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

  佛学论文选集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

  

  

林崇安(2004)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回当下。菩萨道的前阶段可以说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菩萨菩提,悲所建立),整个力气皆以前五度为主,此所以〈菩萨地〉只略提般若也。如果尚未具足菩萨种性,就奢谈开悟、成佛,不外是戏论而已。走菩萨道时,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和所处的阶段,这些重点在〈菩萨地〉都有详细的说明。

  

  目录

  一、前言

  二、〈菩萨地〉的架构以及各品的要义

  (一)持瑜伽处(共18品)

  (二)持随法瑜伽处(共4品)

  (三)持究竟瑜伽处(共5品)

  (四)持次第瑜伽处(1品)

  三、菩萨道中的重要阶段

  (一)十三住

  (二)十一清净

  (三)十地、七种地

  (四)不同阶段的菩萨

  (五)不同阶段的断障

  四、菩萨道的广大因果

  (一)实践六度和四摄

  (二)行十种波罗蜜多

  (三)播下十力的种子

  (四)感果

  五、菩萨道的修行要点和特色

  (一)菩萨种性与真实菩萨

  (二)忏悔与消灾

  (三)菩萨道的超越处

  六、结语
一、前言

  

  菩萨道是修行者从二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悲智圆满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位走在这条道上的修行者,当然要认清这条道路的特色,要知道如何走这条道路,并要熟稔自己处在何处,《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便是依此需求而出现的一本修行指导要典。本文即引据此〈菩萨地〉前后各品的观点,来探讨菩萨行者所要行走的菩萨道。以下依次分析〈菩萨地〉的架构和要义、菩萨道的重要阶段以及广大的因果,最后探讨菩萨道的修行要点和特色。

  

  二、〈菩萨地〉的架构以及各品的要义

  

  〈菩萨地〉的架构是以四瑜伽处和十法含摄整个菩萨道的道和果。十法是(1)持,(2)相,(3)分,(4)增上意乐,(5)住,(6)生,(7)摄受,(8)地,(9)行,(10)建立。

  第一法的「持」即是「初持瑜伽处」,内含十八品:1种性品、2发心品、3自他利品、4真实义品、5威力品、6成熟品、7菩提品、8力种性品、9施品、10戒品、11忍品、12精进品、13静虑品、14慧品、15摄事品、16供养亲近无量品、17菩提分品、18菩萨功德品。

  第二法至第五法,即是「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内含四品:1菩萨相品、2分品、3增上意乐品、4住品。

  第六法至第十法,即是「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内含五品:1生品、2摄受品、3地品、4行品、5建立品。

  最后是总结菩萨道和果的次第,此即「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含发正等菩提心一品。

  以上〈菩萨地〉共有28品。各品的要义,可依「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所述的「菩萨地义次第」,来掌握菩萨道的整个内容,今将此瑜伽处的论文内容配上品别,分段列出如下:

  

  (一)、持瑜伽处(共18品)

  甲、种性持

  『1种性品』: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性」。

  乙、发心持

  『2发心品』:乃能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丙、觉分持

  『3-7自他利品至菩提品』(所学处):既发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无杂染故得无厌倦方便,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于诸善根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8力种性品』(如是学之一):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无杂染方便,无厌倦方便,善根增长方便,得大菩提中,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访求正法,求正法已,广为他说,亦于正行自能成办,于成办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即由此、于此、为此而行。

  『9-16六度、摄事、供养亲近无量品』(如是学之二):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福德智慧增长,所应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17菩提分品』(能修学之一)─(1)惭愧: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2)坚力持性: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自乐行无着行。(3)心无厌倦: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无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无厌倦行。(4)善知诸论:由于生死无厌倦故,能正访求种种异论,于一切论得无所畏。(5)善知世间:善知论已,复能了知:所应为说,所可宣说,应如是说,由此智故善知世间。(6)修正四依:如是菩萨善知诸论及世间已,复能如理访求正法。(7)修无碍解: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8)菩提资粮: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转增长,福德资粮渐得圆满,令自智慧亦转增长,智慧资粮渐得圆满。(9)修菩提分:二种资粮既圆满已,于谛行相、菩提分法无倒修中,能勤修行。(10)修习止观:于修方便能正了知。(11)方便善巧: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声闻及独觉乘般涅槃果。(12)妙陀罗尼: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于一切菩萨语言听闻受持,依修力故,于昔未闻所有诸法一切种相皆能辨了,于陀罗尼无碍辩才皆得圆满。(13)三三摩地: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14)法嗢柁南:即于此中,正修行时,为断自他一切颠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于一切种相,正行圆满。

  『18菩萨功德品』(能修学之二):

  A正行功德殊胜─(1)希奇不希奇: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声闻、独觉则不如是。(2)平等心饶益:由诸菩萨用利他事为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报。(3)不虚方便行:菩萨如是勤修行时,常于有情发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乐,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

   B称赞功德殊胜─(1)蒙佛授记: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声闻,亦非独觉。(2)堕决定中:得授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3)所作定常: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4)施设最胜:如是坚固无忘失法,诸佛菩萨施设,在于一切有情最上施设。(5)加行无退: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于未得退亦无退失。(6)胜进增长:无退失时,恒常无间,一切善法运运增长,如明分月。(7)名真非似: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菩萨尔时,得名真实,不名相似。(8)善知调伏: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于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9)施设建立: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从此寻求、于此寻求、由此寻求,既寻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10)五种无量:于诸安立得善巧故,复于教授能得善巧。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11)说法果利:获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说正法种种行相,说正法时皆有胜果。(12)大乘性摄:能于大乘,究竟出离,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13)菩萨名号: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萨同共此名,一切世间诸佛菩萨皆共安立,皆共称叹。

  (二)、持随法瑜伽处(共4品)

  『1菩萨相品』:由得如是殊胜名故,当知获得诸菩萨相,诸相所相,成就其相。

  『2分品』:如是正行一切种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能成办。

  『3增上意乐品』:于二分中能成办已,正行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如是意乐,或在家品所应摄受,或出家品所应摄受。

  『4住品』: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三)、持究竟瑜伽处(共5品)

  『1生品』:从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诸有生,于彼生处,常得值遇诸佛菩萨。

  『2摄受品』: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

  『3地品』:恒常无间,蒙佛菩萨无倒教授,任持善品,领受殊胜证得分位,由领受故,于可称赞,摄受殊胜,证得分位,能正安处,如己舍宅。

  『4行品』:住此位已,能于后后殊胜分位一切种相,觉慧升进,渐次乃至到于究竟,于其中间不生喜足。

  『5建立品』:如是升进,证得究竟,从此不求其余上地,已到究竟,极边际故,名得无上。

  (四)、持次第瑜伽处(1品)

  『发正等菩提心品』:菩萨地义次第。

  

  此中,「持瑜伽处」以种性品开始,强调菩萨要先有「菩萨种性」,而后于第9-15品,广述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等六波罗蜜多(六度)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事,共有十项的实践,每一项又细分出九相: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一切门、五善士、六一切种、七遂求、八此世他世乐、九清净,其份量占整个〈菩萨地〉的四分之一以上,此中又以布施波罗蜜多和净戒波罗蜜多的份量最多,而「布施摄事」则归入「施波罗蜜多」,并未别出。所以〈菩萨地〉把菩萨的重点摆在培养福德资粮和慈悲心,而不是高谈空性。就整个菩萨道而言,菩萨在无量的善业修行中,不外是以广大的胸襟来圆满自事、他事,〈菩萨地〉说:

  

  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所以,菩萨…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