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号上,收住了。这较以前三住心已经好得多了,可以把心收摄到几乎不往外散了。这时念的力量增强了,心一旦打妄想,就立即收回来,打妄想,收回来,打妄想,收回来……不断练习,往外打妄想的力量相应地减弱了,但是凡夫的心,有个通病,不打妄想,就入昏沉,现在妄想少了,可昏沉却来了,于是在第四住心时,住分虽稳,而有产生昏沉的现象,明分不显。
第五住叫调伏。这个时候要把心提高举,要观想定——三摩地的功德,把昏沉的心提起来。这时就能把第四住的粗的昏沉去掉,但还会留下一些极微细的昏沉。这个昏沉,不同于一般近于打瞌睡的昏沉,却是一种微细的,叫做「沉没」。在第五住时,最危险的,就是这个微沉(沉没),自己以为观境清楚明了,但是没有力量。就像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清楚地还在念,并没有失掉,但是没有一股强有力的劲道。这个时候,最容易误解,以为自己已得定(三摩地)了。因为其它粗的妄想和昏沉已息下去了,(第四住已除粗掉,第五住正除粗沉,)然而微细的沉没却出现了。我们说修止得三摩地有明澄具力的明分与专注所缘境上的住分二点。第五调伏的细沉,与真三摩地极相似,因细沉亦有此相似的住、明二分。它们的差别,就在明分中具不具有明了而精实的力这方面。这个力稍为不足,即入于细沉。细沉时明分、住分都具有,就是缺少这个精实的力一点上面,还要下功夫,把这微细沉没除掉。比如说,前说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明明白白的,清清楚楚是在念,也没有其它杂念,但是念的力量不够,没有那精实的力。「此时心如虚空」,最易搞错,以为是已经得止了。还有一个毛病,这时候因为粗的妄想和昏沉息下去了,心静下去了,就会出现身体不见了,看外界虚虚茫茫,如幻如化,好象不但是得到定了,而且已证到空性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认识到,此仅仅是修定中的第五住心,真正的定还没有得到;空观,根本谈不上。要得到定之后,再把观空的毗钵舍那修起来,才能证空观。现在定尚未得到,这些境界不过是禅宗的所谓光影门头,这些境界当然是很多的了;智者大师曾为其兄作《小止观》,说定中境界层次无穷,若要全部写下来,不要说一本书,即使一万本书亦难穷尽。那就是说,从第五住开始境界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境界都会有,虚虚茫茫,身体不见了,等等都会出现。这个时候要明白,自己并没有得定,也并没有得到空观,这些都是虚妄的境界。对于这种虚妄境界,简单一句话:不去管它!根据自己要修的法,继续修下去。希望大家不要上当,不要搞错,如果搞错了,不但上不了路,还要着魔,这是我们重点解释的第五住心,最容易起误会的。
第六住是寂静。第五住把心策举起来,为了断除细沉没,但还有一些微细的掉举、或散乱,此种微细散乱或称为三摩地不顺方,或称为不喜三摩地,在六住见到这微细散乱的过失,努力要把它们遮止,一心专注于三摩地,不使于三摩地有丝毫不喜之心。五住与六住之特征者,五住断微沉,六住断微掉。
第七住叫最极寂静。在五住时细沉尚有力,时刻防止它生起。六住时,细掉尚有力量,也要时刻防止它生起。到第七住,则细沉细掉都已受到对治力的摧坏,力量已经薄弱,本已无散乱等生起,而有极微细散乱将起之势。这种才将生起的趋势,第七住的心力,可以把这股将要冒起的势力,立刻察觉,而且使它消灭。到了第六、第七住时,能知第五住的止还不完善,能从五住如空的心穿透出来,所以不会误会,造成错误了。
第八住名叫专注一趣。第七住已不受沉掉的损害,第八住则绝无沉掉。由于努力加功用行,使一座里面,一心专注。
第九住称为等持。由第八住专注一趣,习已成熟,这时不必再加功用行,修舍心,任运能离沉掉,自在而住。
到第九住心时,还不能称为得止(奢摩他),仍属于欲界的心一境性。而真正得止,是属于色界的范围了。第九住不但能够长时间随意住定,不用努力加功用行,而且还有轻安分,这时候,也容易起狂乱的我慢,自以为已得定,甚至谓已得空乐。由于第九住心在出定后,行住坐卧,都好象有定分参杂在里边,应知此是现似(相似)之相,有人不知,便误以为入定出定已经打成一片,自谓等同佛了。因为佛的境界入定(正修)出定(后得)是合而为一的。所以宗大师特别指明,第九住心是欲界心一境性,连色界定尚未得到,何况成佛?!这点,修止的人也一样要知道的。
怎么样从第九住心进入真正的奢摩他呢?第九住已有轻安,但不圆满,要到圆满的轻安生起,才算趋入正定。这种轻安生起之前相,自己顶上有重的感觉,但不是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生起后,立即圆满的轻安跟着生起了。
再简单总结一下:第一内住,随所听闻正法、教授教诫,作为所缘的境,把心从外境收回到所缘的境上来。第二等住,于这个所缘境上数数用功思惟,令心稍长相续而住。第三安住,生起具力的正念,若失念忘所缘境,立即能忆念收回。第四近住,生具力而圆满的正念,能不忘失所缘,但还有粗的沉掉。第五调伏,粗沉掉已无,修有力的正知遮除细沉,因这时会有细沉的危害。第六寂静,修有力而圆满的正知,除去细掉,因六住时细掉还有力量生起。第七最极寂静,微细沉掉将生之兆起,即能断除。第八专注一趣,微细沉掉将生之相也没有了,而仍需要依靠正念正知而精进加功用行。第九等持,则由第八住努力修习,已成习惯自在,至此,不必加功,任运能平等持心,不沉不掉。再进一步,得了圆满的轻安,才算真正得止——奢摩他了。
得止以后,再在止中观察抉择法性的道理,歷经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徧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等九个阶位而得毗钵舍那(观)。
或许有人要问:这与念佛有什么关系?答:大有关系!《阿弥陀经》里说的「一心不乱」,《弥陀疏钞》里莲池大师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二个。「初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所摄,未有慧故。」这就是念佛得奢摩他的境界。又说:「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故名一心,……此纯理故,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这就是说念佛,观察体究性空道理,念头脱落,契合自己本心,证到空性(无自性空)即得毗钵舍那的境界也。
我们修什么定,一定要依据佛说。根据经书上所说的去核对,这个定修到什么情况是对的,怎么样是错的,这才是正轨的道路,不要看到一些境界,就迷掉了,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希望大家爱修定的人,一定要把九住心好好地看看,这个内涵,《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有,《略论释》讲的也很详细,真正欢喜坐定的人,这个一定要看,才不会上当。我们一切修行的过程,都要和经教相符合,跟经教不违背,那才不是错路。然而,真正要做到跟经教相符合,而不违背,问题在我们有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很多的书,甚至,有的时候看了之后,还会看错,这该怎么办呢?有,依止善知识!善知识是有学修经验的,他可以指示你修行道路,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如果不依靠善知识的话,单凭自己看书,我们又要引帕绷喀大师的至理名言:「以自己看书而得成就的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一定不会有!」这个是肯定的,没有传承嘛!世界上学个学问技术,还得靠个老师教。一个小孩子,不教他,他会不会?肯定不会的,所以,要靠老师教。我们修行,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从来没有出离过,这一次想从生死流转的轮回圈子里跳出来,走向解脱道路,这是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陌生路,你想没有个师父带路,能不能走得通?这个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一方面,一定不可自以为是,拿两本书看看,我文化高,我看得懂。看得懂,文字懂没有用,意义会到没有,是不是看对了,还是有问题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开始的时候,就讲了很多,听闻正法该怎么听:要把自己一切成见都扫除了,这个听才能得益,否则的话增加我执。这个法听了,跟我意见相合的,取过来;不合的,就不要!结果,辩论的时候,跟我相合的,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说了很多;而对自己不合的,却把它盖住,不说了,反正别人又没有看到,不知道倒底和经典合不合,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正是自己骗自己,也骗了别人,最后的结果自己修行不上路,自己吃了亏,恰恰正是害了自己。
这两天我们讲的一些,其重点是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抓住的东西,也就是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的心要,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一个就是中观的正见。在这个里边,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了,一切佛法将来都会得到。但若这三个要素缺了一个,或者三个都没有,凭你再修什么高深的法,大圆满,大手印什么什么……尽量去求好了,你不会真正有所收获的。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也是有可靠依据的:有一位修大威德成就的人,已经达到了高层次的修行。但是他烦恼还没有断掉,有一次,他有一个仇人,他就用诛灭法,就是修一种降伏法把敌人除掉,他这样做了之后,来生就下地狱。因为我们修的佛法,是以慈悲心度众生离苦得乐的,不是拿来报私人仇恨而使有情受苦的。假使说,有一个人是魔,是危害佛教,祸殃众生的,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修个诛灭法,把他除掉,为了护持正法、利乐有情么!他要危害佛教。摧残有情么,这是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做一下。我们格鲁教派一般是不用这个方法的,一般是用慈悲的摄受,感化的方式,使他能转过来,而不是用这种强硬的方式——把他消灭掉。这个,我们一般是不做的。但是,在某些场合,对佛教和众生危害的时候,也会有这么一位大善知识,有这个堪任性的,他也可以偶尔用一下。但是一般是不用的。前面说的那位修大威德的呢,他却是为了…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