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那洛巴尊者傳▪P10

  ..續本文上一頁

  帝洛巴說:“想要教法的話,就備置一個曼達。”

  因爲找不到水,他只好用沙來做曼達,又因爲找不到可供灑用的水,

  他只好告訴帝洛巴自己的困難所在。

  帝洛巴問他:“你的身體裏難道沒有血嗎?”那洛巴就切開自己的動脈,讓血汩汩流出。

  可是他東看西看,發現仍缺少他所需要的花朵。帝洛巴遂責備他:“你難道沒有四肢嗎?把頭切下來放在曼達中間,將四肢放在頭的周圍。”

  那洛巴依言完成了曼達,獻給上師,然後,因失血過多就昏死過去。當他醒過來時,帝洛巴問:“那洛巴,你快樂嗎?”那洛巴回答:“快樂就是將自身的血肉壇城獻給上師。”

  帝洛巴遂道:

  “垢樂相隨無實身,

  應成恒喜甘露泉,

  谛觀自心中陰鏡,

  空行秘密之家園。”

  接著他以手治好那洛巴,並給予他中陰的教法。

  此教法分五個層面:

  ·所須淨化之物,亦即認識此生的中陰。

  ·淨化過程所移之根,亦即介紹具究竟義之中搖 指出明光“母親”的實相。

  ·究竟面的中陰以及其不淨的展現。

  ·道上修持“子”明光之法。

  ·證果。

  (1) 從出生到死亡這段時期的中陰,是由宿昔業力所造成的血肉之身來渡過的;睡和醒之間的夢中陰,是由心氣結合所成的微細身來渡過的;從死亡到轉世之間的大中陰,則是由稱爲“幹(外門裏達)巴”的意生身來渡過的。

  (2) 人們死亡的時候,四大一一消融,在柔和之光、強烈廣大之光以及完全黑暗之境散去後,代表完全空性的明光,將如同秋日早晨的無雲晴空般地,遍照一切衆生。這個明光就是“母親”。

  (3) 究竟面的中陰,可分爲沈滯及移動的展現情況。具有癡煩惱的沈滯狀態,乃是投生畜生道之因,具有貪煩惱及嗔煩惱的移動狀態,乃是投生鬼道與地獄道之因。叁毒煩惱,即爲淨化的對象。

  (4) 修行道上的瑜伽士,經曆了氣入、住、消融于中脈的過程,叁空四相現前,最後會見到完全空性的明光顯現,此光即所謂的“子光”。修行時須致力由此認識生、死及大中陰的情況。

  (5) 修行圓滿次第的瑜伽士,要能分別兩種根器的情況,一是銳根,一是鈍根。

  銳根者經曆了叁空四相之後,于明光中氣動的那一刹那,不二心氣即具足了如來自莊嚴、佛土、聽法衆、妙法教以及說法時刻的五種圓滿相,而于報身中陰證得佛果。

  鈍根者在光明中産生氣動之後,將會進入具有六定、六不定性質的中陰身狀態,這種狀態具有七種特征,行者可一再地回到光明裏,于死後的二七中,證虹光成就。若行者無法如此解脫,而將投生爲人,則他會見到未來世的父母交歡之相,視此爲合宜居所,于是進入母親子宮之中,由此證果。

  那洛巴完整領受了這些教法後,就到了師利卡馬拉寺去。在當地,他打敗了所有傳布教法的班智達。

  帝洛巴內心不悅地說:“那洛巴,書中所說的都只是字而已,那些就和小店裏賣的滲水牛奶一樣差勁。”

  那洛巴遂請示心靈修持之力所成就的無染利益,以及自己是否應到東方卡馬魯巴寒林修行禅定。

  帝洛巴就拿出一個天靈蓋,裏面盛滿了不淨穢臭之物,說:“吃掉!”那洛巴只好照辦,結果看似難以下咽的穢物,竟然十分美味。

  他心裏就想:“有心靈支持力的時候,這堆穢物也具有涅磐八法味,沒有心靈支持力的時候,它就似乎穢惡不堪。同樣地,不修禅定的話,煩惱就是輪回之根,但若能禅修的話,它又成爲涅磐妙樂。因此上師的意思,就是要我爲自利利他之故,修習禅定。”

  此時帝洛巴說:“你想的沒錯!”

  然後就給予那洛巴一般除障法以及轉諸行爲道的教法。帝洛巴與那洛巴師徒心意乃成無二無別。

  B、 依帝洛巴指示修持離言絕慮之道

  一日,帝洛巴對那洛巴說:

  “盲人空等不見物,

  聾人茫然不聞聲,

  愚人難明衆事理,

  雙腳殘疾難步行,

  一樹不長諸根須,

  大手印谛不分明。”

  那洛巴忖道,這些話意味著他應該有所行動,才能産生實益。于是他換上棉布褲,手持天靈蓋,出發作一個托缽僧,口中念道:“伐依杜拉。”這句的意思,是表示他能消化所有吃下去的東西。

  他遇到了一些孩童,其中有一人聽懂這句話的意思,就拿一把刮胡刀給他吃。那洛巴接過把手來,將刀片放到口中。當刀片猶如奶油般地溶于口中時,在場之人盡皆驚鄂。這個消息傳到了國王的耳中,國王甚爲驚恐,不知如何才好,竟派遣軍中大象來攻擊那洛巴,象匹的象牙上都綁著利劍,向那洛巴沖來。那洛巴定視那頭象,那頭象就倒地而亡。

  附近居民害怕象屍腐爛會造成瘟疫,大家人心惶惶,國王對于心愛之象暴死也很憂傷,遂責怪大臣:“這是你們的錯,你們必須再替我找一頭象來。”他們一個一個推卸責任,最後,把過失都歸在給那洛巴刀片吃的那小孩父母身上。

  他們無助地流出眼淚之際,有位老女人出現,告訴他們:“你們應該去找那位瑜伽士!”他們依言而行,合掌恭敬。那洛巴以定力將象屍移除,驅走了居民的憂慮,又以心靈支持之力,使象複活,國王與小孩的父母都不再難過了。

  國王對那洛巴生起很大的信心,請他到王宮去,備加禮遇,並將公主劄那帝比許配給他,公主並接受灌頂及教法。那洛巴上師卻被人看見以雙身相的型態帶著一群獵犬捕捉一頭鹿。那些人非常震驚。國王的祭司大臣們將這件事禀告國王,並且提議:“將這個惡徒趕走!若您不能納受忠言,他會毀了皇家。”由于國王自己也親眼看到,于是就勸上師不要再做這樣的舉動。那洛巴依舊我行我素,大臣就上奏:“陛下,你若不將此惡棍趕走,我們就將棄官離職。”

  國王想著:“要是這些大臣離開的話,人們就會閑言閑語,說我背離祖先傳統。當他還在這裏的時候將他殺死,有什麼不好呢?”國王和祭司們商議之後,就把那洛巴請來;又派人把那洛巴及公主押走,所有在場的王臣們都高聲責罵二人:“你們做了不該做的壞事,破壞了佛的教誡。”大家用力槌打他,劍棍齊下,最後砌了一堆檀香木,打算用熊熊烈火將他燒死。

  第二天,一位大臣及一名國王的侍從來到執刑現場,想將灰燼抛入河中,結果竟看到上師父母在一片燦爛的火光中央跳著舞。他們目瞪口呆,急忙沖回宮去將所見所聞回禀國王,所有的人都認爲這是不可能的,紛紛前去一探究竟。結果事實印證了兩人的話。

  國王問:“上師受刑,竟然沒死嗎?”

  那洛巴就答道:

  “惡言、虐待與利劍,

  雖微亦助忍辱行,

  滋生苦惱業力鐐,

  助我離于叁毒攻,

  檀香之木更增益,

  燃盡我執信仰軀,

  利劍切斷輪回結,

  棍棒粉碎執我魔,

  無所預謀殺衆生,(衆生是指相信事物實存的這種見解)

  不犯叁戒不下墮,

  助我行者那洛巴,

  一切任運皆合宜。”

  他又繼續道:

  “爲應超臣嫉妒意,

  縱火欲斷二人命,

  未曾明察吾動機,

  因果不慎縱業行,

  墮于惡道萬劫苦,

  若起勝解本當避。”

  當場王臣衆等皆深感難過,他們都做了一個夢,夢見大地裂開,自己在地獄中受千萬劫的苦難。

  大家醒來之後,全都起了忏悔心,異口同聲地祈禱:“那洛巴,我們沒有詢問您的動機,就在貪嗔中造下惡業。我們已親眼看到投生地獄的惡果了。我們誠心忏悔,請尊貴的您容忍我們所造下的滔天大罪。從八風的弓弦上,箭猶如上師所預示般地射中了標的物,我們夢見自己投生到下叁道受苦。請尊貴的您饒恕我們的過錯啊!燒去錯謬的教法,燒去我們的迷信,請原諒我們無心犯下的阿鼻地獄罪業。”

  那洛巴說:“陛下,若您和其他人真心想忏悔的話,光說一些話是不夠的,請注意這席話:

  “谛聽!國王施主衆,

  八風之結以松散,

  輪回叁毒以枯竭,

  無明暗器以驅除,

  無上正覺大火炬,

  悔過火苗已燃起,

  無生境中行忏法。””

  王臣衆等盡皆清淨惡業,再度回到上師門下,大家並由小乘道轉向大乘道行持,均證得解脫之果。

  接著,那洛巴又到了另一個國家去。他像個小孩子般地和其他小孩們玩耍、大笑及哭鬧。

  C、 那洛巴領悟同時俱起之義

  他對于同時俱起的一味性生起直觀的了解,這種方式分爲無重:

  1聲明“受到心創造的一切所欺騙”

  2求教上師,不再對惑亂之心障道感到怖畏

  3聲明“放棄對輪回涅磐取舍的執著”

  4要求以斷棄執著之法根除一切垢染

  5聲明“解脫自顯自明”

  1聲明“受到心創造的一切所欺騙”

  有一天,帝洛巴和圍繞于身旁的勇父空行衆等在空中顯現,並且唱道:

  “啊!那洛巴!

  未得上師勇父諾,

  體驗直觀亦阙如,

  自發執著仍系縛,

  切莫行動,那洛巴!”

  那洛巴心想:“這是否意味著我應該依從佛法的教導呢?”

  空中又傳了話過來:

  “聽從佛法言語相,

  猶如解渴飲海水,

  渴求難斷,那洛巴!”

  那洛巴想:“我是個博學之士,這是否意味著我應該要傳法了呢?”

  聲音再度響起:

  “演繹文字戲中戲,

  其義難彰,那洛巴!”

  “那麼,我是否該禅修呢?”

  “渴求自起自解脫,

  勿禅修之,那洛巴!”

  “或者,我該有所行動?”

  “超越主客對立境,

  何來行動,那洛巴!”

  “我該谛觀法身嗎?”

  “超越智非心意物,

  無從觀之,那洛巴!”

  “那麼果德將自發成就嗎?”

  “希、拒之念皆蕩然,

  無果可成,那洛巴!”

  “既然沒有事情可做,那麼想去做什麼的欲望一定是惑障了,我應該請教上師以去除疑惑。”

  2求教上師,不再對惑亂之心障道感到怖畏

  那洛巴問道:“若是萬千形相都存在于無生法身之中,行動就是可能的,若否,那麼這個想要行動之願又是什麼呢?若是生起念頭的光明、自覺之性能于空性中成就,那麼渴望就有可能産生,若否,爲何我們産生渴求之心?…

《那洛巴尊者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蓮師二十五弟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