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號上,收住了。這較以前叁住心已經好得多了,可以把心收攝到幾乎不往外散了。這時念的力量增強了,心一旦打妄想,就立即收回來,打妄想,收回來,打妄想,收回來……不斷練習,往外打妄想的力量相應地減弱了,但是凡夫的心,有個通病,不打妄想,就入昏沈,現在妄想少了,可昏沈卻來了,于是在第四住心時,住分雖穩,而有産生昏沈的現象,明分不顯。
第五住叫調伏。這個時候要把心提高舉,要觀想定——叁摩地的功德,把昏沈的心提起來。這時就能把第四住的粗的昏沈去掉,但還會留下一些極微細的昏沈。這個昏沈,不同于一般近于打瞌睡的昏沈,卻是一種微細的,叫做「沈沒」。在第五住時,最危險的,就是這個微沈(沈沒),自己以爲觀境清楚明了,但是沒有力量。就像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清楚地還在念,並沒有失掉,但是沒有一股強有力的勁道。這個時候,最容易誤解,以爲自己已得定(叁摩地)了。因爲其它粗的妄想和昏沈已息下去了,(第四住已除粗掉,第五住正除粗沈,)然而微細的沈沒卻出現了。我們說修止得叁摩地有明澄具力的明分與專注所緣境上的住分二點。第五調伏的細沈,與真叁摩地極相似,因細沈亦有此相似的住、明二分。它們的差別,就在明分中具不具有明了而精實的力這方面。這個力稍爲不足,即入于細沈。細沈時明分、住分都具有,就是缺少這個精實的力一點上面,還要下功夫,把這微細沈沒除掉。比如說,前說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明明白白的,清清楚楚是在念,也沒有其它雜念,但是念的力量不夠,沒有那精實的力。「此時心如虛空」,最易搞錯,以爲是已經得止了。還有一個毛病,這時候因爲粗的妄想和昏沈息下去了,心靜下去了,就會出現身體不見了,看外界虛虛茫茫,如幻如化,好象不但是得到定了,而且已證到空性了。這個時候我們要認識到,此僅僅是修定中的第五住心,真正的定還沒有得到;空觀,根本談不上。要得到定之後,再把觀空的毗缽舍那修起來,才能證空觀。現在定尚未得到,這些境界不過是禅宗的所謂光影門頭,這些境界當然是很多的了;智者大師曾爲其兄作《小止觀》,說定中境界層次無窮,若要全部寫下來,不要說一本書,即使一萬本書亦難窮盡。那就是說,從第五住開始境界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境界都會有,虛虛茫茫,身體不見了,等等都會出現。這個時候要明白,自己並沒有得定,也並沒有得到空觀,這些都是虛妄的境界。對于這種虛妄境界,簡單一句話:不去管它!根據自己要修的法,繼續修下去。希望大家不要上當,不要搞錯,如果搞錯了,不但上不了路,還要著魔,這是我們重點解釋的第五住心,最容易起誤會的。
第六住是寂靜。第五住把心策舉起來,爲了斷除細沈沒,但還有一些微細的掉舉、或散亂,此種微細散亂或稱爲叁摩地不順方,或稱爲不喜叁摩地,在六住見到這微細散亂的過失,努力要把它們遮止,一心專注于叁摩地,不使于叁摩地有絲毫不喜之心。五住與六住之特征者,五住斷微沈,六住斷微掉。
第七住叫最極寂靜。在五住時細沈尚有力,時刻防止它生起。六住時,細掉尚有力量,也要時刻防止它生起。到第七住,則細沈細掉都已受到對治力的摧壞,力量已經薄弱,本已無散亂等生起,而有極微細散亂將起之勢。這種才將生起的趨勢,第七住的心力,可以把這股將要冒起的勢力,立刻察覺,而且使它消滅。到了第六、第七住時,能知第五住的止還不完善,能從五住如空的心穿透出來,所以不會誤會,造成錯誤了。
第八住名叫專注一趣。第七住已不受沈掉的損害,第八住則絕無沈掉。由于努力加功用行,使一座裏面,一心專注。
第九住稱爲等持。由第八住專注一趣,習已成熟,這時不必再加功用行,修舍心,任運能離沈掉,自在而住。
到第九住心時,還不能稱爲得止(奢摩他),仍屬于欲界的心一境性。而真正得止,是屬于色界的範圍了。第九住不但能夠長時間隨意住定,不用努力加功用行,而且還有輕安分,這時候,也容易起狂亂的我慢,自以爲已得定,甚至謂已得空樂。由于第九住心在出定後,行住坐臥,都好象有定分參雜在裏邊,應知此是現似(相似)之相,有人不知,便誤以爲入定出定已經打成一片,自謂等同佛了。因爲佛的境界入定(正修)出定(後得)是合而爲一的。所以宗大師特別指明,第九住心是欲界心一境性,連色界定尚未得到,何況成佛?!這點,修止的人也一樣要知道的。
怎麼樣從第九住心進入真正的奢摩他呢?第九住已有輕安,但不圓滿,要到圓滿的輕安生起,才算趨入正定。這種輕安生起之前相,自己頂上有重的感覺,但不是不舒服的感覺。這種感覺生起後,立即圓滿的輕安跟著生起了。
再簡單總結一下:第一內住,隨所聽聞正法、教授教誡,作爲所緣的境,把心從外境收回到所緣的境上來。第二等住,于這個所緣境上數數用功思惟,令心稍長相續而住。第叁安住,生起具力的正念,若失念忘所緣境,立即能憶念收回。第四近住,生具力而圓滿的正念,能不忘失所緣,但還有粗的沈掉。第五調伏,粗沈掉已無,修有力的正知遮除細沈,因這時會有細沈的危害。第六寂靜,修有力而圓滿的正知,除去細掉,因六住時細掉還有力量生起。第七最極寂靜,微細沈掉將生之兆起,即能斷除。第八專注一趣,微細沈掉將生之相也沒有了,而仍需要依靠正念正知而精進加功用行。第九等持,則由第八住努力修習,已成習慣自在,至此,不必加功,任運能平等持心,不沈不掉。再進一步,得了圓滿的輕安,才算真正得止——奢摩他了。
得止以後,再在止中觀察抉擇法性的道理,歷經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徧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等九個階位而得毗缽舍那(觀)。
或許有人要問:這與念佛有什麼關系?答:大有關系!《阿彌陀經》裏說的「一心不亂」,《彌陀疏鈔》裏蓮池大師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二個。「初事一心者,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所攝,未有慧故。」這就是念佛得奢摩他的境界。又說:「理一心者,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此純理故,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這就是說念佛,觀察體究性空道理,念頭脫落,契合自己本心,證到空性(無自性空)即得毗缽舍那的境界也。
我們修什麼定,一定要依據佛說。根據經書上所說的去核對,這個定修到什麼情況是對的,怎麼樣是錯的,這才是正軌的道路,不要看到一些境界,就迷掉了,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希望大家愛修定的人,一定要把九住心好好地看看,這個內涵,《菩提道次第廣論》都有,《略論釋》講的也很詳細,真正歡喜坐定的人,這個一定要看,才不會上當。我們一切修行的過程,都要和經教相符合,跟經教不違背,那才不是錯路。然而,真正要做到跟經教相符合,而不違背,問題在我們有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看很多的書,甚至,有的時候看了之後,還會看錯,這該怎麼辦呢?有,依止善知識!善知識是有學修經驗的,他可以指示你修行道路,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如果不依靠善知識的話,單憑自己看書,我們又要引帕繃喀大師的至理名言:「以自己看書而得成就的人,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一定不會有!」這個是肯定的,沒有傳承嘛!世界上學個學問技術,還得靠個老師教。一個小孩子,不教他,他會不會?肯定不會的,所以,要靠老師教。我們修行,無始以來,流轉生死,從來沒有出離過,這一次想從生死流轉的輪回圈子裏跳出來,走向解脫道路,這是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陌生路,你想沒有個師父帶路,能不能走得通?這個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在這一方面,一定不可自以爲是,拿兩本書看看,我文化高,我看得懂。看得懂,文字懂沒有用,意義會到沒有,是不是看對了,還是有問題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開始的時候,就講了很多,聽聞正法該怎麼聽:要把自己一切成見都掃除了,這個聽才能得益,否則的話增加我執。這個法聽了,跟我意見相合的,取過來;不合的,就不要!結果,辯論的時候,跟我相合的,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說了很多;而對自己不合的,卻把它蓋住,不說了,反正別人又沒有看到,不知道倒底和經典合不合,認爲這樣做是對的。這正是自己騙自己,也騙了別人,最後的結果自己修行不上路,自己吃了虧,恰恰正是害了自己。
這兩天我們講的一些,其重點是在修行的時候,必須要抓住的東西,也就是叁主要道——菩提道次第的心要,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一個就是中觀的正見。在這個裏邊,如果我們能夠抓住了,一切佛法將來都會得到。但若這叁個要素缺了一個,或者叁個都沒有,憑你再修什麼高深的法,大圓滿,大手印什麼什麼……盡量去求好了,你不會真正有所收獲的。
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也是有可靠依據的:有一位修大威德成就的人,已經達到了高層次的修行。但是他煩惱還沒有斷掉,有一次,他有一個仇人,他就用誅滅法,就是修一種降伏法把敵人除掉,他這樣做了之後,來生就下地獄。因爲我們修的佛法,是以慈悲心度衆生離苦得樂的,不是拿來報私人仇恨而使有情受苦的。假使說,有一個人是魔,是危害佛教,禍殃衆生的,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修個誅滅法,把他除掉,爲了護持正法、利樂有情麼!他要危害佛教。摧殘有情麼,這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做一下。我們格魯教派一般是不用這個方法的,一般是用慈悲的攝受,感化的方式,使他能轉過來,而不是用這種強硬的方式——把他消滅掉。這個,我們一般是不做的。但是,在某些場合,對佛教和衆生危害的時候,也會有這麼一位大善知識,有這個堪任性的,他也可以偶爾用一下。但是一般是不用的。前面說的那位修大威德的呢,他卻是爲了…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