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P18

  ..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他說:我所以出家的目的,是爲了「了解了解」佛法的,將來還要了解了解其它宗教……。他似乎是很客觀,看起來很科學,沒有主觀見地。但是,這樣漫無目的地了解了解,能離苦得樂了生死嗎?憑著自己凡夫的管見,滲透著無知與煩惱,對那一種法的高低、是非都分不清楚,就是了解了解,能夠得出什麼結論來呢!這很可惜!我們要多聞,目的就是要借佛的智慧來指導我們如何做。不從聽聞正法中去得到佛的智慧,單靠自己凡夫無明煩惱的心,要去找善知識,要去探討真理,要求出離等等,恐怕很難、做不到吧!我們試想,佛不出世,爲什麼這娑婆世間大家證不到了生死的阿羅漢,證不到菩提涅槃呢?正因爲沒有佛教麼!生在沒有佛之世,是八難之一,現在佛所說法,尚住世間,他不專心去求,卻到處去參訪了解,什麼都去參訪了解,這樣浪費暇滿人身,纔真是可惜了!自己本來沒有難,卻跑到難裏去了,或者說,信依處沒有,而執邪倒見,本身就是八難之一了。

  那麼,我們說聽聞正法,也是了解嘛,對!這也是個了解,但不能以此爲足。自己沒有判斷力,就說:經上怎麼說的,論上怎麼說的。至于爲什麼這樣說,不知道。那還不是屬于迷信了。雖然說經上說的,是正確的,對的,但爲什麼這樣說不知道,而且有的時候佛這麼說,有的時候佛又那麼說,在什麼具體條件下,該怎麼說,怎麼做?假使尚沒有這種判斷能力,則結果還是會搞錯。佛說的話,我們若理解錯了,或用錯了,那也不是搞錯了嗎?所以,聽聞之後一定要思惟,以什麼標准去思惟呢?無垢的真理,就是說一點也沒有差錯的真理,去觀察,這個道理是不是這樣的。舉個例說:佛教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大家知道,這個裏邊是有講究的。諸行無常,諸行,這個「行」字,是指有爲法;諸法無我,這個「法」字,則一切有爲法,無爲法都在裏頭。一切法都無我無自性,是包含有爲無爲,兩個都有無我無實自性。而「諸行」呢,決定是指有爲法,有爲法是行法,無常、變遷的,而無爲法卻是常的,不變遷的。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爲什麼無常呢?因爲一切有爲法,剎那生之後,馬上就滅掉的,不能稍住在裏邊的,一住下來,就是有自性了,那麼,無爲法是常住不變的,怎麼也說沒自性呢?原因是無爲法是相待于有爲法而有的,也是一種緣起,既然是緣起而有,也就沒有自性了。

  《入中論》頌曰:「若無生住滅,是法名無爲,彼由彼性空,說名無爲空。」我們這裏且就有爲法來分析,有爲法是剎那,剎那不斷的生滅,就像電影片一樣,我們看到的電影銀幕上是連續的,似乎看不出有什麼生滅變化,但是大家知道,放映機內的底片一張一張的不斷在換,沒有一張是不換(生滅)的。如果底片不動不換的話,則銀幕上的人物就一直如此,毫無動靜了,或者說,就僵化掉了。這裏說諸行無常,剎那生滅,但每一剎那,前後相續的法,是很相似的,就像電影底片一樣,我們心沒那麼細,就祇看到法的相續而覺察不到它剎那的生滅了。既然是無常的,那決定是沒有自性的。若法有自性,它就可以不依靠其它緣起,永遠保持現狀存在下去。大家自己可以用各式各樣的道理去推論,假使是有自性,常住不變的,那麼現見會有什麼矛盾,假使法有自性,我們比譬說,如果小孩子是有自性的,他就不能成長了,如他現在祇有一米高,他永遠祇能是一米高;如果他是嬰孩,抱在手裏的,他將永遠是個嬰孩,不會長大了。爲什麼?有自性嘛,不會變了嘛!這些都是跟現實有矛盾的。小孩子從小長大,他在變化,變化的時候,就是慢慢長大的過程,如果不變,他怎麼長呢?一個人從小到老,都一刻不停地在變化,剎那剎那的變化。根據生理學說,人身上的細胞,十二年之後,全部換成新的了,舊的就一個也沒有了,全部是新的,這個變化之劇烈,可想而知。

  上面說了那麼多,這就是說明,要以無垢的真理,多方面,各種方式去觀察思惟佛所說的言教,這就是思慧,或稱思所成慧。有了多聞,纔能思惟,若是聞的資料都尚且沒有,思惟的對象也就沒有。所以,首先一定要多聞,然後是思惟;思惟之後,纔能修行——纔能入定去修了。嚴格的說,「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此定地善,極能熏心,令成德類,故獨名修。真正的修,入定的時候,纔能稱爲「修」,在聞思階段,還夠不上叫修行也。不過經論也說,串習名修,聞思串習也有熏心功能,雖然不象定中那麼強,泛義的,也稱爲修了。再一個,有學問的人,就是說多聞的人去修行,跟那些寡聞的人修行,全部不一樣。舉個例子,多聞的人知道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對的就要做要熏修,錯的就不做要對治,這樣決定慢慢會成就。如果說是寡聞的人或者是沒有聽聞的人,是非不辨,取舍不明,怎麼會成就呢?好的壞的都搞不清楚,要成就是太渺茫了。又從忏悔業障來說,多聞的人,犯了罪之後,知道那個是罪,要墮落惡道的,很可怕,生大恐懼心,趕快求忏悔還淨。而愚癡的人,由于寡聞或不聞,犯了罪之後,也不知道這是犯罪、犯戒,也不知道犯了這個事情,將來要墮什麼地獄受什麼苦,全都不知道,糊裏糊塗,不知道要忏悔,縱人告以必須忏悔,但自己忏悔的誠意也沒有,當然要受大苦了。這裏就是說,多聞的人有方便,寡聞的人沒有方便。

  《俱舍論》裏就舉過這麼一個例子:鐵,哪怕小到一個丸子,如一般藥丸那麼小的丸子,掉到水裏面,它要沈下去的,再小也是要沈的。但是有方便,有智慧,有多聞的人,把這個鐵,或者鋼,再大,重數千萬噸,可以不沈下去,什麼原因,做條船麼!打成輪船的樣子,哪怕再重,它不但不沈,還可以把人物載運到彼岸去,橫渡大海。這就是說你有沒有方便。有智慧可以改造外境麼!沒有智慧就困死在裏邊了。沒智慧的人,犯了小小的罪,還得沈下去受苦;有智慧的人雖先無知犯了大罪,可以方便,依四力門忏悔,使罪消除,所以說,要多聞,不多聞就吃大虧。這些道理,很多經論裏面都講的很多,總的來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全部收進去了。

  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的,有的人愛修,修的時候,入定修麼,有的時候境界出現了,如在修定的時候,感到外境與內身都不見了,這個會有。不但修行的人會有,氣功師也會有。或者看到一團光明,或者看到身體沒有了。還有些,好象神通出現了,明天的事情,他在修定的時候就觀察到了,昭覺寺有位師父就這樣,第二天有人打架,他第一天修定時就知道了。修定之中,是有些境界的,這些境界出現是否是對的呢?如果按照嚴格的來說:都是不要的,這些都是禅宗所謂的光影門頭。很多人修定的時候,感到自己身體不見了,看到外界飄飄茫茫好象是如幻如化的現出來了,以爲自己得定了,甚至于有的人,認爲自己證到了空性了。我們從佛教的教理來勘察,這些僅僅是在修定中的某一個層次,是會有這些現象出現的。修定中間是有很多層次的,我們在這裏給大家介紹一下。進入禅定的境界有九個層次,叫九住心,這個也是對我們修行歡喜用功的人,是極重要的一個事情,下面我們就依據經論,略略介紹一下:

  我們修定,要心靜下去,要得奢摩他、要得止,有九個層次:首先我們要把心收起來,不向外亂想,第一個就是內住。我們的心,本來是散亂的,都是攀緣外境剎那不息的,現在要把它收回來,不要讓他向外亂攀緣。假使說,念阿彌陀佛,把心定住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六字洪名上面,叫內住。就是心向內攝,把它收回來,收回來的時候,就是開始用功了。但念了兩句,就跑掉了,又想其它的東西去了,這就是最初的一個層次——內住。

  第二個是等住。等住就是說,我們把那個心拉住,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不讓它向外跑,大概說,假使念阿彌陀佛,可以念上一串珠子,念一百零八遍,中間心可以收在阿彌陀佛名號上,不跑出去,一串珠時過了之後,倏然又不見了,又跑掉了,但比起以前第一個層次,要好一些,這就叫等住。比以前有些進步了。

  第叁個叫安住。正在念佛的時候,你緣的境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念到後來,忘掉了,想到其它東西上去了。這種經驗大家都會有麼,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後來念到南無觀世音菩薩來了,很多人說會這樣的,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改念了菩薩,或者是想到其它的事去了,等到自己想過來,怎麼!南無阿彌陀佛的正念不見了,馬上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初的境界,內住,等住都有,念佛的念頭失掉了,念頭跑到外面去了:想起買小菜的事了,或打算明天又該做什麼了……等等,不同的是,安住時,妄想心一起,立刻就發覺,趕快收回來,這叫安住。

  第四住心叫近住。在這個時候,又比前面好多了,雖然有掉舉妄想會出現,但那個心,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在念,不會跑掉忘記了。前面的掉舉妄想心生起,南無阿彌陀佛的正念都已忘掉了;這個時候,縱使在打妄想,但南無阿彌陀佛……仍在念,沒有忘掉。同時爲了避免心散向余處,努力將心收攝,使心收攝得漸漸微細,不會粗動向外散馳。到此時——近住,攝心用功,住分已穩,而有生昏沈的趣向。

  總結前四住的差別:第一個層次內住,心纔收回不久,不知不覺又跑掉了。第二個層次等住,可以攝心到念一串念珠的時間,過後散亂心起了,自己卻不知覺,等到發覺:咦!我怎麼不念了?已經散亂了有一段時間了。而第叁個層次安住,在這時心掉舉妄想跑掉了,馬上就覺察,知道錯了!趕快把心拉回來。第四個層次近住,把心再收,收到後來,心在所緣上面基本上能收得穩住了,雖然偶然還有散亂心,還會打妄想,但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正念,不會忘記了,還是在念。以前叁住,打妄想時,把念佛的正念早忘掉了,一心想其它的事情去了。現在妄想少了,基本上心能緣念在一句佛…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