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P3

  ..续本文上一页了。

  人们所以要谤法,无非是执着这个宗派好,要大家都学自己这个宗派,就说人家的不好;说了他的好,就等于说我们的不好。这样子,谤来谤去的话,自以为在维护自己的宗派,很有功德,实际上却是造了很大的口业——谤法大罪。谤法的罪,依经上说,是极端重大的。再说,谤法也就是谤佛,因为法是佛说的,你谤了法,说这个法不好,不是在谤佛、谤佛说的不好吗?!僧,就是依佛说的法而修行的人,若谤这个法,依这个法修行的僧人,还不是全都谤进去了,那就成了毁谤三宝,这个罪可大啦,果报也可怕透顶。这里说明,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把佛说一代时教贯通一致的理解的话,都会走上这条危险的诽谤正法的道路。但是,我们如果能够把宗大师的论着,尤其是《广论》,稍稍学习一番的话,这个最大的谤法罪恶,就可以很轻易地避免掉,这是摄有何等的现实利益,而且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的大事!

  学过《法华经》的也会知道,三乘会归一乘,前面说的都是权巧方便,后头真实的目的,要在最后条件成熟以后才拿出来,但你不能说前面的不要,只要后面的;不要它的话,怎么达到最后的那个高度呢?即如前说,有人这样说,我要培养一个大学博士生,很好!你得先给他进幼儿园,小学…。假若你小学不要,幼儿园更不要,为什么?我要培养博士生,这个小学幼儿园排排坐,吃果果,要它干啥?不要!但是,小孩子必须从此开始。照他这样做,中学也不要。小学没有进,中学也没有念,大学当然考不上,既考不上大学,这个博士生从何而来呢?所以说,绝对要从幼儿园,小学开始,一步步按次第上去,最后大学毕业,研究生以后,进博士班去了,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不要只顾后面,忽略了前面的加行和必须的资粮,认为都不需要了。我们凡夫,经常会犯这个错误。

  佛说的经典,也是这样,对某一个众生说法,要随着他一步步提高,而说不同的法,自然前后不会一样,这个道理,宗大师在《广论》里就讲得很清楚。再一个,佛说了那么多法,是不是我们不全部需要,只要学修一部分就够了呢?比如说,我们这个宗派,有这几部经就够了,可以从凡夫直至成佛了,其它的则不需要了。对这问题,宗大师又发挥了特殊精辟的论点。他说,佛说了那么多法,对每一个众生,是都需要的。因为一个凡夫,烦恼是具足的。他从凡夫的起点,一直到成佛的高度,中间经过的过程很多。在某个过程中产生那些烦恼的时候就由这个法对治;到另一个过程的时候,升高一点了,那时侯其它的矛盾出现了,则由那个法去对治。在度众生的时候,众生需要的一切他都得知道,所以说,整个佛说的三藏十二部经的话,对一个众生来说,从他凡夫起一直到成佛,都需要用的。这就是说,我们对佛说的经典,并不是说我只要某一部经,或某一部论就够了,是不够的。

  假使说,有念佛的人,他说我就一部《阿弥陀经》已够了,这个,当然,曾经学过许多法,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来说,或许是够了,等于说,这是大学教材,讲的内容很全面,够了,但如果你小学,中学没有念,是无法接受它的。同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菩提心愿。念佛的人菩提心有没有?如果没有,怎么能相应呢?又怎么能把你摄引到西方去呢?那么,什么叫菩提心?没有学过,不知道!大家都会说,啊,发菩提心……,等等,好象这样子就是发了菩提心了,大家都会。但是什么叫菩提心呢?问问看?「哦!菩提心么,就是菩提心嘛!」哈!这句话等于没有说。我们说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成佛的因。有了菩提心的因,才有菩提的果,佛就是菩提果。但是菩提心的涵义是什么呢?且说世俗菩提心,就是看了众生受苦,心里不忍,要把他们一个不漏的全部救度到最极安稳之处。我们现在这样的人,不要说把众生全部救起来,就自己能不能度脱,也不敢打保票,那怎么办呢?要自己赶快修行,成佛,成了佛,才能有办法度一切众生,这个发心,就叫菩提心。

  菩提心又怎么能发起来呢?有人说,我们天天在发啊!诸如:「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还有:「无上最胜菩提心,我今正真令生起。」「菩提最胜心者生复生」等等,不是每天都在念吗?哦,这样念念,菩提心就生起来了?这个是不够的!没有那么简单。佛教是讲缘起的,一切法从缘起,因缘和合,才生起一个法。单是发一个愿,说「我要生菩提心,我要生菩提心」,这仅仅是一个因素,而生起菩提心的各种必须的因缘,远远不够,所以是生不起来的。

  那么菩提心怎样才能生起来呢?在一般宗派,它就是说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加以扩大,扩大以后,菩提心就由此引生而起,这是共同的修法。

  但是,宗大师圆满教法里面,还有特殊的两种最殊胜的修法。这两个修法:一个是弥勒菩萨、月称论师传下来的七重因果;一个是文殊菩萨、寂天论师传下来的自他相换。这两个方法能够很有效地、很快地就把菩提心生起来。这两个方法,这里当然不能详细介绍。但是,修过《上师供》、《五字真言》的人,就会知道。七重因果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后菩提心就生了。不过,在知母之前,还得先修平等舍心。所以说,菩提心生呢,要按次第一层一层地把因缘兜集起来,兜集够了,就生起了。就像念书一样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念到最后,大学毕业,研究班、博士班就进去了。菩提心也是这样,依缘起次第而生的。不能单是口说,凭口空说是生不出来的。怎么修?在菩提道次第有详细修法。还有自他相换的修法。这两个殊胜的修法,是阿底峡尊者从金洲大师那边传承下来的秘密修法。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之后,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又传下来。宗大师接受了他的传承,这是我们格鲁派特有的修法和殊胜的传承。马扯里面,还有秘密的修法,所以是不共的教授。

  我们要求生净土,修净土法门也好,或者修其它的法门也好,如果菩提心没有,那么连大乘的「大」字都够不上格,怎么「乘」呢!「乘」就是要乘此法门到彼岸了。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根子,没有它,根本就不能算入大乘法门之列的,菩提心的生起,在格鲁派里有殊胜的修法。这并不是自己吹嘘,因为确实在三藏十二部经里讲的有,可以自己去看,但能够总结下来,把菩提心修法秘密地传承下来,而到宗大师,又能够把它公诸于世的,就是这两个方法:七重因果、自他相换。这样,菩提心得到之后,我们修净土法门才有一个把握。众所周知,净土宗是大乘宗派,我们希望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无量寿经》里说了,三品往生都不能离开发无上正等菩提之心。如果我们连什么叫菩提心都认不到,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更没有,怎么往生呢?所以说,我们今天讲这个问题,对净土宗是大有帮助的。

  菩提心要修起来,但真正的生起来,是不容易的。我们海公上师在西藏康萨仁波卿座下学法,最后,康萨仁波卿认为他学的法已成就了,就当众把金刚上师的位子传给他。那时在康萨仁波卿座下学法的藏族喇嘛,从小出家,考上了格西,有无边的那么多人,看到海公上师是一个汉人,藏话也说得并不太好,就怀疑了,康萨仁波卿怎么把法传给他呢?康萨仁波卿对大众说,我说的话,他句句能领会,意思是说,虽然他藏语不像我们藏人一样的听、说流利,讲文学,藏语语法,乃至诗词押韵,他或许没有这个专长,但是,我讲的经教他都能心领神会,都能在心里融会贯通,不是局限在字面上,而是透过文字的。再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是一个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那可见得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在西藏康公在世的时候,亦是极稀有的。正因为他(海公上师)真正发了菩提心,法也全部领会了,所以就传法给他了。我们这里在座的,当然会有很多菩萨示现的,我是凡夫,看不出来。如果从凡夫的眼光来看,在这一辈子把菩提心真正生起来,确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也不是说绝对不可能,如果依照前面介绍的两个殊胜的修法去修,也是可能成就的。可以说,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来是困难的,相似的菩提心生起来是完全可能的。

  怎么叫相似的菩提心呢?就是说与菩提心已靠拢接近了。等于说,我们要到上海市,市区还没有进入,郊区进入了,也可称已到上海了。为什么?因为是上海的郊区嘛!是属于上海市的范围内的。那么,相似的菩提心生起来了,也称是属于菩提心的范围内了。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一定的希望或把握了。《广论》卷四云:「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要生西方极乐,虽不必集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但是一定要积集其中一分的功德才能相应,其中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总略的说,相似菩提心生起,是可能的,只要我们把前面的修法,好好修的话,每个人都有希望。这种修法,当然我们今天不能专门详述,但是希望大家有因缘的话,能把《广论》学一学,还有伽喀巴的《修心七义论》,里面都详细地介绍了这些修法。

  佛教,是有层次高低的,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如果是高层次的人来念,即是一大总持陀罗尼藏,三藏十二部都包含的有。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句佛号,一切法都包摄在里头了;一切法也自然会归到一句佛号上去了。但是,这个修法要高层次的人才能修得起来。我们凡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是一切。那么,怎么办呢?一点一点把它积聚起来,譬如那依止法的修法,暇满的修法,出离心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还有其他各种修法,渐渐兜拢来,积聚在一起,一起会归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那么,一切功德就都在这句佛号里边,那时侯念的佛,功德就不一样了。我们希望,在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一即…

《上海居士林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