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這樣的衆生而言,透過四層灌頂、生起圓滿次第及其他技巧來闡明法身的教法,就是所謂的“遷識”。
而已經了解了法身的人,就已經完成了遷轉到真實自性的過程。
關于體驗方面,簡短的說明如下:
堪能立即了解的瑜伽士,長時期承事上師,而後專志成道,于靜僻之處獨居,遠離一切幹擾,谛觀萬法如實之性,不生情緒波瀾,即得視一切顯現爲遷轉的深妙本性。
透過漸道了悟的瑜伽士,首先要將自己准備好,如同一位神射手般的,然後將意識射向心中的目標物,最後射達目標,與叁身相融一體。
9、奪舍
帝洛巴又無言靜坐了一年。那洛巴如同從前一樣,向上師獻曼達,合掌敬禮。帝洛巴的目光照向那洛巴,那洛巴就趨前請法。帝洛巴說:“要教法,就跟我來!”言畢即離去。
他們遇到一位王子,剛沐浴完,衆寶嚴飾,坐于馬車中,周圍禁衛兵力森嚴。帝洛巴說道:“若是我有弟子的話,他就會將這位王子拖出來,推著他繞圈子!”那洛巴依言照辦,結果士兵們用箭、矛、劍和石頭,將那洛巴打得命如懸絲。士兵們走了之後,帝洛巴來了,問道:“那洛巴,你是怎麼啦?”那洛巴回答:“我就像沒有庇蔭保護的鹿一樣,受了痛苦,沒有什麼保護著我,快樂消失得不見影蹤。”
帝洛巴遂說:
“信“我”汝身之麋鹿,
實應誅伐,那洛巴!
谛觀自心複活鏡,
空行秘密之家園。”
說完,即以手治好了那洛巴,並給予“奪舍”的教法。
奪舍的教法分兩種,一般的與殊勝的。
一般的教法,可再分爲兩層:
·以特定物質爲資助
·利用有力的咒語
前一種以特定物質爲資助的方法呢!
主要是印度境內深谙此道的人,以一種特別的油膏塗在屍體上,或者服用一種藥物。兩種情況都必須使用加持過的聖水才行。至于利用有力咒語的方式,因牽涉到惡咒的使用,是和真理相違背的。
殊勝的教法,可分爲生起、圓滿兩次第。
修行生起次第的瑜伽士,于自身能顯現其所觀想本尊之相好莊嚴等,到達某種程度,透過深度定力,即可以本尊之相複活,這種定力使行者淨化惡業,並且獲得圓滿次第特殊的直觀了解。
修行圓滿次第的瑜伽士,能使一切的氣進入、駐留及消融于中脈,與此過程相關的四相顯現之時,行者透過心氣之力,即可爲利益衆生而進行奪舍。
奪舍有許多種,本書只介紹透過生起、圓滿深道利益衆生所展現的奪舍體驗。這種體驗分爲頓、漸兩種情況。
頓道,乃是指生起壇城本尊的甚深善巧方便。
對上師具有不動搖虔誠及敬意的瑜伽士,體驗內在拙火光明暖流,而能了悟真實自性之虹光身,白天時如是顯現幻身,夜晚時于夢中亦如是顯現。
漸道,則是關于時間、物體(奪舍所發生的地方)、與所奪之舍複活時間相關連的物體、穩定寄居新軀體內的能力,以及有意識地體驗新軀體相關事物等等的教法。
10、永恒喜悅
帝洛巴又靜坐了一年。那洛巴再度獻上曼達,合掌敬禮,請轉*輪。
帝洛巴說:“去找個女孩子。”那洛巴就和一位既健康又具備堅固信仰心的女子交往。
他有一陣子非常快樂,然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兩個人就誰也不聽誰的了。那洛巴形色憔悴,肌膚枯糙,做住鐵匠的工作。在他痛苦地承受著這種難以適應的改變時,帝洛巴前來問他:“那洛巴,你快樂嗎?”那洛巴回答:“我因爲在這個看來二元化的世間中,進行自我分裂,無有間歇,所以痛苦不斷。”
帝洛巴遂道:
“輪回涅磐實一體,
致力證取,那洛巴!
谛觀自心恒喜鏡,
空行秘密之家園。”
接著他就給予永恒喜悅的教法,所謂的“下門”教法,這也是金剛乘戒律中最善妙的一種開示。
此法分叁部分:
·明妃的本性是爲起點
·四喜的體驗是爲過程
·證悟永恒之喜是爲結果
女子可分爲四種,其中最好的是屬婆羅門種姓,具外內密種種相好,蓮花密壇離四垢染:亦即無經期事、無穢氣味、無有病染、陶醉于歡情時對瑜伽伴侶不生絲毫羞赧或限製之心。其年紀必須在十六到二十五之間。修行無上金剛乘圓滿次第的瑜伽士,覺察氣流消失于中脈諸相時,渴望即生證取虹光成就。如是之人,將致力體驗其本身或其明妃之性。首先,行者要激起自身性的力量,勿令退失,接著透過吸收明妃對等之力,而産生不斷的樂空覺受。
這種體驗的精華在于精通四種善巧:向下移動、駐留、向後移動以及飽滿。
·“向下移動”:如同鐵匠槌製銅鏡一啊 令四喜猶如龜行一般緩慢地由頭
頂降到密輪,並依次了悟四喜之性。
·“駐留”:像維持住暴風中的燈光般地,令行者內在對于俱生喜實相的體
驗毫無間斷。
·“向後移動”:猶如大象飲水一般,令四喜上升到頂輪,並能使其穩定。
·“飽滿”:猶如農夫灌溉作物一般,仔細地令每一個毛孔皆得飽滿,體驗
喜悅的極致。
修行此道之果,在于了悟真實自性的虹光身,此時沒有任何外在的參考點,六官所及一切萬法的實相,都呈現爲無染的永恒喜悅之流。
幾天之後,帝洛巴又來了,說:“那洛巴,你根據佛陀教法而出離,做一個比丘,現在卻和一個女孩子住在一起,這又是這麼回事?實在不是你該做的事吧!自己懲罰自己。”
那洛巴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它的過錯。”于是,他拿起一塊石頭重擊自己直立之杵。他因劇烈疼痛而面臨如瀕死之境。
帝洛巴問:“那洛巴,你怎麼啦?”
那洛巴回答:“因爲貪欲是衆惡之根,我重擊密杵以爲懲罰,如此使我痛苦萬分。”
帝洛巴遂道:
“谛聽吾言,毗瑪拉,
汝應自擊,那洛巴!
悟其苦樂實無異。
谛觀自心一味鏡,
空行秘密之家園。”
接著以手碰那洛巴,那洛巴因此而至少能夠小解,帝洛巴也給予他“那洛巴”這個名字,以及六重一味的教法。
此教法的內容主要是:一切顯現都是原始覺性的活動。
雖然一切都是空樂不二俱生的顯現,此覺由于自我障惑之力,而成爲俱生無明,于外在方面,此無明對一切顯現生起二元分別之心,而有了因果上錯誤之行。
由于如此,就根據業習流轉,形成十二因緣的變化。叁毒紛起之故,就有了六道衆生的愚蒙。只有透過具德上師的口耳教法,才能了解這樣的迷惑會成了某種生命型態之因。了解如何令超越的覺性顯現,並保任使其不離實相妙義,則一切感官顯現之境,都將住于俱生喜的戲變之中。如同羽毛在空中漂浮一般,行者行于世間,卻無所執著。對于粗、細及晦暗叁種情況的境界體驗,都具一味的價值,這就是此法精華所在。
11、大手印
帝洛巴又靜坐了一年。那洛巴獻上曼達,合掌敬禮。帝洛巴就向他瞧過去,那洛巴祈禱,請求開示。
“要是想要教法的話,就把你的女孩子送給我!”那洛巴照辦,但是那個女孩不理帝洛巴。她看著那洛巴,向他微笑,頻送秋波。帝洛巴就打她並說:“你根本不在乎我,你只喜歡那洛巴。”那洛巴對上師的行爲不起絲毫邪見,當他快樂地獨坐一旁的時候,帝洛巴問他:“你高興嗎?那洛巴!”那洛巴回答:“大樂,就是毫不遲疑地將手印做爲酬金,獻給佛陀一般的上師。”
帝洛巴遂道:
“無盡實相奧義道,
堪受恒樂,那洛巴!
谛觀自心大印性,
空行秘密之家園。”
接著就給予大手印妙覺的教法。
此教法分叁層面:
·透過秘密啓蒙法,對無生法身,也就是“根”,産生決定見。
·透過後續展現的智慧力,認持不滅的大手印之“道”。
·透過俱生關系,了悟離言的大手印之“果”。
真實而超越俗慮的原始智慧本來無有一物,但在種種因緣聚會下,卻可以變化出一切萬法。本智于其究竟面而言,已超越所謂的真理,就其功用性而言,它也不是所謂的謬誤。它既不起于常邊,也不落入斷邊,同時又不住于分別見中。它離于八邊見,超越叁重無明惑障,本無一物,卻又顯現種種因果。透過秘密啓蒙的方式,令行者直接了悟如是妙理。
于不滅的空性中生起了純淨的覺受。心在自己化現的不滅淨受中,因煩惱執著現前,而向內找尋“自我”、向外以五官攀緣,而成爲分化的狀態。所謂的輪回涅磐主客二元顯現之惑,其實從來也沒有真正地存在過,這就如同夢喻一般。顯現即爲幻影,無有真實存在,能臻此境時,即可了悟展現的智慧力。
這種淨受無以言喻,即使努力表達,也難以如願。它光明燦爛卻一無所有,無相、無怔、無可體驗、超越四種喜悅,甚至比光明更深妙,它完全地超越,于空性中生起,而同時具足利益衆生的大悲本質。行者得臻大一味境時,即悟此理。
在體驗方面,行者于休息時,赤裸谛觀休息者自性,自性光明的覺受本身空無一物,離言絕慮,如同晴空般地廣闊。當顯現爲五官的對境時,行者赤裸谛觀所顯之境,此乃永恒喜悅,亦爲空無一物之幻影,所有境界及執以爲實之物,都在同一味中。移動之時,行者赤裸谛觀移動者之自性。了悟無物可修觀的瑜伽士,完成初步階段後,就能透過秘密啓蒙之道,直觀地證悟實相,此秘密啓蒙之道並無固定客體存在,卻同時對一切惑境中的衆生起利他悲心。以上即是赤裸明見休息與移動時自性的深妙方法。“無物可作禅修”之境,雖爲秘密啓蒙的一部分,然而它卻和智慧展現出的大悲以及超越世間之道等等並不矛盾。
般若經典中曾說道:
“(住于悟境之菩薩),
了知諸法空性,從本無生,
于諸未明此理之有情生起大悲,
而得與佛教法無有離異。”
12、中陰
帝洛巴又靜坐一年。那洛巴獻上曼達,合掌恭敬,祈請開示。尊貴的帝洛巴說道:“要教法的話,就跟我來!”
他到了一片廣大的沙漠地區,悠閑地行走,那洛巴在後頭努力追趕,就是無法追上,最後,終于精疲力竭地倒下來了。他告訴帝洛巴,由于耗盡力氣,使他了解到究竟真理的重要性。…
《那洛巴尊者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