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
(5b)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惡必察。
(5c)比丘如是,以心淨故,能知他心。摩納!此是比丘第五勝法。
(1a)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宿命智證,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幹種事,能憶一生至無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
(1b)譬如有人,從己村落至他國邑,在于彼處,若行若住,若語若默,複從彼國至于余國,如是展轉便還本土,不勞心力,盡能憶識所行諸國,從此到彼,從彼到此,行住語默,皆悉憶之。
(1c)摩納!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淨無穢,住無動地,以宿命智能憶宿命無數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勝。無明永滅,大明法生,暗冥消滅,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無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2a)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處,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 彼天眼淨,見諸衆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墮叁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見諸衆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
(2b)譬如城內高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觀,見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爲皆悉見之。
(2c)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處,見生死智證。以天眼淨,盡見衆生所爲善惡,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斷除無明,生于慧明,舍離暗冥,出智慧光,此是見衆生生死智證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3a)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聖谛,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3b)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魚鼈水性之屬東西遊行,有目之士明了見之:此是木石,此是魚鼈。
(3c)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叁明。斷除無明,生于慧明,舍離暗冥,出大智光,是爲無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此段長文要義,在于證淂叁明及涅槃,《瑜伽師地論》說:
彼由如是漸次修行,後後轉勝、轉增、轉上,修集諸緣:
初自圓滿,依叁摩地以爲最後,得如是心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質直堪能,安住無動。若複獲得依四聖谛爲令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他音教授教誡,便有如是堪能勢力,發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爲先所有正見,由此便能于四聖谛入真現觀,圓滿解脫,于無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由以上經論的配合可以看出《阿摩晝經》(N20)中【叁學˙定型句】包含完整的戒學、定學、慧學要義,也含攝整個佛法的修學次第。其後在《長阿含經》中出現的【叁學˙定型句】經文,則以省略文出現,而其實質內容則完全相同。例如,《究羅檀頭經》(N23):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衆德悉備,……乃至具足叁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
如,《沙門果經》(N27):
複次,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入我法者,……
乃至叁明,滅諸暗冥,生大智明,所謂漏盡智證。
又如,《露遮經》(N29)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乃至得叁明,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去諸暗冥,出大法光,所謂漏盡智證。
以上經文以省略文出現,而其實質內容與《阿摩晝經》完全相同。至于《叁明經》(N26)和《布咤婆樓經》(N28)只開示相同內容的戒學、定學,而未開示慧學,這是因爲配合發問者的問題而回答至此。以上引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的十二劣緣和一勝緣,是爲了便于掌握【叁學˙定型句】的分段要義。
叁、結語
《長阿含經》中以【叁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有:《阿摩晝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倮形梵志經》、《叁明經》、《沙門果經》、《布咤婆樓經》、《露遮經》等9經,若再加上南傳《長部》的《摩呵梨經》、《阇利經》、《須婆經》,共達12部經。由此可知釋尊對叁學教導之重視。釋尊教導時,依對象的不同而有長短不同的開示,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將文句短的經文,編集在《雜阿含經》;將文句中的經文,編集在《中阿含經》;將文句長的經文編集在《長阿含經》。經文文句長短不同,但其內涵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叁學爲其核心的教導。
(本文摘自拙稿:《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
《《長阿含經》的【叁學·定型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