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

  佛學論文選集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

  

  

林崇安(2004)

  提要

  《瑜伽師地論》中第35-50卷的〈菩薩地〉是印度本土有關菩薩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內容談空不多注重實踐細節則多!本文指出,想走菩薩道就要先具有菩薩的種性,培養廣大的心胸,眼光放遠而實踐則要拉回當下。菩薩道的前階段可以說是爲了培養慈悲心(菩薩菩提,悲所建立),整個力氣皆以前五度爲主,此所以〈菩薩地〉只略提般若也。如果尚未具足菩薩種性,就奢談開悟、成佛,不外是戲論而已。走菩薩道時,要認清自己的目標和所處的階段,這些重點在〈菩薩地〉都有詳細的說明。

  

  目錄

  一、前言

  二、〈菩薩地〉的架構以及各品的要義

  (一)持瑜伽處(共18品)

  (二)持隨法瑜伽處(共4品)

  (叁)持究竟瑜伽處(共5品)

  (四)持次第瑜伽處(1品)

  叁、菩薩道中的重要階段

  (一)十叁住

  (二)十一清淨

  (叁)十地、七種地

  (四)不同階段的菩薩

  (五)不同階段的斷障

  四、菩薩道的廣大因果

  (一)實踐六度和四攝

  (二)行十種波羅蜜多

  (叁)播下十力的種子

  (四)感果

  五、菩薩道的修行要點和特色

  (一)菩薩種性與真實菩薩

  (二)忏悔與消災

  (叁)菩薩道的超越處

  六、結語
一、前言

  

  菩薩道是修行者從二障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達到悲智圓滿的整個過程。任何一位走在這條道上的修行者,當然要認清這條道路的特色,要知道如何走這條道路,並要熟稔自己處在何處,《瑜伽師地論》中第35-50卷的〈菩薩地〉便是依此需求而出現的一本修行指導要典。本文即引據此〈菩薩地〉前後各品的觀點,來探討菩薩行者所要行走的菩薩道。以下依次分析〈菩薩地〉的架構和要義、菩薩道的重要階段以及廣大的因果,最後探討菩薩道的修行要點和特色。

  

  二、〈菩薩地〉的架構以及各品的要義

  

  〈菩薩地〉的架構是以四瑜伽處和十法含攝整個菩薩道的道和果。十法是(1)持,(2)相,(3)分,(4)增上意樂,(5)住,(6)生,(7)攝受,(8)地,(9)行,(10)建立。

  第一法的「持」即是「初持瑜伽處」,內含十八品:1種性品、2發心品、3自他利品、4真實義品、5威力品、6成熟品、7菩提品、8力種性品、9施品、10戒品、11忍品、12精進品、13靜慮品、14慧品、15攝事品、16供養親近無量品、17菩提分品、18菩薩功德品。

  第二法至第五法,即是「第二持隨法瑜伽處」,內含四品:1菩薩相品、2分品、3增上意樂品、4住品。

  第六法至第十法,即是「第叁持究竟瑜伽處」,內含五品:1生品、2攝受品、3地品、4行品、5建立品。

  最後是總結菩薩道和果的次第,此即「第四持次第瑜伽處」,含發正等菩提心一品。

  以上〈菩薩地〉共有28品。各品的要義,可依「第四持次第瑜伽處」所述的「菩薩地義次第」,來掌握菩薩道的整個內容,今將此瑜伽處的論文內容配上品別,分段列出如下:

  

  (一)、持瑜伽處(共18品)

  甲、種性持

  『1種性品』: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性」。

  乙、發心持

  『2發心品』:乃能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丙、覺分持

  『3-7自他利品至菩提品』(所學處):既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于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方便,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于諸善根得增長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8力種性品』(如是學之一):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將修行時,先于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爲他說,亦于正行自能成辦,于成辦時,若由此、于此、爲此應行,即由此、于此、爲此而行。

  『9-16六度、攝事、供養親近無量品』(如是學之二):由此、于此、爲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長已,于不舍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17菩提分品』(能修學之一)─(1)慚愧:即于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2)堅力持性:即于此中,正修行時,能于自樂行無著行。(3)心無厭倦:即于此中,正修行時,能于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4)善知諸論:由于生死無厭倦故,能正訪求種種異論,于一切論得無所畏。(5)善知世間:善知論已,複能了知:所應爲說,所可宣說,應如是說,由此智故善知世間。(6)修正四依:如是菩薩善知諸論及世間已,複能如理訪求正法。(7)修無礙解:既訪求已,堪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8)菩提資糧:如是堪能斷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轉增長,福德資糧漸得圓滿,令自智慧亦轉增長,智慧資糧漸得圓滿。(9)修菩提分:二種資糧既圓滿已,于谛行相、菩提分法無倒修中,能勤修行。(10)修習止觀:于修方便能正了知。(11)方便善巧: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聲聞及獨覺乘般涅槃果。(12)妙陀羅尼: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于一切菩薩語言聽聞受持,依修力故,于昔未聞所有諸法一切種相皆能辨了,于陀羅尼無礙辯才皆得圓滿。(13)叁叁摩地:爲欲永斷一切障故,精勤修習叁解脫門。(14)法嗢柁南:即于此中,正修行時,爲斷自他一切顛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于一切種相,正行圓滿。

  『18菩薩功德品』(能修學之二):

  A正行功德殊勝─(1)希奇不希奇:當知此中,正行功德殊勝菩薩,爲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爲自事,聲聞、獨覺則不如是。(2)平等心饒益:由諸菩薩用利他事爲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報。(3)不虛方便行:菩薩如是勤修行時,常于有情發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樂,由是利益安樂意樂,常能起作,不虛加行。

   B稱贊功德殊勝─(1)蒙佛授記:當知此中,稱贊功德殊勝菩薩,于諸佛所獲得授記,非諸聲聞,亦非獨覺。(2)墮決定中:得授記已,便能安住不退轉地。(3)所作定常:安住此中,能于一切決定所作,恒常所作,獲得堅固無忘失法。(4)施設最勝:如是堅固無忘失法,諸佛菩薩施設,在于一切有情最上施設。(5)加行無退:普于一切所應作事,能無退失,于未得退亦無退失。(6)勝進增長:無退失時,恒常無間,一切善法運運增長,如明分月。(7)名真非似:由諸善法轉增長故,菩薩爾時,得名真實,不名相似。(8)善知調伏:由得真實菩薩名故,于一切種一切有情調伏方便,如實了知。(9)施設建立:如實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從此尋求、于此尋求、由此尋求,既尋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爲:一切安立皆得善巧。(10)五種無量:于諸安立得善巧故,複于教授能得善巧。于其教授得善巧故,複能獲得無量所緣叁摩地王。(11)說法果利:獲得如是叁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說正法種種行相,說正法時皆有勝果。(12)大乘性攝:能于大乘,究竟出離,以依大性而出離故,能攝大乘。(13)菩薩名號:由此複于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薩同共此名,一切世間諸佛菩薩皆共安立,皆共稱歎。

  (二)、持隨法瑜伽處(共4品)

  『1菩薩相品』:由得如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

  『2分品』: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能成辦。

  『3增上意樂品』:于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于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如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

  『4住品』: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叁)、持究竟瑜伽處(共5品)

  『1生品』:從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于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

  『2攝受品』: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

  『3地品』:恒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品,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于可稱贊,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舍宅。

  『4行品』:住此位已,能于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升進,漸次乃至到于究竟,于其中間不生喜足。

  『5建立品』:如是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余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

  (四)、持次第瑜伽處(1品)

  『發正等菩提心品』:菩薩地義次第。

  

  此中,「持瑜伽處」以種性品開始,強調菩薩要先有「菩薩種性」,而後于第9-15品,廣述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六波羅蜜多(六度)以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事,共有十項的實踐,每一項又細分出九相:一自性、二一切、叁難行、四一切門、五善士、六一切種、七遂求、八此世他世樂、九清淨,其份量占整個〈菩薩地〉的四分之一以上,此中又以布施波羅蜜多和淨戒波羅蜜多的份量最多,而「布施攝事」則歸入「施波羅蜜多」,並未別出。所以〈菩薩地〉把菩薩的重點擺在培養福德資糧和慈悲心,而不是高談空性。就整個菩薩道而言,菩薩在無量的善業修行中,不外是以廣大的胸襟來圓滿自事、他事,〈菩薩地〉說:

  

  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後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攝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

  

  所以,菩薩…

《從〈菩薩地〉來看菩薩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