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怎么修呢?比如小孩子才上学,把大学研究生的课程翻给他看,啊!这个殊胜,这个学了将来做专家,这个将来做高级工程师,这个将来可以出国深造……说了半天,把那个孩子弄得莫名其妙。最后,嚎啕大哭一场,就完了,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不对机。说法要按次第,要对机,这个才是善于说法,这是一个条件。
(八)、悲心。这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说法也好,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也好,搞佛教事业也好,不是为个人的名利,或者权势地位等等,纯粹是出于利益众生。这个很重要,我们的动机,动机在我们熟悉的《三主要道》里说:如果动机不纯的话,不但是流转生死,一般为了自己的利益,且是恶趣因,将来到恶道去的。最起码的动机,出离心,出离恶趣,乃至出离三界;再高一点,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有了这个动机才行,那就是有悲心了。菩提心是最殊胜最圆满的动机。
(九)、精进。修行要精进,要有勇,勇猛,于利他事不要碰到困难就退了。文革的时候,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我们清凉桥的比丘们,也从寺庙里给赶出来了。这个时候,就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信下去。大家都在骂佛教嘛!很多的比丘挨斗,甚至于斗死的也不少。这时候,是不是有这个勇气,还是承诺自己是佛教徒,我是比丘!这个勇气有没有?很难啰!但是本尊护法冥中的加持,却也是很大的,他们能帮助我们鼓起勇气来。
(十)、没有疲厌。弘法利生的事情,尽量地做,不要说我今天做了五个小时了,该休息了。还有很多的人说:师父,求求你,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一问。五小时够了,你明天再来吧!这个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了一段时间,感到疲劳,厌烦起来了,要休息,不想做了。这个没有,就是离开疲厌。
总上所说,这十个功德:具戒,定,慧,多闻,通达空性慧,功德增上,善说法,具悲心,精进,没有疲厌,是善知识应具的十种功德。前面六种,是成就自利之德相,谓善知识自身应有之功德,后面四种,是摄受众生应有之功德,专指利他的。要摄受众生,利益有情,除了为众生宣说正确之佛法以外,再也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如《俱舍》云:「拔众生出生死泥,谓一切众生于生死泥,沦没无救,世尊哀愍,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亦如《广论》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但是,在这末法时期现实的世界上,去找,哪个有十种功德的,找他做师父。我们仔细一看,恐怕一个也难找到!末法时期,五浊恶世,哪有这么好的师父找得到呢?当然也有,菩萨化现的,我们认不到。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说了,在末法时期,如果这十种功德标准的师父找不到的话,就其次的,一半功德,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以八分之一为下边际,即是说至少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但是这个八分之一很抽象,康萨仁波卿(海公上师在拉萨亲近的师父,也是 上大 下吉佛爷的师父)具体地给我们指明了。他说这十个条件里面,有二个条件是不可少的。第一个是持戒,如果这位师父戒律都不持,那就不能靠他学修,不能依止他。第二个,有悲心,如果这位师父摄受弟子,弘法利生的目的,是为了他自己个人的名利,地位,权势等等,不是见众生苦而利益众生,住持正法的,那么这个人,也不能依止。反过来,如果这位师父严持戒律,有悲愍心,哪怕其余的八种功德,一个也没有,只有这两条,而仍可以依止,至少可以从他学戒,及为众生利益做些事嘛。但如果说,其余八种功德全都有,甚至于有神通,善于说法,精进勇猛,不怕疲厌等等八种都有,但是不持戒,没有悲心,这个就不行,不能依止;这是康萨仁波卿的抉择,海公上师给我们的教导,也是这样。那么,简单的说,这十种功德,里面不可以少的,就是要有戒律,有悲心,这两个有了,就可以依止他做为善知识,其它八种内,能再有几种当然更好。如果这两个没有,哪怕其它八个全都有,不行,还是不行;那么,标准有了,大家好好去做。
另外,帕绷喀大师也有抉择的标准,供大家参考。大师说:「在末法时代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记住以下要点: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原则上是相同的。「视后世较现世为重」即是持戒,「视别人较自己为重」即是悲心。
但是,我们也有经验,在某些地方,我们开始弘法的时候,对居士们,把科颂、道次第等,给他们讲了,十个标准给他们说了。但是,一旦外面来了个什么上师、活佛的、传说是神通广大。噢,了不得!就不管他有戒没有戒,有悲心没有悲心,祇要神通广大就马上凑上去依止了。他们的目的呢,他神通广大,能保佑我,还是一切从私心、个人利益出发。你没有神通,再怎么持戒,怎么好,对我没有利;我就是要有神通的,有了神通之后,我有病,你给我除掉;有什么灾难,给我消掉;我发不了财,家里穷,你给我发个财,不是很好么?!但是,神通也不是万能的,神通能不能救命呢?神通救不了命的。昨天,我们讲过了,佛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但是他虽现身证了阿罗汉果,最后仍旧由于过去业报的关系,被外道打死。他为什么会被外道打死?这是有原因的:他过去世的时候,对母亲很不孝,在一次冲动中,曾经对他母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像你这样的人,该被人家打成肉浆!」以这样恶毒的话骂他的母亲。结果就因为说了这一句话,就很多世被人家打死,最后成了阿罗汉,还是给人家打死。所以说,业果纔是决定性的。我们说句话,事虽小,但对方若是福田、恩田,小的恶会感大的果。母亲,是我们世间上最大的恩人,你对她说恶毒的话,结果几百世受被人打死的恶报,乃至成了阿罗汉,都免不了。所以神通救不了命;是业报决定我们的遭遇,所以我们应当重视业果,从业报上看。宗大师一向是反对炫耀神通和奇迹的。
这里,我们再要附带说一点:(这个话祗可内部说,对外就不要宣说了。)最近,我们查阅了克珠杰仁波卿的一篇法语,内容说:我们格鲁教派,上师不能是在家的。其它的教派,我们不了解,我们说格鲁教派内,严格要求的话,上师决定是比丘;在家的上师,白衣上师是不允许的。那么,白衣上师有没有?也有。怎么样的人,才可以做白衣上师呢?登地以上。就是说初地以上的人,纔可以做白衣上师。那就是说,没有登地的人,在家的,在格鲁派里是不能称上师的。即使是登地以上的白衣上师,在一百里以内,有比丘上师的,他就不能摄受弟子,也不能说法,要让比丘上师。在一百里之内没有比丘上师,他纔可以出来。格鲁教派一贯赞叹出家身——主要为比丘,所以是这么的严格。现在的白衣上师很多,如果是其它教派的,我们就没有什么说的,这是其它教派,有他们自己的规定。而在我们格鲁教派,有格鲁的比丘上师,而一百里内同时出现白衣上师,是不允许的!这点,在宗喀巴大师三父子文集里面明言规定,不允许这么做的。在这里,我提供一些资料,给大家参考。
我们开始学佛了,不能不依靠师父。要依靠怎么样的师父?有什么标准?我们基本上已点出来了,根据这个标准,慢慢仔细的找吧!有人说:我找不到。咦,这样的师父会有啊!你怎么找不到。怎么办呢?难道就没有师父了?再告诉你们一个办法,找师父,不是跑遍世界去找,向内心、不要向外求,就是广化寺山门一个匾一样,「莫向外求」。向哪里求?心里求。心里有善知识?心里没有善知识。怎么求?你要善知识教你,你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弟子。合格弟子的资格有了,佛的慈悲、一切大菩萨的慈悲、徧满虚空法界,机教相投,决定会化现善知识相来教化你。自己做弟子的资格都没有,如《广论》所说:断器三过,依六种想,及具闻器三法,这些功德都没有,于是,「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善知识来了,你认不到,祇见众多过失,那也教化不了你。所以,我们要得善知识,不要向外求,不要到处去看;哪个善知识?哪个善知识?我们看到很多的青年出家人,找善知识,以前叫做「参访」嘛,这里看看,不好,那里看看,也不好;从五台山跑到峨嵋山,峨嵋山又跑到九华山,九华山又跑到普陀山,到处跑遍了,结果,善知识呢?一个也没有找到。实际上,善知识可能曾出现在你眼前,但你认不到。善知识,不能从我们凡夫庸俗的眼光去看,也不必到处跑着去求。固然,有些大德,是公认合格,且有德望的,他在那里弘法利生,我们可以去参学。但是毫无目的地到处去找,又没有智慧去识别,那恐怕是徒劳,很难找到的了。
真正要求善知识摄受,自己先得要具备被摄受的弟子资格(或者说功德),有了资格,自然会有合格的善知识来摄受你。自己被摄受的资格没有,即使善知识来了,你也认不清,也不听他的话,不好好地依止他,也就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于会谤法、谤人、谤师,还造下了无间地狱的罪,金刚地狱的罪。所以说,要求善知识,不必太耽心,祇要自己作为弟子该怎么做的功德具备了,善知识绝对会有。十方诸佛菩萨,他们的慈心悲心难道会没有吗?像你这样合格的弟子,没有善知识教授,他们就不管吗?不会!我们祇要把自己的功德,把做弟子该具的功德,都做到了,那么,善知识很快会找到的。弟子该怎么做?如前述「具闻器三法」等,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详细说明,我们这里就不要越扯越远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闻思修,我们言归正传,接下去讲。闻思修,必定先从闻下手,由他力故,发生定解,经过思惟令得决定,然后入修,灭过引德,这是一套完整而且有次第的学修方法。但是,世间上真是无奇不有,有的人学法是以了解为满足,不想进入思修的。我就遇到过一个,他学法是了解了解的,他后来居然也出家了。我们就问他出家的动机…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