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的菩薩道──兼論《般若經》的出現▪P3

  ..續本文上一頁>,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佑,我今爲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我今已得脫一切苦。(T1, p518b)

  

  以上所舉出的實例,一方面明示釋尊在菩薩道的前階段,累世積極培養叁福業事,一方面暗示前五度是菩薩道所必須。另一方面又指出「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我于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亦未能得脫一切苦。」表示叁福業事或前五度尚不足以真正的利益衆生,菩薩道的後階段要積極圓滿般若度才能究竟利益衆生,由上述《阿含經》的衆多實例,可以看出釋尊圓滿般若度而成佛後,才完成究竟利益衆生的目標。所以,菩薩道的後階段所要補強的就是般若度,在這一線索下,促成了後來(佛滅五百年起)《般若經》的大量出現。

  

  叁、《阿含經》的菩薩般若度

  

  在菩薩道的前階段,釋尊累世先培養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等五度,如此經由長期的積聚福德資糧,播下了大悲心的種子,成爲名副其實的真實菩薩,福德資糧也日臻成熟。依據《阿含經》的資料,可以看出,釋尊爲了使智慧資糧成熟,因而在菩薩道的後階段,釋尊就積極修「空叁昧」和「多行空」,以圓滿般若度。今以下面叁例作證明。

  

  【例1】《增一阿含經》(四○六)中,釋尊對舍利弗說:

  

  善哉!善哉!舍利弗!乃能遊于空叁昧。所以然者,諸虛空叁昧者最爲第一!其有比丘遊虛空叁昧,計無吾我、人、壽命,亦不見有衆生;亦複不見諸行本末;已不見,亦不造行本;已無行,更不受有;已無受有,不複受苦樂之報。舍利弗當知!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便作是念:此衆生類爲不克獲何法,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此衆生類皆由不得叁叁昧故,流浪生死。觀察諸法已,便得空叁昧,已得空叁昧,便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我爾時,以得空叁昧,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叁昧者,于諸叁昧最爲第一叁昧;王叁昧者,空叁昧是也!(T2, p773c)

  

  【例2】《中阿含•小空經》(一九○)中,記述著:

  

  爾時,尊者阿難則于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時遊行釋中,城名釋都邑,我于爾時從世尊聞說如是義:『阿難!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說,我善知、善受,爲善持耶?」 爾時,世尊答曰:「阿難!彼我所說,汝實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從爾時及至于今,多行空也。……(a)阿難!若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b)阿難!若當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c)阿難!若今現在我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T1, p737c)

  

  【例3】《中阿含•大空經》(一九一)中,釋尊對阿難說:

  

  阿難!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彼持 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若彼彼心于彼彼定,禦複禦,習複習,軟複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已,(1a)當以內空成就遊,彼內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內空。(1b)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內空者,是謂正知。(2a)阿難!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彼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2b)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謂正知。(3a)阿難!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彼內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內外空。(3b)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內外空者,是謂正知。(T1, p738c)

  

  在這《阿含經》的叁個實例中,釋尊分別指出自己往昔修習空叁昧,「得空叁昧,便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過去、未來和現在的成佛者都是「多行空」,並說明如何觀察(1)內空、(2)外空、(3)內外空,其主旨便是培養般若度。

  

  四、印度《般若經》的出現

  

  佛滅二二六年後,印度阿育王開始推行仁政,各地所刻的石柱敕文,只有提到《阿含經》,《般若經》尚未出現,也未提及其他任何大乘經典,此期整個傳往錫蘭的佛法也只提到五阿含而已。佛滅四五百年,印度本土開始重視成佛之菩薩道,承襲上述《阿含經》的看法,一方面知道前五度之不究竟,一方面特別強調般若度在菩薩道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出現大量的《般若經》,例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57(第五分)記述著:

  

  爾時,佛告天帝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佛所得一切智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成辦。」爾時,慶喜便白佛言:「如來何緣不贊布施乃至靜慮波羅蜜多,唯贊般若波羅蜜多?」佛告慶喜:「由此般若波羅蜜多能與前五波羅蜜多爲尊爲導,故我偏贊。複次,慶喜!于意雲何?若不回向一切智智而修布施乃至般若,此可名爲真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不?」慶喜對曰:「不也,世尊!」佛告慶喜:「于意雲何?若離般若波羅蜜多,爲能真回向一切智智不?」慶喜對曰:「不也,世尊!」佛告慶喜:「由此因緣,我說般若波羅蜜多能與前五波羅蜜多爲尊爲導,故我偏贊。」(T7, p875c)

  

  此處《般若經》指出其目標是要成佛(獲得一切智智),並指出般若度是前五度的指引者,強調菩薩道中「甚深見」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般若經》更將《阿含經》甚深見的(1)內空、(2)外空、(3)內外空,擴大範圍至十八空或二十空:例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8(第二分)記述著:

  

  爾時,具壽舍利子問具壽善現言:「雲何菩薩摩诃薩入正性離生?」善現對曰:「舍利子!若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內空,不依內空而觀外空;不見外空,不依外空而觀內空,不依外空而觀內外空;不見內外空,不依內外空而觀外空,不依內外空而觀空空;不見空空,不依空空而觀內外空,不依空空而觀大空;不見大空,不依大空而觀空空,不依大空而觀勝義空;不見勝義空,不依勝義空而觀大空,不依勝義空而觀有爲空;不見有爲空,不依有爲空而觀勝義空,不依有爲空而觀無爲空;不見無爲空,不依無爲空而觀有爲空,不依無爲空而觀畢竟空;不見畢竟空,不依畢竟空而觀無爲空,不依畢竟空而觀無際空;不見無際空,不依無際空而觀畢竟空,不依無際空而觀散無散空;不見散無散空,不依散無散空而觀無際空,不依散無散空而觀本性空;不見本性空,不依本性空而觀散無散空,不依本性空而觀自共相空;不見自共相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觀本性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觀一切法空;不見一切法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觀自共相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觀不可得空;不見不可得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觀一切法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觀無性空;不見無性空,不依無性空而觀不可得空,不依無性空而觀自性空;不見自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觀無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觀無性自性空;不見無性自性空,不依無性自性空而觀自性空。舍利子!是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作如是觀,名入菩薩正性離生。」(T7, p44b)

  

  此處指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入正性離生時,現觀了十八空:(1)內空、(2)外空、(3)內外空、(4)空空、(5)大空、(6)勝義空、(7)有爲空、(8)無爲空、(9)畢竟空、(10)無際空、(11)散無散空、(12)本性空、(13)自共相空、(14)一切法空、(15)不可得空、(16)無性空、(17)自性空、(18)無性自性空,可以看出《般若經》對空性的徹底深入。

  至于《般若經》于何處開始傳播于印度?阿育王時期(約佛滅218-255年)所刻的石柱敕文,只提及阿含相關的經典,未記載有《般若經》或任何大乘經典的流傳。依《般若經》本身的說法,《般若經》先興盛于印度南方,而後是北方、東北方,例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0(第五分)記述著:

  

  佛告舍利子言:「…舍利子!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佛涅槃後,流至南方,漸當興盛,後從南方流至北方,漸當興盛。非佛所得法、毗奈耶無上正法有滅沒相,如來所得法、毗奈耶無上正法即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如是經典,住菩薩乘善男子等,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恭敬供養,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常以佛眼觀見護念,稱揚贊歎,令無憂苦。」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後時後分于東北方廣行流布。」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舍利子!後時後分彼東北方住菩薩乘善男子等,…」(T7, p890a)

  

  五、結語:印度前後期菩薩道的開展

  

  佛滅當年結集的《阿含經》所顯示的菩薩道,有前後二階段,前階段以叁福業事或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等五度的「廣大行」爲核心,用以累積福德資糧,培養大悲心,播下佛種,這五度是菩薩道所必須,但尚不足以成佛,後階段以般若度的「甚深見」爲核心,用以積聚智慧資糧,最後圓滿福慧二資糧而究竟成佛。佛滅五百年起,針對般若度的空義和強調菩薩的「多行空」,《般若經》便從印度南方開始盛行,到了龍樹菩薩時期(150-250AD),般若的「甚深見」便于印度大爲弘揚,廣破異論,暢談空性。到了無著菩薩(310-390AD)出世,他所傳出的《菩薩地》就回歸到菩薩道的「廣大行」,少談空性,注重前五度(特別是布施與菩薩戒)的具體實踐。到了印度佛教後期(750-1200AD),解釋《般若經》的《現觀莊嚴論》也順此脈絡,詳述菩薩道的廣大行和現觀的次第,而風行一時。

  

  

  

  

《《阿含經》的菩薩道──兼論《般若經》的出現》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