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地學法的自然方式。
16. 當吃飯時,要覺知地拿湯匙。要覺知地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時,要覺知。吞咽時,要覺知。
持續練習如環鏈
17. 所謂「時時刻刻練習」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覺知每一個動作:洗衣、掃地、清理房舍、洗碗、寫字或做生意。覺性將點點滴滴地累積,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裏而裝滿它。
18. 當我們來回走動,手的進出動作都要覺知,上床時我們可以反複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爲止。醒來時,應繼續練習。這就叫做「培養自覺」。
總結重點
19. 如同佛陀所教導的,練習規律動作,持續若環。行、住、坐、臥或曲或伸,時時刻刻覺知每一個動作。
20. 練習規律動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覺知;低頭、擡頭要覺知;左傾、右傾、眨眼、張口、氣息入出,要覺知。
21. 當念頭生起時,要覺知。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不要靜坐不動。
22. 練習的精要,只是覺知身體的每一動作,以及念頭的起伏。我擔保你若能如我所說地持續認真地修行,不出叁年將止息痛苦。也許只需一年。對某些人而言,也許只要一到九十天。
第二︰走在正道上
1. 要確定我們練習佛法的目標是「自覺」(自己的覺性)。
我們應該遵循佛陀所教導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進。如果不如此,練習將毫無進展。
基礎階段
2. 對初學者而言,練習手的規律動作要比往返經行好。規律地、緩慢地、柔和地、輕輕地動手。當它停時,要覺知它;當它動時,要覺知它。如果手臂動得太快,由于我們的覺知力還不夠強,便無法趕上身體的動作。
3. 要持續地練習,別怕累。如果以爲累了就稍作休息,持續的環鏈就斷了。
4. 一當念頭生起時,不要阻止它們,任其流動,但不要陷入其中,要將注意力回歸到「身心」,時時刻刻對「身心」曆曆分明。
5. 第一階段,所要體認的是「身心目標」,包括了身、心、身動、心動等等(詳見附錄)。必須一再地反複溫習。
6. 當念頭生起時,有時我們會受其牽引,導致經行或規律動作的速度加快。應該要覺知並調慢速度,不管需要多少時間。
看念頭階段
7. 在完全領悟「身心目標」之後,應該繼續觀察念頭。
8. 不要壓抑念頭,輕輕松松練習。輕松地觀察念頭。念頭生起時,不管是快樂或悲傷,只要察知身體的動作,念頭便會立刻停止。
9. 通常念頭生起時,心便被帶著跑,如小貓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頭)比小貓(覺性)強。當大老鼠出現時,小貓本能地便會捉它。大老鼠因爲害怕而逃跑,即使小貓緊捉不放,過一會,當小貓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
10. 當我們一再地訓練自覺,就好象不停地飼養小貓直到它長大強壯一樣。念頭生起時,心不會被拖走,念頭自然立刻停止。
11. 繼續練習,只要念頭一起,你便能立刻覺知。正如我常常告訴你們的,如果有兩個人和一張椅子,強健、快速的人會坐到椅子。當我們一再地訓練培養自覺,「自覺」將取代「不覺」,而「不覺」將逐漸減少。
12. 任由念頭生起,念頭生得越頻繁,我們也越覺知。當「自覺」越來越強時,便能趕上念頭。
13. 當念頭生起時,我們要立刻覺知,一而再,再而叁。心在這一點會轉變。「正道」從此開始,這就是涅槃的起點。
14. 從前,心在黑暗中,不認識「正道」。當它能快過念頭時,心將會變光明。這光並不是肉眼可見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稱之爲「慧眼」,也就是「內觀智慧」的生起。
15. 繼續用功,讓智慧本身穿透「內觀目標」。不再需要求教老師或經典。
16. 一旦扺達最後步驟時,智慧自然會生起。
17. 我們將知道、看見「改變」。它是絕對地輕松,就像是毫無重量。這是終點。當它結束時,智慧會現前,而你將體證「苦滅」。
薦言
1. 有兩種念頭,剎那生滅的妄 念,帶來了貪、瞋、癡。第二種是我們作主的念頭,它不會引發貪、瞋、癡,因爲是帶著正念正知去想的。
2. 在這方法,不要試圖壓抑念頭。讓念頭自然地現前,念頭越多,覺性愈強,有些人討厭妄念,怕妄念使他們不能得定。那是種誤解。妄念是好事,因爲念頭動得越多,覺知愈強。繼續用功訓練自覺,但不要專注。
3. 每當念頭生起,不要壓抑它們,而要以覺知身體的動作來離開念頭。「自覺」將取代「不覺」。
4. 如果我們一直觀察念頭而沒有任何身體的動作,當念頭生起時我們很容易「進入」念頭裏。因此,覺知身體的動作是必要的。念頭生起時,我們能看見、知道。
5. 唯有見到實相,方能使心從痛苦中解脫。
6. 這是捷徑:當念頭生起時,立即覺知,這就是真正的修習佛法。規律地動作只是一種方便(藉以幫助我們看見念頭)。
第叁:障礙及解決方法
緊張,暈眩,窒悶
1. 剛開始練習時,會有專注的傾向。我們想認識、想看、想有、想得。這不是正確的了解。如果你追求這些,可能就變得緊張、暈眩或窒悶。這不是正確的練習。
2. 妄念太多時,我們不喜歡,便想壓抑它,而帶來麻煩。
3. 正確的方法是輕松地練習。目光遠看而輕柔地培養自覺。不要專注。帶著覺知安閑地、規律地動或走。
昏沈
4. 如果練習時覺得疲困,應該轉換另一種動作,例如,除草、洗臉、洗澡或洗衣。我們應找個方法來避免障礙。
靜而不覺
5. 沒有覺知的甯靜稱爲喜悅。這是一個障礙。訓練自覺,不在于獲得這種甯靜,而是永遠覺知動作。
觀的障礙(觀障)
6. 達成「身心目標」,便是基礎階段的終點。有人會停止練習,以爲他已得最高的佛法。在此階段,知識湧現不已,使我們因此驕傲。念頭生起時不觀看它們而卷入念頭中。
7. 執著于「觀障」的人多話而且傲慢。
8. 解決的方法是輕松地做規律動作。不要專注或期待成果。輕柔地做動作。當念頭生起,覺知身體的動作。
喜障
9. 當你領悟勝義目標(見附錄)時,喜悅會現前,而且對所領悟到的知識感到欣喜。
10. 一般而言,喜悅是好的。但是,根據這方法,喜悅卻是達成苦滅的障礙。
11. 喜悅生起時,練習者會執著它。我們應該要精進並盡所能地做身體的動作,使心由喜悅轉回動作。慢慢地、規律地做。當覺性愈強時,喜悅便漸漸消失,心將回到平常的境界。
12. 窒悶、昏沈或緊張可能發生。我們應練習得輕松,目光遠看,動得輕柔。不該因這些障礙而中斷,而是繼續用功地練習。白天不睡覺,晚上休息。
顛倒障
13. 根據經文,顛倒障是以假爲真、以地獄爲天堂、以惡爲善。
14. 我經曆它後才證苦滅。那時我是在顛倒障的境界中,我沈浸在狂喜的階段,因爲我從不曾如此。
15. 我開始複習「內觀目標」。在這階段,你應往返重複地溫習這目標。但是,並不包括「身心目標」。
16. 複習這目標後,狂喜會漸漸消失,心將回到平常狀態。
後言
1.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了解,修習佛法並不困難。
佛陀所教導的真理現存于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2. 培養自覺時,應讓身心的每一部份自然地運作,不要勉強它們違背它們的性質。
這方法要自然地運用,不要做出違反身體的功能:眼看、耳聽、鼻嗅、身體的動作,一定得依照它們的功能自然地運作。念頭生起,也由它自由地運作。
3. 有兩種甯靜:
第一種是甯靜而沒有覺知,好象是磚石一樣,就叫做「無慧的甯靜」或「無明的甯靜」
第二種是帶著覺知的甯靜,它也許不該叫甯靜而應稱爲「覺」。這種甯靜是一種沒有貪、瞋、癡的甯靜,沒有無明的甯靜,沒有不覺的甯靜,不管你叫它甚麼,都只是文字。
帶著覺知的甯靜,意謂著我們不需其他東西。我們不再尋師、求法或找道場。
4. 規律的身體動作以及自覺的培養帶來智慧。這種智慧不是由知識生起,而是來自自然的法則,我們稱之爲「內觀智慧」。
我們應練習直到這法則自然出現而永遠存在。
5. 覺知身心的動作能帶領我們到此點(痛苦的熄滅)。這就是自己要走的正道,唯一的道。這道與其它不同。
如果你用功的話,在五至十天之內你將領悟「身心目標」。
精進的人在一至叁個月內,心態會轉變。這就是正道的起點。
假如你是位善良的人,不出叁年將證苦滅。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沒用。
我向很多人保證並邀請他們來練習。或多或少他們都有所領悟。
注意事項
1. 你不應根據自己的意向、見解或思想來練習。爲了使練習有所進展,你應該遵循師父的指導。
2. 課程中應避免交談,禁止各種上瘾物如香煙等,否則你的心便會執著它們。
3. 應下定決心來練習,不要自欺。
4. 不要靜坐不動,應連續不斷地做規律的動作。
5. 不要專注。輕松地練習。張開眼睛。讓念頭自然現前,不要壓抑它們。
6. 在這方法裏,你將會看見、知道、明了這條道路(見附錄)。如果你看到其他的,那是不對的。
――――――――
動中禅修入門
林崇安
一、目的
正念動中禅是一種生活中的動態禅修,透過覺知自己肢體之動作,培養出持續不斷的覺性(佛經上稱作正念相續)。覺性增長後,妄念、雜念就日漸減少,內心的喜悅與安詳就日漸增多,最後可以完全熄滅了痛苦與煩惱。
二、方法
以輕松之心態,一次覺知自己肢體一個部位的動作。所覺知的對象是自己的手或腳爲主,而不去管妄念的生滅。動作要輕柔,覺知要持續。
叁、入門次第
覺性成長的過程,最初有九個階段,可以自己檢查自己的進度,當做一種心靈的觀測實驗 :
…
《比較不同的南傳內觀禅修法門(林崇安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