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P3

  ..續本文上一頁了。

  人們所以要謗法,無非是執著這個宗派好,要大家都學自己這個宗派,就說人家的不好;說了他的好,就等于說我們的不好。這樣子,謗來謗去的話,自以爲在維護自己的宗派,很有功德,實際上卻是造了很大的口業——謗法大罪。謗法的罪,依經上說,是極端重大的。再說,謗法也就是謗佛,因爲法是佛說的,你謗了法,說這個法不好,不是在謗佛、謗佛說的不好嗎?!僧,就是依佛說的法而修行的人,若謗這個法,依這個法修行的僧人,還不是全都謗進去了,那就成了毀謗叁寶,這個罪可大啦,果報也可怕透頂。這裏說明,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把佛說一代時教貫通一致的理解的話,都會走上這條危險的誹謗正法的道路。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把宗大師的論著,尤其是《廣論》,稍稍學習一番的話,這個最大的謗法罪惡,就可以很輕易地避免掉,這是攝有何等的現實利益,而且具有何等的重要意義的大事!

  學過《法華經》的也會知道,叁乘會歸一乘,前面說的都是權巧方便,後頭真實的目的,要在最後條件成熟以後才拿出來,但你不能說前面的不要,只要後面的;不要它的話,怎麼達到最後的那個高度呢?即如前說,有人這樣說,我要培養一個大學博士生,很好!你得先給他進幼兒園,小學…。假若你小學不要,幼兒園更不要,爲什麼?我要培養博士生,這個小學幼兒園排排坐,吃果果,要它幹啥?不要!但是,小孩子必須從此開始。照他這樣做,中學也不要。小學沒有進,中學也沒有念,大學當然考不上,既考不上大學,這個博士生從何而來呢?所以說,絕對要從幼兒園,小學開始,一步步按次第上去,最後大學畢業,研究生以後,進博士班去了,這樣才能達到培養的目的。不要只顧後面,忽略了前面的加行和必須的資糧,認爲都不需要了。我們凡夫,經常會犯這個錯誤。

  佛說的經典,也是這樣,對某一個衆生說法,要隨著他一步步提高,而說不同的法,自然前後不會一樣,這個道理,宗大師在《廣論》裏就講得很清楚。再一個,佛說了那麼多法,是不是我們不全部需要,只要學修一部分就夠了呢?比如說,我們這個宗派,有這幾部經就夠了,可以從凡夫直至成佛了,其它的則不需要了。對這問題,宗大師又發揮了特殊精辟的論點。他說,佛說了那麼多法,對每一個衆生,是都需要的。因爲一個凡夫,煩惱是具足的。他從凡夫的起點,一直到成佛的高度,中間經過的過程很多。在某個過程中産生那些煩惱的時候就由這個法對治;到另一個過程的時候,升高一點了,那時侯其它的矛盾出現了,則由那個法去對治。在度衆生的時候,衆生需要的一切他都得知道,所以說,整個佛說的叁藏十二部經的話,對一個衆生來說,從他凡夫起一直到成佛,都需要用的。這就是說,我們對佛說的經典,並不是說我只要某一部經,或某一部論就夠了,是不夠的。

  假使說,有念佛的人,他說我就一部《阿彌陀經》已夠了,這個,當然,曾經學過許多法,達到一定高度的人來說,或許是夠了,等于說,這是大學教材,講的內容很全面,夠了,但如果你小學,中學沒有念,是無法接受它的。同樣,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菩提心願。念佛的人菩提心有沒有?如果沒有,怎麼能相應呢?又怎麼能把你攝引到西方去呢?那麼,什麼叫菩提心?沒有學過,不知道!大家都會說,啊,發菩提心……,等等,好象這樣子就是發了菩提心了,大家都會。但是什麼叫菩提心呢?問問看?「哦!菩提心麼,就是菩提心嘛!」哈!這句話等于沒有說。我們說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是成佛的因。有了菩提心的因,才有菩提的果,佛就是菩提果。但是菩提心的涵義是什麼呢?且說世俗菩提心,就是看了衆生受苦,心裏不忍,要把他們一個不漏的全部救度到最極安穩之處。我們現在這樣的人,不要說把衆生全部救起來,就自己能不能度脫,也不敢打保票,那怎麼辦呢?要自己趕快修行,成佛,成了佛,才能有辦法度一切衆生,這個發心,就叫菩提心。

  菩提心又怎麼能發起來呢?有人說,我們天天在發啊!諸如:「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還有:「無上最勝菩提心,我今正真令生起。」「菩提最勝心者生複生」等等,不是每天都在念嗎?哦,這樣念念,菩提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是不夠的!沒有那麼簡單。佛教是講緣起的,一切法從緣起,因緣和合,才生起一個法。單是發一個願,說「我要生菩提心,我要生菩提心」,這僅僅是一個因素,而生起菩提心的各種必須的因緣,遠遠不夠,所以是生不起來的。

  那麼菩提心怎樣才能生起來呢?在一般宗派,它就是說把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加以擴大,擴大以後,菩提心就由此引生而起,這是共同的修法。

  但是,宗大師圓滿教法裏面,還有特殊的兩種最殊勝的修法。這兩個修法:一個是彌勒菩薩、月稱論師傳下來的七重因果;一個是文殊菩薩、寂天論師傳下來的自他相換。這兩個方法能夠很有效地、很快地就把菩提心生起來。這兩個方法,這裏當然不能詳細介紹。但是,修過《上師供》、《五字真言》的人,就會知道。七重因果是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後菩提心就生了。不過,在知母之前,還得先修平等舍心。所以說,菩提心生呢,要按次第一層一層地把因緣兜集起來,兜集夠了,就生起了。就像念書一樣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念到最後,大學畢業,研究班、博士班就進去了。菩提心也是這樣,依緣起次第而生的。不能單是口說,憑口空說是生不出來的。怎麼修?在菩提道次第有詳細修法。還有自他相換的修法。這兩個殊勝的修法,是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那邊傳承下來的秘密修法。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之後,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又傳下來。宗大師接受了他的傳承,這是我們格魯派特有的修法和殊勝的傳承。馬扯裏面,還有秘密的修法,所以是不共的教授。

  我們要求生淨土,修淨土法門也好,或者修其它的法門也好,如果菩提心沒有,那麼連大乘的「大」字都夠不上格,怎麼「乘」呢!「乘」就是要乘此法門到彼岸了。所以說,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根子,沒有它,根本就不能算入大乘法門之列的,菩提心的生起,在格魯派裏有殊勝的修法。這並不是自己吹噓,因爲確實在叁藏十二部經裏講的有,可以自己去看,但能夠總結下來,把菩提心修法秘密地傳承下來,而到宗大師,又能夠把它公諸于世的,就是這兩個方法:七重因果、自他相換。這樣,菩提心得到之後,我們修淨土法門才有一個把握。衆所周知,淨土宗是大乘宗派,我們希望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生西方,《無量壽經》裏說了,叁品往生都不能離開發無上正等菩提之心。如果我們連什麼叫菩提心都認不到,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更沒有,怎麼往生呢?所以說,我們今天講這個問題,對淨土宗是大有幫助的。

  菩提心要修起來,但真正的生起來,是不容易的。我們海公上師在西藏康薩仁波卿座下學法,最後,康薩仁波卿認爲他學的法已成就了,就當衆把金剛上師的位子傳給他。那時在康薩仁波卿座下學法的藏族喇嘛,從小出家,考上了格西,有無邊的那麼多人,看到海公上師是一個漢人,藏話也說得並不太好,就懷疑了,康薩仁波卿怎麼把法傳給他呢?康薩仁波卿對大衆說,我說的話,他句句能領會,意思是說,雖然他藏語不像我們藏人一樣的聽、說流利,講文學,藏語語法,乃至詩詞押韻,他或許沒有這個專長,但是,我講的經教他都能心領神會,都能在心裏融會貫通,不是局限在字面上,而是透過文字的。再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是一個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那可見得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在西藏康公在世的時候,亦是極稀有的。正因爲他(海公上師)真正發了菩提心,法也全部領會了,所以就傳法給他了。我們這裏在座的,當然會有很多菩薩示現的,我是凡夫,看不出來。如果從凡夫的眼光來看,在這一輩子把菩提心真正生起來,確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是也不是說絕對不可能,如果依照前面介紹的兩個殊勝的修法去修,也是可能成就的。可以說,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來是困難的,相似的菩提心生起來是完全可能的。

  怎麼叫相似的菩提心呢?就是說與菩提心已靠攏接近了。等于說,我們要到上海市,市區還沒有進入,郊區進入了,也可稱已到上海了。爲什麼?因爲是上海的郊區嘛!是屬于上海市的範圍內的。那麼,相似的菩提心生起來了,也稱是屬于菩提心的範圍內了。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有一定的希望或把握了。《廣論》卷四雲:「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我們要生西方極樂,雖不必集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但是一定要積集其中一分的功德才能相應,其中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總略的說,相似菩提心生起,是可能的,只要我們把前面的修法,好好修的話,每個人都有希望。這種修法,當然我們今天不能專門詳述,但是希望大家有因緣的話,能把《廣論》學一學,還有伽喀巴的《修心七義論》,裏面都詳細地介紹了這些修法。

  佛教,是有層次高低的,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如果是高層次的人來念,即是一大總持陀羅尼藏,叁藏十二部都包含的有。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句佛號,一切法都包攝在裏頭了;一切法也自然會歸到一句佛號上去了。但是,這個修法要高層次的人才能修得起來。我們凡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是一切。那麼,怎麼辦呢?一點一點把它積聚起來,譬如那依止法的修法,暇滿的修法,出離心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還有其他各種修法,漸漸兜攏來,積聚在一起,一起會歸到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上,那麼,一切功德就都在這句佛號裏邊,那時侯念的佛,功德就不一樣了。我們希望,在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一即…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