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P18

  ..续本文上一页是什么?他说:我所以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了解」佛法的,将来还要了解了解其它宗教……。他似乎是很客观,看起来很科学,没有主观见地。但是,这样漫无目的地了解了解,能离苦得乐了生死吗?凭着自己凡夫的管见,渗透着无知与烦恼,对那一种法的高低、是非都分不清楚,就是了解了解,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来呢!这很可惜!我们要多闻,目的就是要借佛的智慧来指导我们如何做。不从听闻正法中去得到佛的智慧,单靠自己凡夫无明烦恼的心,要去找善知识,要去探讨真理,要求出离等等,恐怕很难、做不到吧!我们试想,佛不出世,为什么这娑婆世间大家证不到了生死的阿罗汉,证不到菩提涅槃呢?正因为没有佛教么!生在没有佛之世,是八难之一,现在佛所说法,尚住世间,他不专心去求,却到处去参访了解,什么都去参访了解,这样浪费暇满人身,纔真是可惜了!自己本来没有难,却跑到难里去了,或者说,信依处没有,而执邪倒见,本身就是八难之一了。

  那么,我们说听闻正法,也是了解嘛,对!这也是个了解,但不能以此为足。自己没有判断力,就说:经上怎么说的,论上怎么说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说,不知道。那还不是属于迷信了。虽然说经上说的,是正确的,对的,但为什么这样说不知道,而且有的时候佛这么说,有的时候佛又那么说,在什么具体条件下,该怎么说,怎么做?假使尚没有这种判断能力,则结果还是会搞错。佛说的话,我们若理解错了,或用错了,那也不是搞错了吗?所以,听闻之后一定要思惟,以什么标准去思惟呢?无垢的真理,就是说一点也没有差错的真理,去观察,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的。举个例说: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家知道,这个里边是有讲究的。诸行无常,诸行,这个「行」字,是指有为法;诸法无我,这个「法」字,则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在里头。一切法都无我无自性,是包含有为无为,两个都有无我无实自性。而「诸行」呢,决定是指有为法,有为法是行法,无常、变迁的,而无为法却是常的,不变迁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为什么无常呢?因为一切有为法,剎那生之后,马上就灭掉的,不能稍住在里边的,一住下来,就是有自性了,那么,无为法是常住不变的,怎么也说没自性呢?原因是无为法是相待于有为法而有的,也是一种缘起,既然是缘起而有,也就没有自性了。

  《入中论》颂曰:「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无为空。」我们这里且就有为法来分析,有为法是剎那,剎那不断的生灭,就像电影片一样,我们看到的电影银幕上是连续的,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生灭变化,但是大家知道,放映机内的底片一张一张的不断在换,没有一张是不换(生灭)的。如果底片不动不换的话,则银幕上的人物就一直如此,毫无动静了,或者说,就僵化掉了。这里说诸行无常,剎那生灭,但每一剎那,前后相续的法,是很相似的,就像电影底片一样,我们心没那么细,就祇看到法的相续而觉察不到它剎那的生灭了。既然是无常的,那决定是没有自性的。若法有自性,它就可以不依靠其它缘起,永远保持现状存在下去。大家自己可以用各式各样的道理去推论,假使是有自性,常住不变的,那么现见会有什么矛盾,假使法有自性,我们比譬说,如果小孩子是有自性的,他就不能成长了,如他现在祇有一米高,他永远祇能是一米高;如果他是婴孩,抱在手里的,他将永远是个婴孩,不会长大了。为什么?有自性嘛,不会变了嘛!这些都是跟现实有矛盾的。小孩子从小长大,他在变化,变化的时候,就是慢慢长大的过程,如果不变,他怎么长呢?一个人从小到老,都一刻不停地在变化,剎那剎那的变化。根据生理学说,人身上的细胞,十二年之后,全部换成新的了,旧的就一个也没有了,全部是新的,这个变化之剧烈,可想而知。

  上面说了那么多,这就是说明,要以无垢的真理,多方面,各种方式去观察思惟佛所说的言教,这就是思慧,或称思所成慧。有了多闻,纔能思惟,若是闻的资料都尚且没有,思惟的对象也就没有。所以,首先一定要多闻,然后是思惟;思惟之后,纔能修行——纔能入定去修了。严格的说,「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真正的修,入定的时候,纔能称为「修」,在闻思阶段,还够不上叫修行也。不过经论也说,串习名修,闻思串习也有熏心功能,虽然不象定中那么强,泛义的,也称为修了。再一个,有学问的人,就是说多闻的人去修行,跟那些寡闻的人修行,全部不一样。举个例子,多闻的人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对的就要做要熏修,错的就不做要对治,这样决定慢慢会成就。如果说是寡闻的人或者是没有听闻的人,是非不辨,取舍不明,怎么会成就呢?好的坏的都搞不清楚,要成就是太渺茫了。又从忏悔业障来说,多闻的人,犯了罪之后,知道那个是罪,要堕落恶道的,很可怕,生大恐惧心,赶快求忏悔还净。而愚痴的人,由于寡闻或不闻,犯了罪之后,也不知道这是犯罪、犯戒,也不知道犯了这个事情,将来要堕什么地狱受什么苦,全都不知道,糊里糊涂,不知道要忏悔,纵人告以必须忏悔,但自己忏悔的诚意也没有,当然要受大苦了。这里就是说,多闻的人有方便,寡闻的人没有方便。

  《俱舍论》里就举过这么一个例子:铁,哪怕小到一个丸子,如一般药丸那么小的丸子,掉到水里面,它要沉下去的,再小也是要沉的。但是有方便,有智慧,有多闻的人,把这个铁,或者钢,再大,重数千万吨,可以不沉下去,什么原因,做条船么!打成轮船的样子,哪怕再重,它不但不沉,还可以把人物载运到彼岸去,横渡大海。这就是说你有没有方便。有智慧可以改造外境么!没有智慧就困死在里边了。没智慧的人,犯了小小的罪,还得沉下去受苦;有智慧的人虽先无知犯了大罪,可以方便,依四力门忏悔,使罪消除,所以说,要多闻,不多闻就吃大亏。这些道理,很多经论里面都讲的很多,总的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全部收进去了。

  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的,有的人爱修,修的时候,入定修么,有的时候境界出现了,如在修定的时候,感到外境与内身都不见了,这个会有。不但修行的人会有,气功师也会有。或者看到一团光明,或者看到身体没有了。还有些,好象神通出现了,明天的事情,他在修定的时候就观察到了,昭觉寺有位师父就这样,第二天有人打架,他第一天修定时就知道了。修定之中,是有些境界的,这些境界出现是否是对的呢?如果按照严格的来说:都是不要的,这些都是禅宗所谓的光影门头。很多人修定的时候,感到自己身体不见了,看到外界飘飘茫茫好象是如幻如化的现出来了,以为自己得定了,甚至于有的人,认为自己证到了空性了。我们从佛教的教理来勘察,这些仅仅是在修定中的某一个层次,是会有这些现象出现的。修定中间是有很多层次的,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进入禅定的境界有九个层次,叫九住心,这个也是对我们修行欢喜用功的人,是极重要的一个事情,下面我们就依据经论,略略介绍一下:

  我们修定,要心静下去,要得奢摩他、要得止,有九个层次:首先我们要把心收起来,不向外乱想,第一个就是内住。我们的心,本来是散乱的,都是攀缘外境剎那不息的,现在要把它收回来,不要让他向外乱攀缘。假使说,念阿弥陀佛,把心定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六字洪名上面,叫内住。就是心向内摄,把它收回来,收回来的时候,就是开始用功了。但念了两句,就跑掉了,又想其它的东西去了,这就是最初的一个层次——内住。

  第二个是等住。等住就是说,我们把那个心拉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让它向外跑,大概说,假使念阿弥陀佛,可以念上一串珠子,念一百零八遍,中间心可以收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不跑出去,一串珠时过了之后,倏然又不见了,又跑掉了,但比起以前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这就叫等住。比以前有些进步了。

  第三个叫安住。正在念佛的时候,你缘的境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念到后来,忘掉了,想到其它东西上去了。这种经验大家都会有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后来念到南无观世音菩萨来了,很多人说会这样的,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念了菩萨,或者是想到其它的事去了,等到自己想过来,怎么!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不见了,马上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最初的境界,内住,等住都有,念佛的念头失掉了,念头跑到外面去了:想起买小菜的事了,或打算明天又该做什么了……等等,不同的是,安住时,妄想心一起,立刻就发觉,赶快收回来,这叫安住。

  第四住心叫近住。在这个时候,又比前面好多了,虽然有掉举妄想会出现,但那个心,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在念,不会跑掉忘记了。前面的掉举妄想心生起,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都已忘掉了;这个时候,纵使在打妄想,但南无阿弥陀佛……仍在念,没有忘掉。同时为了避免心散向余处,努力将心收摄,使心收摄得渐渐微细,不会粗动向外散驰。到此时——近住,摄心用功,住分已稳,而有生昏沉的趣向。

  总结前四住的差别:第一个层次内住,心纔收回不久,不知不觉又跑掉了。第二个层次等住,可以摄心到念一串念珠的时间,过后散乱心起了,自己却不知觉,等到发觉:咦!我怎么不念了?已经散乱了有一段时间了。而第三个层次安住,在这时心掉举妄想跑掉了,马上就觉察,知道错了!赶快把心拉回来。第四个层次近住,把心再收,收到后来,心在所缘上面基本上能收得稳住了,虽然偶然还有散乱心,还会打妄想,但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不会忘记了,还是在念。以前三住,打妄想时,把念佛的正念早忘掉了,一心想其它的事情去了。现在妄想少了,基本上心能缘念在一句佛…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