑞相:在定中夢中見到佛放光,撫摸自己頭頂,見到自己吐黑色的髒東西,或是看到自己在清泉水裏沐浴,把身上的髒垢都洗掉了,或是見到自己升入佛殿,親近叁寶等,這些就是罪障清淨的瑞相了。這些瑞相也不是偶現一次,就算罪障清淨,要多次顯現之後,那就是說明所忏的這個罪清淨了。這樣做,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要在定中、夢中見到這些瑞相,而且不止一次,而是多次的見到,這並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什麼時候能見到,不知道。緣起法嘛,一定要罪障清淨了,自然能多次見到。
但是,我們切不要刻意去求見瑞相,主要的重點是抓好這個忏悔法,痛悔往昔,未來誓不再造的專誠一心地忏,那麼,如前所說因緣夠了,這個瑞相就會呈現。決不能單從相上去求,否則,魔就會來擾亂。魔也有通力麼,他給你托個好夢,甚至化現出佛的相好,放光照你一下,你就以爲罪業清淨了,也再不去誠意忏悔了,那就上當了!所以,我們忏悔的時候,要從因上求。
我經常說這個話,佛法是緣起論者,要求得到什麼果,要從因上去求,祗要因緣具足,兜夠了,果決定會來,不能從果上求的。譬如說那天我們講的比喻:你要吃飯,不能就飯上來求,飯在哪裏?飯要從米裏燒煮出來的,你要吃飯的話,先要找米、找水、找鍋,找竈,找火柴,還要找燃竈的柴,或者是炭,或者用電竈、電爐。這些因緣條件夠了,把它如法的按次第配合起來,把米淘好,鍋裏放好,加一定的水,火點上,煮半個多小時,果就出現了,飯就燒好了,很簡單,家庭婦女都知道。但如果鍋不要,水也不要,米也不要,木柴也不要,引火的火柴也不要,或電竈電不要,乃至少一個環節,那你說我要吃飯,飯從何來?沒有辦法的。不錯,舊社會乞丐是要飯的,但也是人家燒好了的纔要得到。因緣條件夠了,自然果就會來,單是從果上求,而不從因上求的話,果是見不到的。忏悔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天到晚想著,做個夢,夢見佛放光照我了,自己在清淨水裏沐浴了,髒東西從口裏吐出來了等等,這樣想的話,有時會適得其反,但即使夢到了,也是魔加持,不是真的罪障清淨的瑞相。
再說一遍,真正的清淨瑞相,一定要從因上求,就是把忏悔法,依四力門好好地修。自己要發願,過去犯的錯誤,現在痛切追悔,現在不幹了,以後再也不幹了,哪怕是犧牲生命,逼著你幹都不幹了,依止叁寶、菩提心,猛利的把忏悔法努力好好修。這樣因緣夠了之後,自然好相會現,罪也會消失;然不能從果上去求。
這個道理,在我們佛教裏到處都是一樣的。若要成佛,從成佛的因緣上去求;若要見道,從見道的因緣上去求。見道的因緣,上面引的《俱舍頌》已說了,即是說,要住戒,清淨持戒;還要修聞思修叁種智慧,這樣,就會見道。就是前面說的:以清淨持戒爲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然後定中去觀察熏修,最後,一剎那的無漏慧出現了,見道了!這些都是說見道的因緣,把因緣具足修好了,見道自然會來。若因緣不具(不夠),戒也不持,善知識也沒有,法也不聞,也不思惟,單就是呆呆的修定,真不知從何修起。那麼,不要說得不到定,若謂得定,必是鬼神加持的邪定,連外道的無想定也難得到。
外道的無想定,就是一切都不要想。外道也知道,我們衆生的煩惱很重,動辄就要起惡念,做壞事,受苦報。他們也想息苦,他們想的方法,是把心息下來,不要動,心不動的話,煩惱也就不起,壞事也不會做了,認爲這樣,就可以離苦得涅槃。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去修,結果得到無想定。這個無想定也不低,依第四禅纔能修起,也要依師學習纔行,它的果報,就是說修得無想定後,來世能生到四禅天裏的一個天(廣果天)裏,叫無想天。但是,修得無想定的效果是什麼呢?僅僅是把自己的心(第六意識)暫時滅下去了,不動了。等于說一個人沒有思想了;沒有思想,當然壞的念頭不會起,壞事也不會做了,就這樣子呆呆地呆在那裏,但好的念頭也同樣起不來了。這樣的人,死掉以後,就生到無想天去,無想天裏壽命有五百大劫,時間很長,中間不起壞念,好象享受定中一些清淨。但是自己沒有心識思想,時間再長,也不感覺。五百大劫完了之後,以前心識被定力鎮住像石頭壓了一樣,壓了五百大劫,五百大劫過了,定力消失了,心識活動能力又恢複增長起來了。但這次的增長,卻因爲心識不動,壓得太久了,就像刀久不磨而變鈍一樣,心也變得愚癡了。智慧是靠動腦筋磨練出來的,不動腦筋就會退化成愚癡,愚癡的果報,大家知道,是感畜生道。所以,無想天下來的,一般都入畜生道。若是…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