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P17

  ..續本文上一頁。他怎麼修呢?比如小孩子才上學,把大學研究生的課程翻給他看,啊!這個殊勝,這個學了將來做專家,這個將來做高級工程師,這個將來可以出國深造……說了半天,把那個孩子弄得莫名其妙。最後,嚎啕大哭一場,就完了,什麼都沒有,那就是不對機。說法要按次第,要對機,這個才是善于說法,這是一個條件。

  (八)、悲心。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說法也好,做利益衆生的事情也好,搞佛教事業也好,不是爲個人的名利,或者權勢地位等等,純粹是出于利益衆生。這個很重要,我們的動機,動機在我們熟悉的《叁主要道》裏說:如果動機不純的話,不但是流轉生死,一般爲了自己的利益,且是惡趣因,將來到惡道去的。最起碼的動機,出離心,出離惡趣,乃至出離叁界;再高一點,菩提心,要度一切衆生。有了這個動機才行,那就是有悲心了。菩提心是最殊勝最圓滿的動機。

  (九)、精進。修行要精進,要有勇,勇猛,于利他事不要碰到困難就退了。文革的時候,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我們清涼橋的比丘們,也從寺廟裏給趕出來了。這個時候,就看自己能不能堅持信下去。大家都在罵佛教嘛!很多的比丘挨鬥,甚至于鬥死的也不少。這時候,是不是有這個勇氣,還是承諾自己是佛教徒,我是比丘!這個勇氣有沒有?很難啰!但是本尊護法冥中的加持,卻也是很大的,他們能幫助我們鼓起勇氣來。

  (十)、沒有疲厭。弘法利生的事情,盡量地做,不要說我今天做了五個小時了,該休息了。還有很多的人說:師父,求求你,我還有個問題,想問一問。五小時夠了,你明天再來吧!這個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了一段時間,感到疲勞,厭煩起來了,要休息,不想做了。這個沒有,就是離開疲厭。

  總上所說,這十個功德:具戒,定,慧,多聞,通達空性慧,功德增上,善說法,具悲心,精進,沒有疲厭,是善知識應具的十種功德。前面六種,是成就自利之德相,謂善知識自身應有之功德,後面四種,是攝受衆生應有之功德,專指利他的。要攝受衆生,利益有情,除了爲衆生宣說正確之佛法以外,再也沒有更好的方式了。如《俱舍》雲:「拔衆生出生死泥,謂一切衆生于生死泥,淪沒無救,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亦如《廣論》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

  但是,在這末法時期現實的世界上,去找,哪個有十種功德的,找他做師父。我們仔細一看,恐怕一個也難找到!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哪有這麼好的師父找得到呢?當然也有,菩薩化現的,我們認不到。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說了,在末法時期,如果這十種功德標准的師父找不到的話,就其次的,一半功德,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以八分之一爲下邊際,即是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但是這個八分之一很抽象,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在拉薩親近的師父,也是 上大 下吉佛爺的師父)具體地給我們指明了。他說這十個條件裏面,有二個條件是不可少的。第一個是持戒,如果這位師父戒律都不持,那就不能靠他學修,不能依止他。第二個,有悲心,如果這位師父攝受弟子,弘法利生的目的,是爲了他自己個人的名利,地位,權勢等等,不是見衆生苦而利益衆生,住持正法的,那麼這個人,也不能依止。反過來,如果這位師父嚴持戒律,有悲愍心,哪怕其余的八種功德,一個也沒有,只有這兩條,而仍可以依止,至少可以從他學戒,及爲衆生利益做些事嘛。但如果說,其余八種功德全都有,甚至于有神通,善于說法,精進勇猛,不怕疲厭等等八種都有,但是不持戒,沒有悲心,這個就不行,不能依止;這是康薩仁波卿的抉擇,海公上師給我們的教導,也是這樣。那麼,簡單的說,這十種功德,裏面不可以少的,就是要有戒律,有悲心,這兩個有了,就可以依止他做爲善知識,其它八種內,能再有幾種當然更好。如果這兩個沒有,哪怕其它八個全都有,不行,還是不行;那麼,標准有了,大家好好去做。

  另外,帕繃喀大師也有抉擇的標准,供大家參考。大師說:「在末法時代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住以下要點:所依止的上師應該功大于過;視後世較現世爲重,視別人較自己爲重。」原則上是相同的。「視後世較現世爲重」即是持戒,「視別人較自己爲重」即是悲心。

  但是,我們也有經驗,在某些地方,我們開始弘法的時候,對居士們,把科頌、道次第等,給他們講了,十個標准給他們說了。但是,一旦外面來了個什麼上師、活佛的、傳說是神通廣大。噢,了不得!就不管他有戒沒有戒,有悲心沒有悲心,祇要神通廣大就馬上湊上去依止了。他們的目的呢,他神通廣大,能保佑我,還是一切從私心、個人利益出發。你沒有神通,再怎麼持戒,怎麼好,對我沒有利;我就是要有神通的,有了神通之後,我有病,你給我除掉;有什麼災難,給我消掉;我發不了財,家裏窮,你給我發個財,不是很好麼?!但是,神通也不是萬能的,神通能不能救命呢?神通救不了命的。昨天,我們講過了,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但是他雖現身證了阿羅漢果,最後仍舊由于過去業報的關系,被外道打死。他爲什麼會被外道打死?這是有原因的:他過去世的時候,對母親很不孝,在一次沖動中,曾經對他母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像你這樣的人,該被人家打成肉漿!」以這樣惡毒的話罵他的母親。結果就因爲說了這一句話,就很多世被人家打死,最後成了阿羅漢,還是給人家打死。所以說,業果纔是決定性的。我們說句話,事雖小,但對方若是福田、恩田,小的惡會感大的果。母親,是我們世間上最大的恩人,你對她說惡毒的話,結果幾百世受被人打死的惡報,乃至成了阿羅漢,都免不了。所以神通救不了命;是業報決定我們的遭遇,所以我們應當重視業果,從業報上看。宗大師一向是反對炫耀神通和奇迹的。

  這裏,我們再要附帶說一點:(這個話祗可內部說,對外就不要宣說了。)最近,我們查閱了克珠傑仁波卿的一篇法語,內容說:我們格魯教派,上師不能是在家的。其它的教派,我們不了解,我們說格魯教派內,嚴格要求的話,上師決定是比丘;在家的上師,白衣上師是不允許的。那麼,白衣上師有沒有?也有。怎麼樣的人,才可以做白衣上師呢?登地以上。就是說初地以上的人,纔可以做白衣上師。那就是說,沒有登地的人,在家的,在格魯派裏是不能稱上師的。即使是登地以上的白衣上師,在一百裏以內,有比丘上師的,他就不能攝受弟子,也不能說法,要讓比丘上師。在一百裏之內沒有比丘上師,他纔可以出來。格魯教派一貫贊歎出家身——主要爲比丘,所以是這麼的嚴格。現在的白衣上師很多,如果是其它教派的,我們就沒有什麼說的,這是其它教派,有他們自己的規定。而在我們格魯教派,有格魯的比丘上師,而一百裏內同時出現白衣上師,是不允許的!這點,在宗喀巴大師叁父子文集裏面明言規定,不允許這麼做的。在這裏,我提供一些資料,給大家參考。

  我們開始學佛了,不能不依靠師父。要依靠怎麼樣的師父?有什麼標准?我們基本上已點出來了,根據這個標准,慢慢仔細的找吧!有人說:我找不到。咦,這樣的師父會有啊!你怎麼找不到。怎麼辦呢?難道就沒有師父了?再告訴你們一個辦法,找師父,不是跑遍世界去找,向內心、不要向外求,就是廣化寺山門一個匾一樣,「莫向外求」。向哪裏求?心裏求。心裏有善知識?心裏沒有善知識。怎麼求?你要善知識教你,你必須是一個合格的弟子。合格弟子的資格有了,佛的慈悲、一切大菩薩的慈悲、徧滿虛空法界,機教相投,決定會化現善知識相來教化你。自己做弟子的資格都沒有,如《廣論》所說:斷器叁過,依六種想,及具聞器叁法,這些功德都沒有,于是,「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爲有過」,善知識來了,你認不到,祇見衆多過失,那也教化不了你。所以,我們要得善知識,不要向外求,不要到處去看;哪個善知識?哪個善知識?我們看到很多的青年出家人,找善知識,以前叫做「參訪」嘛,這裏看看,不好,那裏看看,也不好;從五臺山跑到峨嵋山,峨嵋山又跑到九華山,九華山又跑到普陀山,到處跑遍了,結果,善知識呢?一個也沒有找到。實際上,善知識可能曾出現在你眼前,但你認不到。善知識,不能從我們凡夫庸俗的眼光去看,也不必到處跑著去求。固然,有些大德,是公認合格,且有德望的,他在那裏弘法利生,我們可以去參學。但是毫無目的地到處去找,又沒有智慧去識別,那恐怕是徒勞,很難找到的了。

  真正要求善知識攝受,自己先得要具備被攝受的弟子資格(或者說功德),有了資格,自然會有合格的善知識來攝受你。自己被攝受的資格沒有,即使善知識來了,你也認不清,也不聽他的話,不好好地依止他,也就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于會謗法、謗人、謗師,還造下了無間地獄的罪,金剛地獄的罪。所以說,要求善知識,不必太耽心,祇要自己作爲弟子該怎麼做的功德具備了,善知識絕對會有。十方諸佛菩薩,他們的慈心悲心難道會沒有嗎?像你這樣合格的弟子,沒有善知識教授,他們就不管嗎?不會!我們祇要把自己的功德,把做弟子該具的功德,都做到了,那麼,善知識很快會找到的。弟子該怎麼做?如前述「具聞器叁法」等,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詳細說明,我們這裏就不要越扯越遠了。

  我們現在講的是聞思修,我們言歸正傳,接下去講。聞思修,必定先從聞下手,由他力故,發生定解,經過思惟令得決定,然後入修,滅過引德,這是一套完整而且有次第的學修方法。但是,世間上真是無奇不有,有的人學法是以了解爲滿足,不想進入思修的。我就遇到過一個,他學法是了解了解的,他後來居然也出家了。我們就問他出家的動機…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