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譬喻來看佛法
林崇安(2004)
一、總說衆生的心靈世界
在叁界中輪回的衆生,從心靈世界這一面來看,每一衆生猶如一「精神質點」。以一太陽系內的衆生爲例,地球上的幾十億人類便是幾十億個獨立的「精神質點」,另有更多的昆蟲、螞蟻等等,加上肉眼看不到的天神、餓鬼、地獄的衆生,每一衆生也都各是一「精神質點」。這些「精神質點」在「業煩惱力」的束縛下,衆生的精神境界是量子化的,呈現出不同的層次,衆生投生到不同層次的叁界中,有時處在欲界,有時處在色界,有時處在無色界。叁界內的衆生都受到各自「業煩惱力」的束縛。什麼是「業煩惱力」呢?衆生遇到喜歡的就生起貪心,遇到不喜歡的就生起瞋心,這種習性的力量就是「業煩惱力」,所構成的「心靈位能」便是凹槽型,精神質點因而被拘束在凹槽內,除非經由修行破除貪瞋的執著,否則就一直陷在凹槽內。所以,任何衆生只要有「業煩惱力」的存在,就會被拘束在叁界內。佛經上所說的「業力」,包括物質質點間的重力等四種力以及精神的「業煩惱力」。投生到欲界、色界時,此時「精神質點」與「色身」結合,因而又受到物質質點的重力等四種力的束縛。投生到無色界時,此時「精神質點」不與色身結合,因而只有「業煩惱力」的束縛。
叁界內衆生的感性、理性和覺性有所不同。此處精神質點的感性猶如物質質點的動量,理性猶如座標上的位置,覺性猶如能量。叁界內衆生的精神境界是量子化的,也就是說,覺性是量子化的,因而開悟是一種覺性的躍遷。物質質點具有波粒雙象性,動量與位置不能同時確定,同樣的,在心靈世界上,衆生內心的感性與理性是遵守「測不准原理」,也就是說,感性與理性二者不能同時精確,依此可知衆生的心是自性空,是不能從自方獨存,是無我的。在心靈世界上,同樣有心理行爲方程式(猶如薛丁格方程式),精神質點在「業煩惱力」的作用下,依據此心理方程式而有種種行爲的呈現(得出心理波函數),因而衆生的未來不是遵循「定命論」的模式。
叁界內衆生的「理性的變化率」即是心靈速率,此值有其上限。在心靈世界上,同樣有心靈的相對論,叁界內時間的相對不同(如,天上一日=人間五百年),便是來自心靈相對速率的不同,而不是來自物質相對速率的不同;禅修時坐了很久,感覺只是一下子,也是由于心靈相對速率的提升,所以心靈速率與禅定、覺性相關。衆生都有佛性,此處佛性就是精神質點的「心靈質量」。在心靈世界上,「質能互變」就是「佛性、覺性互變」。
二、以譬得解
佛經上常說:「智者以譬得解」,這意思是說,有些甚深的道理要透過譬喻來了解。佛法所說的叁界、輪回和解脫等等,就隱含著甚深的道理。以下先引經來解說這些佛法的術語,而後舉出科學的譬喻,最後將法與譬喻結合來說明其道理。
(一)叁界
A經文所說
首先,佛經上所說的叁界是什麼呢?《雜阿含經》中記載著:
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于一面坐,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雲何爲種種界?」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叁界,雲何叁?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大四六一)
在《起世經》中,佛說:
諸比丘!于叁界中,有叁十八種衆生種類。何等名爲叁十八種?諸比丘!欲界中有十二種。色界中有二十二種。無色界中複有四種。諸比丘!何者欲界十二種類?謂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四天王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此名十二。何者色界二十二種?謂梵身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惱天、善見天、善現天、阿迦膩咤天等,此等名爲二十二種。無色界中,有四種者,謂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名四種。
此中欲界的衆生有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以及欲界六天(1四天王天、2叁十叁天、3夜摩天、4兜率陀天、5化樂天、6a他化自在天、6b魔身天)。色界則分別處在初禅(1a梵身天、1b梵輔天、2梵衆天、3大梵天)、二禅(1a光天、1b少光天、2無量光天、3光音天)、叁禅(1a淨天、1b少淨天、2無量淨天、3遍淨天)以及四禅(異生所住之1a廣天、1b少廣天、2無量廣天、3a廣果天、3b無想天;諸聖所住之1無煩天、2無惱天、3善見天、4善現天、5阿迦膩咤天)。以上所引用的經文,只靜態地描寫衆生生存的地方,爲何有這些不同層次的存在?這些地方真的存在嗎?以下透過科學的譬喻來解說。
B科學譬喻
依據量子力學的原理,氫原子中的電子,在庫倫作用力的束縛下,電子的能量不是任意值,而是量子化的。電子是處在不同的能階中,有時處在第一能階,有時處在第二能階,有時處在第叁能階,有時處在更高的能階。
當電子處在第一能階時,主量子數是1,軌道量子數只能是0。當軌道量子數是0,則磁量子數只能是0。再考慮自旋後,處在第一能階的波函數有二種。
當電子處在第二能階時,主量子數是2,軌道量子數可以是0,1二種。當軌道量子數是1,則磁量子數可以是-1,0,+1叁種。再考慮自旋後,處在第二能階的波函數共有八種。
當電子處在第叁能階時,主量子數是3,軌道量子數可以是0,1,2叁種。當軌道量子數是2,則磁量子數可以是-2,-1,0,+1,+2五種。再考慮自旋後,處在第叁能階的波函數共有十八種。
利由波函數,可以求得電子存在于空間的或然率,所以電子處在第一能階、第二能階、第叁能階時,分別各有二種、八種、十八種的存在狀態。
C法喻配合
氫原子中的電子,在「庫倫作用力」的束縛下,電子只能處在不同的能階中。以此爲譬喻來看叁界:在叁界中輪回的衆生也是如此,每一衆生猶如一「精神質點」,在「業煩惱力」的束縛下,衆生的精神境界是量子化的,衆生只能處在不同層次的叁界中,有時處在欲界,有時處在色界,有時處在無色界。處在欲界時,又分別處在地獄、畜生、餓鬼、人、欲界天之一。有的經典又將地獄分成八大地獄(1等活,2黑繩,3衆合,4號叫,5大號叫,6燒熱,7極燒熱,8無間)以及八寒地獄(1疱那落迦,2疱裂那落迦,3喝哳詀那落迦,4郝郝凡那落迦,5虎虎凡那落迦,6青蓮那落迦,7紅蓮那落迦,8大紅蓮那落迦),基本上,這些地獄是屬于冷、熱的兩種狀態。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宗教上所說的地獄與天堂,不出上述這些存在的範圍。佛經上又將地獄、畜生、餓鬼、人和天,合稱「五趣」或「五道」,加上阿修羅(非天),就稱「六趣」或「六道」。所以叁界內的衆生不出「五趣」或「六趣」。這些不同層次的出現,代表衆生所處的不同精神境界,叁界內的衆生都受到各自「業煩惱力」的束縛。
最後總結一下上述的看法:爲何氫原子中的電子有不同的能階?爲何氫原子中的電子處在不同的能階中?因爲電子在「庫倫作用力」的束縛下,電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電子處在不同的能階中。
以此爲譬喻來看叁界:爲何有叁界?爲何有五趣、六趣?因爲衆生在「業煩惱力」的束縛下,衆生的精神境界是量子化的,所以衆生處在不同層次的叁界中。
(二)輪回
A經文所說
首先,佛經上所說的生死輪回是什麼意思呢?釋尊對弟子們說:
衆生無始生死,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譬如比丘!若有士夫轉五節輪,常轉不息。如是衆生轉五趣輪,或墮地獄、畜生、餓鬼,及人、天趣,常轉不息。(大九五五)
釋尊指出,每個個體處在生命的長流中,不停地生死于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趣之中,這種動態的過程就是輪回。爲什麼會一直生死輪回呢?爲什麼叁界內一直有衆生存在著?釋尊對弟子們又說:
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系其頸,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大九叁九)
無始以來,衆生一直生死輪回著,這是由于心中存在著「無明」,看不清身心無我的事實,反而執著身心爲我,生起了貪愛與瞋恨而有「業煩惱力」的束縛,一直造作出無知的行爲而在叁界內一直輪回受苦。所以生死輪回的根本是來自「無明」,然而什麼是無明呢?《雜阿含經》中記載著:
摩诃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雲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知?」「謂色無常,色無常如實不知;色磨滅法,色磨滅法如實不知;色生滅法,色生滅法如實不知。受、想、行、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實不知;識磨滅法,識磨滅法如實不知;識生滅法,識生滅法如實不如。」
此處指出,無明就是錯誤的認識,就是不如實知到自己的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也就是看不清自己的身心是無常、是磨滅法、是生滅法、是無我的,反而執著身心爲「我」,生起無明與貪愛、瞋恨,因而受縛于「業煩惱力」而不斷生死輪回。貪愛世間種種的妙欲,就會生到欲界;貪愛于禅定的安靜,就會生到色界、無色界。只要受縛于「業煩惱力」,每一衆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會由一界生到另一界,形成生死輪回。
B科學譬喻
例如,氫原子中的電子,在「庫倫作用力」的束縛下,電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電子處在不同的能階中,有時處在第一能階,有時處在第二能階,有時處在第叁能階,有時處在更高的能階。低能階的電子吸收光量子後上升到高的能階;高能階的電子釋放光量子而下降到低的能階。衆多氫原子中的電子不斷上升、下降,所釋放出的光量子可以呈現在光譜中。只要所吸收的能量沒有超過束縛能,這一電子就永遠受到束縛而不能「自由」。
C法喻配合
氫原子中…
《以科學的譬喻來看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