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句話:「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句話表面上好象反對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呢?六祖大師廣度衆生,慈悲爲懷,怎麼會連佛說的西方都反對了,不會的!他是說我們有些人把西方執得太過分了,不知道從根本上滅罪下手,又不知道空性道理,不知道罪性本空,煩惱業斷不了,生死也了不了的,如是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如何能顯現呢?西方是唯心所變的,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大家都聽熟了的吧!如果不求心內的清淨,而刻意求外界的西方淨土,象這樣去求的話,恐怕也求不到,要自己的心淨了,與阿彌陀佛的心,至少是相應了,乃至融合了,那才能生西方。我們念佛,要把心念得與阿彌陀佛一模一樣,那當然做不到,但漸漸靠近,漸漸相應,這功夫應該是要做的。莆田廣化寺,山門牌坊裏面有一個匾:「莫向外求」。佛教是教我們不向外求的,一切從內心求,所以要生西方,也不能一味向西方外界去求,亦得從心上求,從心淨上下功夫去求。否則,乘駕再精密,再現代化的太空飛機,想飛到西方去,十萬億佛土,談何容易!那怕一天能飛十萬八千裏,幾億輩子也飛不到的。
再說西方是阿彌陀佛大願所成,娑婆世界是衆生業報所感,業報未清,未得阿彌陀佛加持,即使到了西方,也看不到西方國土莊嚴。就是我們娑婆世界須彌山頂上的忉利天宮,也要初果以上才能見到,凡夫是看不到的。還有一個比較熟悉的例子,經論上經常說起的,就像一條河,人看到的是水,天看到的是琉璃,餓鬼看到的是膿血。同樣是一條河,因爲各各業報不同,看到的就大不一樣。再講一個例,記得在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裏講到一個公案,倓虛大師的寺院裏,有許多狐仙,要求大師允許他們住在他的寺院內,並帶領他去參觀他們的宮室園地,非常富麗堂皇。但翌日去看,卻是房頂上的閣樓,灰塵鋪滿的。業報不同,所見的也就不同,所以不從心上用功、求淨,單想靠外力求生西方,就像想乘太空飛機飛往西方,就像六祖所說的,恐怕這樣求,不從心淨上去求,是求不到的。古德說,佛慈悲之鈎是無法鈎起無環之錘的。
記得有一位淨宗大師,好象在一本《淨土生無生論》裏講過一句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就是說: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佛說的,只要好好念佛,你就一定能生西方,決定會生的。但是去,離開娑婆世界而去,卻實在沒有去,那麼,人還在娑婆世界!這句話怎麼講呢?太矛盾了!但這句話是淨土宗一位了不起的大德說的,當然是有一定的道理,不會亂說的。我們要理解這句話的道理,也要用剛才我們說的「正知正見」來理解。「生則決定生」就是說緣生的因果是一點不會錯的,只要依佛說的方法,好好念佛,修很多的善根福德資糧,回向西方,發菩提心、出離心,不留戀這娑婆世界,這些因緣和合了,再加阿彌陀佛慈悲接引,與四十八大願相應了,決定生!依著佛所說的方法去做,這些因緣會合,決定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果。但是,「去則實不去」,又怎麼樣講呢?剛才不是說了緣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果嗎?但是緣生法是就假安立的現象說的,實際上(勝義上)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不但娑婆世界是自性空,極樂世界的自性也是空,能去的人也是自性空。空性之中,那有來去呢!《心經》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中觀論》說得更明顯,一開始說了八個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既然「不來不出」,那麼在自性空中,那有什麼「去」呢?所以說「去則實不去」。
佛經上也有一個公案:有一位比丘——好象是那先比丘,是阿羅漢,很有智慧。有一位國王,聽到「自性空」這個道理,不能理解,他想八不中道,怎麼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呢?國王就搞不懂了。明明現前看到的衆生都有生有滅,外界的物質也是有生有滅;春天花開,冬天花謝了;春天草長起來了,冬天就枯掉了;就人——有情來說,小孩子生出來了,老了以後就接著滅掉了——死掉了。這個生滅現象,到處都擺在那裏,怎麼說不生不滅呢?這位比丘很有智慧,他就反問國王,他說:「大王,你禦花園裏的無花果,到底是甜的?還是酸的?」這位國王驚異地說了:「哎喲,大德,我這個花園裏面,根本沒有無花果樹,無花果一個都沒有。果子既沒有,你問它甜的還是酸的,這怎麼說呢?」這位比丘就說:「對了,國王,你說一切法有生有滅,有來有去,但是我問你,生滅,來去的法,自性是空的,也就是說,這法本身是沒有的,就像大王花園裏沒有的無花果一樣,不能說甜說酸,那麼,怎麼可以說這法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呢?沒有的東西,說生說滅,說來說去,怎麼可說呢?根本說不上的。」國王因此明白了空性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和我們生淨土是一樣的。從勝義谛方面來說,有情的自性本空,沒有一個實在的有情,既然自性空,沒有自體的東西,怎麼可以說有來有去呢?是沒有來去的!所以上面說的那句話,「生者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要從緣起性空兩方面來看,也就是說,要依佛陀的正知正見來看。「生則決定生」,緣生的因果,一點也不會錯。你依照因果法則,依佛說的方法去修,決定會生西方極樂的果。但是從勝義谛,一切法自性空來講,本來一切法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的東西怎麼會有來去呢?就像國王花園裏,沒有無花果,說它是甜是酸的,一樣,是說不上來的!這裏我們反複地講,因爲這個道理很重要;同時也不容易懂;所以舉了那先比丘善巧說法的公案,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甚深空性的道理。我們要真正把淨土宗的教理學透,一定要學好佛所歡喜的中觀正見。
衆所周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蓮花開了,見到阿彌陀佛了,就要求證到無生法忍。這個無生法忍,就是甚深的空性道理,不但要了解,而且要親證!如果無生法忍證不到的話,要回娑婆世界來廣度衆生,還做不到。有人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了生死,是橫超叁界了生死,比豎超叁界要容易得多。但是,如果不了空性,對一切法執得很實在(實執)。認爲西方實在是有,衆生也實有,生了西方,那麼帶惑往生,煩惱空不了,也就是斷不了。煩惱未斷,則出不了生死。前面講過,執有的人不能出生死,執實有煩惱,是出不了生死的!因爲「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執斷的人呢?前面也說過,是要下惡道的。執著斷邊,是惡趣空,既撥無因果,就任性亂做了,善法不修了,修了也是空的,白費氣力,所以善事也不做了。但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力量很重,既一切都放下了,好的不做了,正好讓壞的種子自由發展,壞的現行就流露出來了。這樣去做,決定要下惡道的,這就是惡趣空——斷滅空了。
這裏出現了一個存在的矛盾,一般說,能夠生西方的,都就了生死了,但是,這個生死怎麼了?如果沒有把自性空的道理悟到,證到,怎麼了生死呢?了生死不是有個生死可以去了,有的東西是不能使其成無的,無的東西也不能使它成有的,悟到生死本空,本無生死可了,證到無生,無生則無滅,哪裏有什麼生死,既無生死,便叫了生死。凡夫妄想執著,才執著實有生死,所以了生死,必須證無生空性。我們還可以從經上看到,西方有四種淨土,最初,也是最低的,是「凡聖同居土」,既然有凡夫,凡夫就是沒有證果證道的,沒有了生死嘛!所以說,西方未了生死的人是有的呀!怎能說一生西方便橫超生死,了生死了呢?這句話不是有矛盾嗎?不過,我們說也並不矛盾,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極長,雖然往生後仍是凡夫,但見到了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或者其它那些大菩薩,跟著他們修,慢慢地修,一年,二年,十年,百年,一萬年,一億年的修去,壽命很長嘛,那麼修到有一天,總會悟證到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這個時候就成了聖者了,待斷盡了煩惱,不是了生死了嗎?因爲壽命很長,能即生了生死,就這個意義來說,也可以說橫超生死了。
不但是西方,修密法的也可以即生了生死。密法有四部,下叁部都有修長壽法,(這個方法無上部也有,我們格魯傳承也有長壽法——無量壽如來觀空持咒法,修一次可增長壽命十叁年。)下叁部都有這類修法,修了可以使壽命增長。依業報的壽命,以南贍部洲的現前時期來說,一百年是很高了,假使修法還來不及修成功,那麼就可以修長壽法,增長到一百五十年,若一百五十年還未成功,再修嘛!二百年,總有一天修成就了,便能即身成佛。所以說,就是在我們娑婆世界也可以超生死的——修長壽法即身成佛。無上部的修法更快,不修長壽法的,也能即身成佛,就是依一般的壽命,也可以得到在這一輩子成佛。當然這是有條件的,指善根深厚的利根來說的。其中格魯派的修法,不但是可以即身成佛,而且可以縮到十二年就成佛。如果根機再好一點,叁年,乃至叁個月就能成就。很多其他教派的行者,說我們黃教成佛慢,說連黃教祖師宗大師都是中陰成就,在一生內沒有成佛。但是要知道,宗大師的中陰成佛,是一種示現,因爲他重視別解脫戒,教後世比丘不要修雙身法,所以故意示現中陰成佛。實際上,宗大師早成佛了,黃教成佛比一切其它宗派要快,十二年,不要一輩子。一輩子麼,八十年,或者六、七十年了,但黃教只要十二年,再快麼,叁年,叁個月,乃至最快的(根機最好的)四十五天!一個半月就能成佛。所以說,具有這樣殊勝的修法,在娑婆世界裏,恐怕宗喀巴大師的黃教是唯一的了。但很多人一直不理解,也不經調查研究,一味地認爲黃教慢,實際上,因黃教廣求多聞、思、修,他們嫌麻煩,想找個便宜,修個簡單法門罷了。這些是乘便附帶說的話,不必贅言。
我們再回到正題,據上所述,我們修淨土法門,可以橫超叁界,了脫生死,它是有密意的,並不是說…
《上海居士林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