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幸!这样难得的机会,我们想一想,确实是太难得了!但是,这一辈子是人身,下一辈子再能得人身的,比这个还难!
这个譬喻还不算,佛经里还有一个譬喻:从须弥山的顶上,拿一根线放下来,在须弥山的脚下有一根针,要把这根线从针眼里穿进去,这个,我们想一想,更难了!针的眼孔这么小,距离又那么远,而且线是随风飘动的。一点微风就把它飘开了,怎么能穿进去呢?但也不能完全排斥说,穿进去的机会,绝对没有:仅仅是几亿亿分之一罢了,这个真是难极了!而我们下一世再得人身,也是这么困难!
有人反驳了,你说人身那么难得,而现实世界上,我们人口是太多了,正在节制人口,不要他生出来,有什么难得?我们说人身难得,是这一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做人,极难!至于说人的来源,却不是说一定是从人道来的,可能有些是天上福气享完了掉下来的,也有些可能是从地狱里边苦受完了,放出来的,也可能是从畜生道报受完了,又到人间来的。还有饿鬼道来的,乃至他方世界来的,来源很多。所以,我们说的难,并不是说投生人道的来源少而称难,来源是很多的;但是这一辈子是人,下一辈子再做人,就极难!就你说人很多吧,但那些婴儿,胎里才三个月,或一个月,或者几个星期,还没有来得及出胎做一个人,就被堕胎打掉了,打掉多少?就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了。暇满人身难得,从这方面也就看到了,这依旧是说明人身难得的另一个侧面。
因此,既然我们现在人身难得而得到了,佛法难闻又碰上了,我们就应该好好地修行了。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宿世付了巨大劬劳才获得的暇满人身!如果再因循不努力修行的话,人生几十年,一眨眼过去了,那么,以后再要得到人身,恐怕是绝对困难的了。这是鼓励我们,在极难得的人身得到之后,一定要把它珍惜,好好利用。我们这个身体,从好的方面说,假如善根具足的,即身成佛都有可能。释迦牟尼佛,从王宫降生以后,十九岁逾城出家,经过六年苦修,终于在菩提道场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来的祖师,虽然没有成就三十二相的佛,但是成就法、报、化三身功德具足的佛是有的,像西藏的弥勒日巴等,就是这么成就的。宗喀巴大师中阴成就,也是成就三身功德的。他们的成就,在众生份上的三十二相虽然还没有现出来,不是示现具足相好的佛陀,但是就其自身,法报化三身的功德是证得了的。这里说明,从最高度来说,我们这个身体,有即身成佛的可能性。从最低层次来说,只要我们能好好行持的话,归依三宝,持个五戒,至少我们下一辈子可以不堕恶道。以上是从好的方面说。假使从坏的方面说,什么样的坏事,这个身体也做得出来。下无间地狱的五无间罪等,也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我们这个人身,要谨慎掌握,善于利用,做好事的话,可以使我们离苦,乃至成佛。倘若不然,而做坏事的话,地狱里一下就去了。这个关键在我们自己,如何把人身掌握好,不要让它做坏事,而尽量行持世出世间的善法,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人身!
有的人对钱财非常重视,他如果发了财,假使说有几亿的美金,真可谓是大财主了。如果一旦他的钱给人家骗走或抢走了,那他是非常难受,甚至有自杀的可能。但是,事实上,在他死的时候,钱救不了他的命。假使那病是该死的,钱再多,医生也没办法。他死的时候,这笔钱能不能带去走呢?一分也带不走!人们花了很多钱,成立了所谓美满的家庭,妻子儿女很多,世间上称为福气大。但是在他临走的时候,一个家属也陪他不了!而他为了挣取钱财,争取家庭的幸福等等,造了很多恶业,这些恶业却毫不客气地把他牵起走,直下地狱、饿鬼、畜生道受苦去了。那些家属亲戚朋友,眼睁睁的看着他走了,毫无办法。而我们如果以这个身体好好修持佛法的话,那么,你修一分就带一分走,一点也不会少的。从这点来说,我们这个身体,就胜过那些财宝无数亿倍。我们对财宝的珍惜守护很重视,对身体的好好使用却不太重视。有的人就是喜欢吃喝玩乐,浪费了一辈子。我们佛教徒的看法,对暇满人身的不珍惜,是最大的浪费。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把这个难得暇满的身体利用起来,做好事。至少受个三皈五戒,下一辈子也不会去恶道受苦,这是最低的要求。如果能再高一点,这辈子能够修行上路,依下、中、上士道或金刚乘,修到一定的层次,达到一定的证悟,乃至证果。这样我们这辈子就不会枉生一世了。至于即身成佛,毕竟一般凡夫难以到达这个高度,我们暂时就不说了。
这个暇满人身得到了,我们就应该学习佛法了。哪些法最好呢?当然,每一个宗派都说自己是最好的。我们且不从宗派的眼光说,从整个的佛教来说。整个的佛教里边,有显的,有密的,有大乘的,有小乘的(应该说是根本乘的),很多。三藏十二部,大家看过藏经的都知道,有一大柜子,一部藏经就那么多。里边讲的,有些地方好象有矛盾。譬喻说,有时赞叹出离,非常赞叹清净离欲,少事少恼,专心修持三十七道品等,能够成就,出离三界,很好!但有的时候,又呵责这些人是焦芽败种,发心太小,太自私了,只顾自己出离,不顾人家受苦。有的时候说显教玄妙,有的时候又赞密教殊胜。这样,一般人未能融会的,就会执着于一边。听说显教好的,就诽谤密教,闻到密教高的,又看不起显教;见讲大乘殊胜的,看不起小乘(根本乘),看到小乘(根本乘)行持踏实的,又说大乘浮于空言。就是这样子,历史上的争论是数见不鲜的。那就是说,对佛的三藏十二分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不能圆融地看待。佛说的法,是对机说的。众生有什么毛病,就给他治什么毛病,而对症下药。喻如热病给凉药,寒病就给热药,表面上就不会一致的。至于说把整个佛说联系起来,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的,当时之机还不需要,所以说古代的祖师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象龙树、提婆,他们弘扬的是深见派,专门从空性方面发挥的很多,缘起事相就较略。无着、世亲,他们宣说的是广行派,讲广大行的较多,空性方面就不太深透。总是有其侧重面的。面对整个佛教,圆满无缺地把它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的,直到明代,西藏的宗喀巴大师,才应运而出地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历史上称他为第二法王,原因也在此。法王的意思是法中之王,那就是佛了。所以第一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二法王即是宗喀巴大师。
佛说一切法,本来是圆融的,有体系的,不是一般人看成的那样有矛盾的。因为是对机说法,好象一个经、一个经是没有联系的,智慧浅薄的就认为有矛盾了。实际上,以佛的眼光看,整个说法是有一贯融会的。后来祖师都能体会佛意,他们也是对机说法,对当时他们所对的机,弘扬那一方面的法。所以有的说空,有的说有;有的讲显,有的说密。因为当时人根利,这样说恰好解决了问题,不必多说了。后来人根渐钝,看不清楚完整的体系,才需要组织圆满的教法,这才出现了宗大师。所以说,我们能够值遇佛出世,听到佛法,是大幸事;如果不能生在佛世,而能闻到宗大师组织的圆满佛教,也是大幸!
宗喀巴大师的著作里边,比如说《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论是对佛说的各种法都不遗漏的组织在里面。他贯通了佛说的各种法,——佛说的一切法都是不相违背的。为什么不相违背呢?在某个时候,譬如说你在起步的时候,给你说起步的法。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了,如果你还留在原地不动的话,就要呵斥你了,你该往前走了,这样不动就不对,又说另一种较高的法。所以说开始赞叹厌离,少事少恼,但是后来又呵责小乘焦芽败种,就是说该继续向前走,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念众生苦,该发大菩提心,广行六度了。大家念过《法华经》的,这个密意都知道了。开始不赞叹厌离,少事少恼,那他就贪着五欲享受,不肯修,不修的话,就不能离苦,更达不到出离三界的高度;但你个人出离三界就满足了,停步不前了,也不对,要呵责你,叫你再往前走,发大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都出离苦难。所以说,佛说法都有密意的,在你开始起步的时候说什么话,当你进度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又说什么话,当你达到再高的时候,又说什么话。这样,前后说的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层次不同,所以说话不同。能把里面的内在联系明白地讲出来的,只有宗大师的《道次第广论》。在众生根机转钝,不能直接了达佛说的时候,宗大师应运而出,把佛的密意和盘托出,为什么这时要这么说,为什么那时又必须那么说,表面上矛盾,实际上一致,毫无矛盾,这种分析是极不容易的,要把佛说三藏十二部经都通达深透了,才会有这样的成就。
记得我以前看到一本杂志,说有一个洋人——欧洲人,他发心研究佛教,研究了几十年,以世间学术研究的方式来看问题。他看到佛经一会儿说有,一会儿又说空,一会儿赞叹出离,一会儿又呵斥小乘,弄到后来,他感到莫明其妙。最后,来个结论,他说、佛说的话是前后矛盾,不成体系的,三藏十二部是一个大杂烩。这就说明,他没有慧眼,对佛说的一代时教,不能辩证地理解它深在的密意,也说明他智慧不够,就产生了这样错误的结论。然而宗喀巴大师,经过深透智慧的抉择,却能把佛说的一代时教,明确的看到一切佛语都不相违,为众生显示了一条正知正见的大路。
我们有的时候,因为智慧浅薄,信了这个宗,就诽谤那个宗,信了那个派,又反对这个派,造了很多口业,因为谤法的罪是很大的。假使你把宗大师的论学一下,有的人恐怕学过吧,《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论一开始,就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佛教内部的关连,为什么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把这个道理贯通了,一切佛语都是一致的,「如人食蜜,中边皆甜」,那么谤法的罪就自然能避免,不会产生…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