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P5

  ..續本文上一頁誤而被砍下的頭堆起來,比須彌山還要高得多,這是過去的事情。如果我們再不好好修行的話,生死不斷的流轉下去,烊銅將喝的還要多,鐵丸子等受的苦還要多,無邊無際的苦在等待我們去受。我們想一想,害不害怕?如果說,我們對這樣的苦,感到害怕的話,那就趕快的要出離。往生西方,念佛法門就是出離的一種具體方式。總的原則都是出離叁界,這是什麼宗派都一樣的,沒有矛盾的。

  那麼,要出離叁界,要脫離這個苦難的世界,我們首先要發出離的心,有這個心要出去,才會想辦法出去。假使連想都不想,根本認識不到,就像《法華經》裏說的小孩子一樣,在一幢古舊的房屋裏,四面都起火了,他卻正在玩得很高興呢,那樣怎麼能免脫火災呢。至少,要認得到這是個火宅,火已經在四面燒起來了,再不逃的話,必定會燒死在裏邊了。有這個緊迫性,才想出去,再加上一定的善巧辦法,就能引出去了。如果說不想出去的話,拉起走還不肯走,那就完了,這就得受苦了。所以說,我們要出叁界去的話,先要發心,那就先要認得叁界是苦,叁界苦認識到之後,沒有一個人說,我要受苦,我情願在這裏受苦,沒有的!他所以在叁界裏不肯走的話,就是認爲叁界裏還是有快樂的。你說窮困是苦了,但發了財就是快樂了;你說老病死是苦,年輕力壯,享受五欲就是快樂了。反正,總還有個快樂的想頭在裏邊。我們如果要徹底的能夠認得叁界是苦的話,那麼,我們對娑婆世界再也不會留戀了,也不會象那位寡婦一樣,看到她過去的丈夫來了,就動念頭了。

  我們談行苦,最根本的苦就是行苦了。行苦就是說,我們造業起煩惱,我們凡夫心裏,煩惱是具足的,有六個根本煩惱,六個又可化成十個,還有大隨煩惱,小隨煩惱共二十個,《百法明門論》去看一看,很多!這些煩惱,推動我們去造惡業,造了惡業,就要去受報了。所以說,這一世造了這個業,下一世牽到那裏受,下一世又造了業,又牽到另一地方去受。一點也沒有自在。就像一個犯人一樣的,一會拉到這個地方去受苦,那會兒又拉到別處受折磨去了。一天到晚自己毫無主宰,就是被牽著跑,不是那裏受,就是這裏受,自己要想自由一點,卻一點也沒有辦法,偶爾起了些善心,做了點好事,就像苦受夠了,給休息一下,好象感到一下快樂,但略略休息好了,又拉去受苦了。受的苦苦,壞苦,而大部分是苦苦,根子都是從行苦上來的。這樣的循環不息,就是輪回的真相。我們因爲起了煩惱,造了業,感到這個五蘊身,「初成取蘊,即便生爲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爲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廣論》)

  這樣子受苦,我們如果不願意受的話,那就要趕快出離叁界了,這就是出離心。這個要求出離的心,在淨土宗裏,就是厭離娑婆,求生西方淨土的心。這個心,能夠踏實地看到叁界的苦,確確實實是一點快樂也沒有,而西方卻是極樂世界,一點苦也沒有,那麼你這樣求生西方,誰也擋你不住。這就是印光法師說的「萬牛難挽」。牛的力量很大,但一萬條牛也把你拉不住,但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知苦的心,出離的心,那麼,我們想一想,有多危險!就像那位寡婦,大半輩子的修行,二叁十歲修到七十多歲,時間可以說長了,經過文革那樣的變動也沒有停下來,還是照樣誦經,念佛,可以說是堅定了。但是臨終前,樂(壞苦)境界一現,掌握不住了。我們再徹底地說一下,這個她所見到的,是不是她真的丈夫,還成問題。因爲我們在叁界裏邊,積了很多怨,有不少怨家,你要出叁界了,等于說我們要出國了,出國之後,他要你的債,要不到了,他就會設法把你扣住,他可以變成你丈夫的相來騙你,把你勾住,這叫倒引鬼,倒引鬼就是會騙你,不給你往生去,這不是上當麼!如果我們對樂的真相認識不到,就很會上當受騙。上了當之後,一輩子的修行,就會因最後一念錯失,失去往生的機會,生不了西方!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臨終最後的念頭掌握住,不動不搖,這就是平時要鍛煉。怎麼鍛煉?一切苦苦,壞苦,行苦,都認得出是苦性,一點也不貪著,那麼可以保證決定往生;再加上菩提心,與佛的心相應,如磁引鐵,一吸就去了。所以說,在宗喀巴大師的教裏邊,這個核心:「出離心、菩提心「對淨土宗說起來,絕對需要!如果沒有這兩個重要條件,怎麼往生呢?

  有的說,一句阿彌陀佛,裏面就有出離心,菩提心,對!但是若還沒有理解到出離心,菩提心的涵義,縱使佛號裏包含的有,可是認不到出離心,菩提心是什麼?怎麼修?還沒有理解到嘛!那些上根利智的,大徹大悟的,他可以!噢,一句阿彌陀佛裏面,什麼都有,都會起作用。但是我們現在一句阿彌陀佛交給你了,還只是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知道,那麼,出離心在哪裏,怎麼修起作用來,在一句佛號裏,怎麼個出離?如果找不出來,那還得要加進去。把這個出離心,菩提心的功德,加到這句佛號裏,也就是說把他們從佛號裏闡發出來,那就是一切即一,把佛號內本具的功德,一一闡發,理解,實踐,一切功德會歸到阿彌陀佛一句名號,我們應該做這個功夫。

  上了路的,開了悟的,一即一切,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包了。這對他們來說是對的。我們才起步的,你說一即一切,一句阿彌陀佛號夠了,什麼都不要了,那就糟糕了,所拿到的就是六個字。一切功德,都是從多聞而來,有多少聞慧,才能産生多少思慧,有多少思慧,才能産生多少修證功德。所以念佛的,也必須學習教理,我們要做的是一切即一,把學修的一切功德,都會歸到阿彌陀佛名號上去。我們記得《佛說阿彌陀經》裏邊,有一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要生阿彌陀佛淨土,還要有很多善根福德因緣,並不是說一句佛號,六個字,其他什麼都不要了,沒有這麼說嘛!在《無量壽經》裏,說叁品往生,都要發無上正等菩提之心,還有要培很多功德,什麼功德?持戒功德,布施功德,供養功德等等,講了很多。那就是說,我們該要做到的是:要把一切功德都會歸到阿彌陀佛名號上面去。這才能夠把這句阿彌陀佛充實而有效地念好。

  我們這裏說的,正好說明,我們宗大師的教,佛說一切經典都不相違背的這個道理,因此使我們可以避免謗法的罪。同時也說明,佛說的一切法門,我們都是要用的。在某個時間用什麼法,某個時間又用什麼法。象現在我們大家念佛的,最需要的就是出離心、菩提心,這兩個須要用,空性正見,有了更好,暫時沒有到西方再修亦可以。如果這兩個心沒有的話,那麼口說往生,實際想不想去還成問題,生西方是沒有把握的。我這裏向大家介紹,宗大師的教對淨土宗是有好處的。這個,我們就這樣略略地提一下。

  另外,我們還要講一些其它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修行的人,見、行兩個是不能分割的。見,就是我們的知見,由聞、思、修,要從聽聞正法來的。這個見解,最高的見解就是自性空與緣生因果、二互不違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見,我們說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應該知道都是從因果來的。有的人,他對因果不明白,就像看到一些人造惡,卻是享受很大的福報,富貴榮華,地位也高。這個,大家都能看到一些。有的人做大官發大財,而品德並不好;也有的人很講道德,或很有修行,但是他卻很窮,地位也沒有,這看起來很矛盾,怎麼講呢?我們說,這個也不離因果,因果不局限于現今一世,是通叁世的,過去由于他造了善因,這一輩子,果報成熟,他就享受福報了。那個道德好,或修行好的人,過去沒有造培福的因,那麼,他這一輩子貧窮了,也是宿業所感。因果,從叁世來看,是一點也不會錯的。不懂的人就單看到了現世,這個人做了那麼多好事,卻那麼窮,那麼倒黴;相反,那個人做了那麼多壞事,卻那麼富貴,勢力又大。就得了一個結論,說因果是沒有的,是騙騙人的,聖人設教,目的就是叫人不要做壞事,所以編了一套因果報應之類騙騙人的話。這種見解,叫做邪知邪見。我們說的正知正見,就是說一切法都不離因果,哪怕是在極熱的天氣,我們能夠遇到一陣涼風吹過來,舒暢一下,也不離因果。就是說,在過去造不善業的時候,偶爾起了一念善心,就感受到在現世中炎熱難忍的氣候時,吹來這股涼風了。

  離開因果的事情是沒有的,這是講世俗的正見。出世的,勝義的正見呢,要知道一切法自性空,離開斷常二邊:既不住斷邊,又不住常邊。假使住于常邊,執著一切法都是實在有的,那就不能出離叁界,有情與器間都是實在有的,怎麼能出離呢?要「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嘛!一切法本來都是如幻如化,沒有自性的,既沒有能流轉的有情,也沒有所流轉的器間,自然出生死,斷輪回了。反過來,如果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什麼都是沒有的,則又錯了,墮入斷邊,成了斷見,斷見的人,撥無因果,要下惡道。很多人看起來也很用功,觀察空性的道理,觀一切法無自性,而對緣生因果的道理,事先沒有好好地思惟抉擇去修,最後觀察空性,認爲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他得到的,是這麼一個「空性」,造善也是空,造惡也是空,那麼馬馬虎虎隨緣度日就算了,一切不要執著,什麼事情都可以去做,只要不執著就對了。

  本人以前在上海認得一位居士,他是我以前在範老居士辦的法相學社裏的同學。他當時很用功,持五戒,茹素,精念誦。後來範老圓寂了,我到五臺山去了,他自己在閉戶研究,閱藏,自己研究就有一個毛病,師心自用。佛教裏邊,是要有傳承的,靠自己看書,如心有偏執或等起心有過失,往往會走錯路。他憑自己有點法相基礎,也有點文化、聲明知識,在藏經裏面,東翻西翻的。最後,他說得到了一個結論,什麼呢?說他找到了一條成佛的捷徑,是成佛最爲快速的一種修法——一切法空!做善的是空,造惡的也是空。出家受持二百五…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