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多少次和多少舉動是爲了對治色身的苦,結果一定會相當驚人的。一天當中,修行者要-噴驅蚊劑、搔癢、開電扇、喝冷開水、從皮膚上吹走螞蟻、上廁所、吃東西、洗碗、倒垃圾、洗澡、刮胡子、刷牙、剪手腳的指甲、洗衣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要對治身體的苦。工作的時候不要觀照坐的色身等姿勢。坐的色身等姿勢只有在修四種姿勢的時候才觀照。觀照臨時動作的色身會産生太強的正念而減弱了正知,因此對于臨時的動作,我們只要觀照是爲了治苦就可以了。不要修微細的念住!這樣會增強正念而減弱了正知。
修行者要注意到不要爲了「修行」而趕快做完家事或其他工作。這種要「修行」的貪欲是一種煩惱,因爲修行者想要見法。每天的工作提供了一個體會身苦的好機會。當然如果偏定的時候,日常作務也是去除偏定現象的好機會。
4) 修行者要只做必須做的事,例如:
1. 姿勢。你從坐的色身變換到站的色身是爲了治苦,這是必須的。而這個因(苦)一定要出現在你改變姿勢之前,不要因爲你想走就把姿勢變換成走路,要等到苦迫使你改變姿勢才換姿勢。
2. 于治苦而言是必要的,因爲饑餓迫使我們吃。
3. 上廁所。這對于治苦也是必要的-你不得不上廁所。
4. 降低體溫。如果身體很熱,必須開電扇或沖涼來治苦。
做這些事都需要「如理作意」,如果不用「如理作意」觀照,做這些事會出自于貪念-因而煩惱也就介入其中了。
然而某些幹擾可能會妨礙平常的修行:
1. 有人敲門。
2. 食物或其他東西被送到寮房。
3. 有人來和修行者談話。
4. 緊急事件,如突然停電或設備問題。
以上這些都要用平常的方式處理,而且修行者必須知道這些事和修毗婆奢那無關,不要將它們並入修行之中。
參、自然的修法
1) 坐姿、動作以及走路就像在家裏一樣保持平常的姿勢。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必須對講話以及做不必要的事情等等作自我約束,而且我們必須保持正念、正知--加上覺察力,知道修行正確與否。
2) 「自然地」坐,平常有很多坐姿,而不是只有一成不變地坐、站、走等等而已。平常坐的時候是-開始坐是一個姿勢,過一會兒(通常是爲了治苦)會調整坐姿,過一段時間再換成另外的坐姿,然後才可能起來站或走。
3) 走路也是爲了要治苦,如果修行的動機産生偏差了就要用「如理作意」觀照到走路只是爲了要治苦。對很多修行者而言,走路這種姿勢很容易變成治苦以外的動機-爲了享樂而走,爲了見實相或控製妄想而采用某些特殊的方式走路等等。
4) 躺也不可以被忽視,它是自然的姿勢之一。一開始臥姿要花較長的時間才會感受到苦,但持續地修持之後,身體會變得比較敏感,躺下來不久就會覺得難過。如果從仰臥變換到側臥時,就要用「如理作意」來觀照姿勢的改變。
5) 睡。如果觀照臥姿的時候想睡就睡-裏要注意到睡是爲了治苦,但如果身體已經有足夠的睡眠還想睡的話,就要檢查早餐或午餐是否吃得太多了,如果是的話就吃到比十分飽的程度還少叁口飯,如果睡意還是持續的話,就起床並在臉上潑冷水或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睡眠超過身體需求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貪求睡眠的享受,覺得睡覺是快樂的,而變得越睡越多)。
6) 半夜醒來的時候設法注意到睡姿,如果醒來一段時間就注意臥姿的變換(爲了治苦)。
爲什麼用自然的修法?
因緣法是自然律或自然的法則(因果定律)。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佛陀發現了這個真理。它有叁個特性:
1) 諸行無常(一切因緣合和的事物都是無常)。
2) 諸行是苦(一切因緣合和的事物都是苦的)。
3) 諸法無我(所有的事物都是無我的)。
因爲涅槃也是無我,所以一切法都是無我。
以上這叁種特性一直都存在著,即使是在家還沒修行以前也都存在。但在家的時候身心比較容易與染有我的煩惱相應。這就是爲什麼,要用自然的方式做每一件事,否則就見不到自然的法則。如果走得非常慢,就不自然,而自然的法則也就被隱蔽了。
同樣地,如果走的時候只觀照走的腳步而非整個色身的話,也是不自然。坐的時候,也要觀照整個坐的色身,誠如佛陀明白地說過:
在僧團當中,比丘當他走的時候應了知:我在走;或者站的時候了知:我筆直地站著;或坐的時候了知:我在坐;或臥的時候了知:我在臥。因此,他的身體怎麼安置,他就如實地去認知它。(長部-尼柯耶,大念住經)
(這裏佛陀用人稱代名詞「我」,是由于溝通的需要;但這當中沒有一個我在做這些動作,只有身與心,要觀察自己的身心-而非別人)。
阿姜念提出這個問題:
「一個人怎麼知道什麼是走的色身呢?」回答:「一個人走的樣子就是走的色身。但不是只注意腳步而是注意整個動作。走的色身是以明覺來認知的。」
肆、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修法對或錯
對修行者而言,明白他的修法對或錯是很重要的。修行正確的話,他知道身體的姿勢,也知道這個姿勢是坐的色身。能知道姿勢的是正念,而能知道這個姿勢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而他同時知道這兩件事。如果他用思慧認知坐的色身的話,他就能感覺到修法正確,正確的思慧一再地現前就能引發實相般若。
修行者應該要了解修四念住的作用就是要斷除喜歡和不喜歡。例如,如果他不喜歡妄想心,那麼不喜歡(瞋)就會增長,換言之,如果他因爲定的平靜而喜歡定,那麼喜歡(貪)就會增長。因此正確的修法要盡量保持在當下-可斷除喜歡和不喜歡。
另外,如果心緣法塵的話,心可能不與煩惱相應(保持在當下)或者與煩惱相應(生起五蓋或心的煩惱),這要依個人是否能好好地如理作意而定。假設心緣「妄想」(心的煩惱),如果沒有如理作意的話,厭惡(瞋)會産生;但如果能如理作意的話,就明白妄想是心(心的狀態),而非「你」-而你就可以再回到當下了。
伍、適應初學者的簡化的修法
一開始就把修法弄得很複雜是不妥當的,因爲身體容易觀照(粗顯),心不容易觀照(微細),所以初學者最好能盡量以當下的色身爲所緣來觀照*而且把修法限製在以下的幾個重點:
1) 修行者主要的任務是隨時要知道是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也就是盡量保持在思慧當下。
2) 第二個任務是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的心識幹擾或闖入正在觀照各種色身的心(如「心在聽」、「心在看」等都是幹擾觀照的心識)。
3) 保持一種姿勢直到疼痛迫使改變姿勢爲止,而且要如理作意于改變姿勢是爲了對治疼痛的苦,並注意到疼痛漸止而進入了新的姿勢。
4) 以「如理作意」觀照其他的活動(吃飯、沐浴、做家事等等)都是爲了治苦。
5) 總之,初學者的主要工作是要持續地認知各種姿勢,直到完全熟練爲止。
隆波田的方法
隆波田的《自覺手冊》摘要
讓我們來培養自覺。念頭生起時,知道、看見、了解它。這就是覺知-注意-智慧 。我們稱之爲「自覺」。只要我們覺知,念頭就無法作怪;若不留神,它便導演不停。 這方法是頓悟的捷徑。
第一:培養自覺
自覺
1. 讓我們清楚地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例如,在眨眼時要覺知,在呼吸時要覺知。念頭生起時要覺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覺。
2. 自覺無價。我們買不到,也沒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當我握緊拳頭時,有誰知道我的感覺嗎?沒有別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緊拳頭,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覺。
規律的動作
3.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達成目的。同樣地,訓練自覺以達成「覺知-注意-智慧」也需要技巧。
不要靜坐不動;
一直要規律地動作。
不要閉上眼睛。
4.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5. 現在,我將建議你一個方法:
(1)雙手手掌向下,平放大腿上。
(2)以右掌外側爲緣,慢慢地翻右掌。要覺知,停。不可自語「翻右
掌」,只要覺知就夠了。
(3)舉右掌,覺、停。
(4)貼右掌于小腹,覺、停。
(5)以左掌外側爲緣,翻左掌,覺、停。
(6)舉左掌,覺、停。
(7)貼左掌于右掌背上,覺、停。
(8)提右掌貼胸,覺、停。
(9)外揮右掌,覺、停。
(10)下移右掌外緣于右大腿上,覺、停。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覺、停。
(12)提左掌貼胸,覺、停。
(13)外揮左掌,覺、停。
(14)下移左掌外緣于大腿上,覺、停。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覺、停。
6. 這是訓練自覺的實際方法。
往返經行
7. 久坐之後,可能引起酸痛,我們可以改變姿勢,來回地走。走久了,可以換成坐姿。
8. 走時,不要擺動雙手。應兩手握于前胸或握于背後。當往返經行時,你應覺知腳的動作。沒有必要自語「右腳動」、「左腳動」。
9.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當你走時要覺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沒有帶著自覺來行走,就沒有用。
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覺
10. 我們必需盡己所能來培養自覺,甚至可以在轎車裏或公車上練習。
11. 當我們坐在公車上或轎車時,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複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覺知。
12. 不論何時何地,練習必須像遊戲般地輕松。每次只動一只手而非雙手一起動。動右手就別動左手;動左手就別動右手。
13. 有人可能會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練習。」或「我不能練習,我不夠清淨。」這些都是借口。
14. 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當你拿筆時,帶著覺知拿筆。寫字時也是帶著覺知。
15. 這就是培養自覺、自…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