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

  佛學論文選集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

  

  

林崇安(2003)

  

  摘要

  北傳的《長阿含經》和南傳的《長部》中,值得注意的一個核心教導便是叁學定型句的出現,兩者的經碼次序有所不同,但是都有很長的篇幅記載著相同的叁學定型句,《長阿含經》首先出現在《阿摩晝經》(N20),《長部》首先出現在《沙門果經》(D2);其後數經都有相同的叁學定型句,只是以省略文標示,而其實質內容則是相同。北傳的《長阿含經》和南傳的《長部》,共約有36個獨立的經典,其中以【叁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共達12部經。另一個值得注意是,整個《長阿含經》除了【叁學•定型句】外並沒有其他同樣份量的定型句,由此強烈顯示出「叁學」是《長阿含經》的核心教導所在,而不是後代所傳說的:「破諸外道,是長阿含」或「吉祥悅意」而已。本文並引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來解說【叁學•定型句】的要義,最後比較《中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中的【叁學•定型句】。

  

  一、《長阿含經》和《長部》的經碼與【叁學•定型句】

  

  《阿含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阿難尊者等五百阿羅漢所結集出的佛經,其中,文句較長的,集成《長阿含經》,阿育王時期往南傳到錫蘭的,形成今日南傳的《長部》。《長部》共有34部經(《漢譯南傳大藏經》冊6-8,妙林出版社,1994)。至于北傳到中國的《長阿含經》,則是由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在西元413年譯成漢文,全經分成四分,內含30部經。南北傳的經碼次序有所不同,這是由于佛滅後二者的傳承系統不同之故。今將北傳《長阿含經》的經典(經碼以N標示)和南傳《長部》相當的經典(經碼以D標示)對照如下:

  N1《大本經》(D14)

  N2《遊行經》(D16/17)

  N3《典尊經》(D19)

  N4《阇尼沙經》(D18)

  N5《小緣經》(D27)

  N6《轉輪聖王修行經》(D26)

  N7《弊宿經》(D23)

  N8《散陀那經》(D25)

  N9《衆集經》(D33)

  N10《十上經》(D34)

  N11《增一經》(D--)

  N12《叁聚經》(D--)

  N13《大緣方便經》(D15)

  N14《釋提桓因問經》(D21)

  N15《阿[少/兔]夷經》(D24)

  N16《善生經》(D31)

  N17《清淨經》(D29)

  N18《自歡喜經》(D28)

  N19《大會經》(D20)

  N20《阿摩晝經》(D3)

  N21《梵動經》(D1)

  N22《種德經》(D4)

  N23《究羅檀頭經》(D5)

  N24《堅固經》(D11)

  N25《倮形梵志經》(D8)

  N26《叁明經》(D13)

  N27《沙門果經》(D2)

  N28《布咤婆樓經》(D9)

  N29《露遮經》(D12)

  N30《世記經》(D--)

  N--《摩呵梨經》(D6)

  N--《阇利經》(D7)

  N--《須婆經》(D10)

  N--《大念處經》(D22)

  N--《叁十二相經》(D30)

  N--《阿咤曩胝經》(D32)

  由此可知,北傳的《長阿含經》和南傳的《長部》,約略含有叁十六個獨立的經典。《長阿含經》的30部經中,共有9部經出現【叁學•定型句】的經文,首先出現于N20《阿摩晝經》,始自:「若如來出現于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結束于「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或結束于「此是比丘得第叁明。斷除無明,生于慧明,舍離暗冥,出大智光,是爲無漏智明。」

  于此N20《阿摩晝經》中,【叁學•定型句】的經文長達約4500字。其後的【叁學•定型句】出現于經典N22-N29,經文就用「……乃至」來省略,而其內容實際相同(唯依對象,有時釋尊只開示到戒學和定學)。

  《長部》34部經中,共有12部經出現【叁學•定型句】,首先出現于D2《沙門果經》,其後是D3- D13,後出時,也用「……乃至」來省略,而其內容實際也相同。《長部》比《長阿含經》多出D6,D7,D10叁經。

  這些經典的一個核心教導便是叁學,並且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現。值得注意是,整個《長阿含經》和《長部》除了【叁學•定型句】外並沒有其他同樣份量的定型句,以【叁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共達12部經,這是值得重視的地方。

  

  二、經文中叁學定型句的出現

  

  今先摘錄《長阿含經》中【叁學•定型句】,以了解其標准型式,這些《長阿含經》經句在梵文的原文是一致的,但翻譯成中文後,前後出現的譯詞常有小小的出入。以下摘錄經句。

  

  N20《阿摩晝經》(D3):

  

  若如來出現于世,(中略)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叁明。斷除無明,生于慧明,舍離暗冥,出大智光,是爲無漏智明。

  

  此段【叁學•定型句】經句,原文長達4500字,省略之處,用(中略)示出。此段是釋尊對摩納詳細開示戒學、定學、慧學,用來達成「無上明行具足」。此段【叁學•定型句】的要義將在第叁節探討。

  

  N22《種德經》(D4):

  

  若如來出現于世,應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于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爲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若長者、長者子聞此法者,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已,作如是觀:在家爲難,譬如桎梏,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甯可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彼于異時,舍家財業,棄捐親族,服叁法衣,去諸飾好,諷誦毗尼,具足戒律,舍殺不殺,……乃至心法四禅現得歡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是爲具戒。又問:雲何爲慧?佛言:若比丘以叁昧心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不動處,……乃至得叁明,除去無明,生于慧明,滅于暗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種德婆羅門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具戒」、「智慧具足」。此中「具戒」包含戒學和定學。

  

  N23《究羅檀頭經》(D5):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衆德悉備,……乃至具足叁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究羅檀頭婆羅門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此福最勝」。

  

  N24《堅固經》(D11)

  

  長者子!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十號具足,于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爲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若長者、居士聞已,于中得信;得信已,于中觀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于梵行,我今甯可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具諸功德,……乃至成就叁明,滅諸暗冥,生大智明。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長者子堅固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教誡神足」。

  

  N25《倮形梵志經》(D8):

  

  若如來、至真出現于世,……乃至四禅,于現法中而得快樂。……迦葉!彼比丘以叁昧心,……乃至得叁明,滅諸癡冥,生智慧明,所謂漏盡智生。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倮形梵志迦葉開示戒學、定學、慧學,來說明「戒具足,見具足,最勝最上,微妙第一」。此處譯文「至真」之後漏了「等正覺」一詞。又由以上五經的最後一句,也可以看出其內容相同,但譯詞有小小出入。

  

  N26《叁明經》(D13):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十號具足,……乃至四禅,于現法中而自娛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彼以慈心遍滿一方,余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恨、無害,遊戲此心而自娛樂;悲、喜、舍心遍滿一方,余方亦爾,廣布無際,無二、無量,無有結恨,無惱害意,遊戲此心以自娛樂。

  

  此段經文,是釋尊對婆悉咤、頗羅墮二人開示戒學、定學,來說明「梵道」。此處未開示慧學,只開示相同內容的戒學、定學,這是因爲配合發問者的問題而回答至此。

  

  N27《沙門果經》(D2):

  

  複次,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入我法者,……

  乃至叁明,滅諸暗冥,生大智明,所謂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

  

  此段【叁學•定型句】的經句省略文,是釋尊對阿阇世王韋提希子開示戒學、定學、慧…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