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流的劍一樣;
在相似方面,注意外相的鏡子!”
這九句是教法的總集,至今還存此教法,它涵括了所有金剛乘的修持,寥寥數語卻對虔誠之人具有無價的導引作用,尤其是陷在困境和惑境中時更是如此,不論持誦或默思其義,均能帶來強大的清淨力,此教法照亮應行之路,驅除本來可能會因不斷問問題而産生的困擾。
[補述說明]
【成熟與解脫】
心靈不滅、不受影響的內在特質,就是其雙重清淨性----成熟和解脫。
“成熟”是指心的究竟明性,從未因迷惑及業力而受到染汙,“解脫”是指經由適當的修持,而去除障礙自心本來功德的暫時困惑,了悟到自心明性。障蔽清淨自性的大網,都是因爲心境對立形成的想法和習慣所造成,心性不必要的扭曲,就像是個捆綁著自然覺性的繩結:是個必須切斷的繩結。
【叁昧耶】
無有變異的誓約在無染心性中本來具足,但可惜迷惑之心卻無法體會到此。惑心將看似客體的種種經驗當成外在的實體,並深信這些妄見。也就因爲如此,所以需要各種經造作出以聯結內在主體與外在客體的誓約。想除去二元對立的妄執,就必須學習將自心視爲如同明鏡一般,同時包括了主體及客體。如此,才能了解真實之相及所具備自然、離于勤勇的叁昧耶特質。
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都恒常享受空性,他們不斷地增益在禅空上的專注及提升,但其中仍有許多更微細的分別,因爲行者體驗到能觀之心和所觀之境上分離的,故必須超越二邊,直到實相完全而自然的顯現爲止。
诠釋第二句偈子的另一種較爲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明爲了能更了解自心,必須對心先作觀察,如此便能以最好的方式改善自己,並引善除惡。
噶舉派的行者有時在禅修期間,擺一堆黑石子和一堆白石子在身邊。由于覺察到自心的活動,他們學會清楚辨別原本潛藏于心的種種心念,有浮現出正向或也有較弱的負向念頭。正向的像是對佛法僧的強烈信心或是堅固的正知見(例如被人下重毒----無明等毒,一定會很快死去),負向念頭又稱爲“賊念”或稱“偷心”,這一類的心念將原本的正念加注懷疑的陰影,而減弱對正念的確定性,就像“叁寶真的純淨嗎?”或“可能我還會活下去”之類的,就是負向念頭。
當心中生起一個正念,他們就會拿起一顆白石子放入白石子堆,起了一個負面的念頭,就拿起一顆黑石子放入黑石子堆。剛開始時,黑石子堆通常都比白石子堆大,但隨著逐漸熟悉自心並能改變習慣時,白石子堆就會比黑石子堆大了。要點在于行者必須很坦誠地觀察念頭,這是造成真正改變的第一步。
總之,關于叁昧耶戒這方面,行者必須先明白如何觀心,再來要學習增進正念及覺性,接著要修學善巧持戒,最後要通達信心,並了解看向自心真實本性的這個“看”。
看向鏡子,所見純爲影像的反射,若能看到真正面目豈不更好?
【氣和脈】
瑜伽中特別設計的修行法門,訓練行者調伏氣脈,這種法門有極大的利益。善巧激發氣所形成的脈網及脈輪能加速行者進步,有助于達到深層的了悟。舉個簡單的例子,當身體挺直,那麼氣所通行的管道也將會直,直的管道將造成沒有歪曲的氣,這些氣由能形成明點的直接移動,進而幫助心的清明及穩定。
瑜伽教導我們依照外在世界,要如何來使用內在的微細身。關于此,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瑜伽練習法,例如“那洛六法”教導如何清淨負面的氣,修整脈,六瑜伽中也包含了激勵氣脈的練習,令行者學習如何適當地感覺一切,讓氣轉成正面而非負向的。
【大樂】
語的珍寶就是氣的心髓,也就是智慧明點,一切事物真正特質的智慧。
脈是人體的精華,修持者在脈裏激勵明點,使明點支持本覺及大樂。要更深入地描繪氣脈的教法非常困難,這裏只不過是簡單的介紹。
在大樂中訓練包含許多方面,每一步驟都透過特殊練習而發展出來,練習的共同點就是修行內在與外在的關聯;氣和明點、雙身修法五大元素的關系等。行者要學習維持住正確的互動(菩提心),學會以各種方式保護住菩提心。
【明智】
這裏的明智是指心的光明性。
心的本質以及心所經驗的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空的,但這個空並不是死寂而盲目的空,也不是虛空的空。心的空性中有不停滅的光明性,充滿了殊勝智慧,如水晶一般的清明,其中洋溢了無邊明智,此明智了知心的本身並沒有偏執惑亂,及一切證悟前所經驗的煩惱。
空行的教導是看那個光明的智慧,怎麼做呢?用智慧的光明性,本覺之燈,這些關于光明的教授包括了修明光和遷識,遷識是修行死時遷轉神識到淨土的方法。
【自然解脫】
在大手印的修行中,見地和了解要比技巧重要,技巧是所有的方便法門,特別是六瑜伽。
關于解脫,見地和了解二者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因此行者必須具備成熟的見地,再和由實際禅修中所獲證的悟境相配合。
指示心境如是之理的大手印教法,若能善加修持,大手印見,將以更深刻的方式融入行者生活。以這種理論和實修相結合爲依歸,能令原本被視爲障礙的事物成爲自然解脫,自我解消。
繩子的糾結需要人來解開,蛇身的糾結卻能自然平滑敏捷地解開,目前,衆生受縛于二元見以及種種二元見所造作的糾結中,當了悟到二元對立和我們本身根本沒有差別,就會發現心和蛇是一樣的,具有自行解脫的能力,到底要如何修持呢?這在大手印的教法中有清楚的介紹。
【高貴物質】
藏文的“湯澤”意爲“其根本即爲高貴神奇之物”或“叁昧耶之物”,在特別用法上,是指由藥草及聖人身上的特殊成分所製成的丸粒,並經過聖人的加持而成的。若行者能深入法義,那麼這些其實都一樣,否則其中將會有點不同,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叁昧耶之物,只有對持守深誓約之人才真正有用。
在此情況下,一切物質最高貴、萬物無造作、無混雜的精義,就是最高程度的了悟。這非常重要,好比太陽浴能使人溶入日光中,補充人體維生素;同理,沐浴在了悟者的豔陽下,也會使人更接近了悟的狀態,並補充所缺失的一切。行者是非常需要聖物的。
【行爲】
當水受到劍的刺擊,水既不懷希望也不懷恐懼;數分鍾後,水面對剛才發生刺擊所形成的漣漪,已經完全不留痕迹。這是說明瑜伽士行爲的一個好譬喻。
禅修時,瑜伽士必須體認他所經曆的一切,本質均是無生,不應懷有希望或恐懼、期待或焦慮,在日常生活中,修習大手印的瑜伽士,應該准備好接受各種事物,在必要的時候,一下子成爲國王,下一刻又成爲全世界最窮的人。
瑜伽士有父母、親戚及相識的人,他不應該對有緣的人或所屬的社會感到嫌惡,而應該照顧他們,用各種可能的方法進行,但卻不帶絲毫執著與期望。當一切有緣者死去,瑜伽士既不會哀傷地哭泣,也不會離于實相觀,他會做一切功德,爲亡者的心靈帶來最大的利益。
真正的大手印成就者,能夠處理各種發生的事情。如前所述,他能夠在某天成爲受人尊敬的億萬富翁,隔天又變得一無所有。在此自然力量成就之前,行者需要坦誠地欣賞所受的境況,而行事要盡可能避免任何模仿成就者的行爲,他必須覺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爲,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不具善巧的自信(非源自于悲心的),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解,而且很容易诶自己及佛教帶來毀謗。
【相似】
一切外在之物,包括了組成環境的小宇宙和大宇宙,都有共通點:沒有一件事物本身就被分類爲好或壞的,要被接受或拒絕的。如果要有道德來做評估的話,應該是判斷一個人對事物所抱持的心態,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同時應該檢查這個人是善用了、還是誤用了那些事物。
例如,有叁個人同時在某個花園中,第一個人很正常,第二個則容易沮喪,最後一人容易嫉妒。正常的那個人欣賞花園風景,對園中的春花感到非常喜悅,並且到遊泳池遊泳;沮喪的人則覺得眼前的一切都很悲慘沈重;嫉妒的人心裏很不痛快,想著:“我沒有像這樣漂亮的百合花池塘。”同一個花園卻造成叁種主觀世界。
無相空行第九句偈子的意思,就是當一個人達到圓滿的了悟,不論是痛苦的輪回或是超越了痛苦的涅磐,其經驗的特質都一樣,藏文稱此爲“羅紐”,即“一味”。無論何者,其本質都是另一種的本質,非二元的,沒有要接受或被拒絕的東西。行者注意外相的鏡子,見到內在如如所映射的遊戲,並依此修持。
上述教法帶來的結果,就是行者能將任何事物都轉爲禅修的對象。
剛開始做時會有點難,難度就如同體驗佛性和原子彈的相似性。附帶提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某些預言中提到,當香巴拉國王降臨地球時,所有的武器都會失去威力,連原子彈也將成爲沒有傷害性的玩具。
(補述畢)
以上只是對無相空行的九項教法,所做的簡單說明,帝洛巴完整地接受了涵蓋許多層面的教法,以下條列其內容:
一切關于大手印各階段的教法,包括專一瑜伽等。
一切金剛乘叁昧耶戒的形式。
一切氣脈相關教法。
一切方便道的技巧,包括金剛乘的方便法。
深奧見地與光明。
自行解脫的夢境與幻化顯現。
悟解的任何一種權變、相對的意義。
非概念的金剛乘叁昧耶戒。
一切衆生與事物的重要,如何透過修行與他們發生關連。
以上是瑜伽士之師----帝洛巴尊者傳記的第二部分,文中記述他如何從衆空行之處獲得深奧的教法,以及如何展現內在甚深悟境。
第叁部分 帝洛巴由金剛持如來處接受各種法脈傳承
“隨後,帝洛巴在奧明天宮,
從金剛持如來親受法脈傳承,
包括外、內、密、秘密和如是
五重了悟之法。”
[補述說明]
帝洛巴從未到任何地方接受這些教法,因爲奧明天宮並非在某個地方,而是一種心態,和法界相等之心,法界遍一切處,故不可能局限于某處。同樣地,金剛持也不是別人,而是覺…
《帝洛巴尊者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