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 第十七 說慧地品▪P10

  ..續本文上一頁叁十六,未來叁十六,現在叁十六,故成一百零八的渴愛。其次略而言之,彼(愛)依色等所緣而爲六,依欲愛等則只有叁愛而已。因爲此等有情,如愛(自己的親生)子,由于愛子尊敬(此子的)保姆,因愛由色等所緣而生起的受;由于愛受而給以色等所緣的尊敬,如給與畫家、音樂家、師、織者及供給藥品的醫生的最大的尊敬一。是故應知由此等一切受緣而有愛。

  因爲這裏是一異熟的樂受的思,

  故此(樂受)是愛的一種緣。

  「一種」是只由親依止爲緣。或因:

  苦者求樂、樂者求更多的樂,

  舍則寂靜,所以說是樂。

  因爲叁受是渴愛的緣,

  大仙便說受緣愛。

  受緣愛,隨眠則不成,

  是故此愛不存于梵行已立的婆羅門。

  --這是詳論「受緣愛」一句--

  (8)(愛緣取)關于「愛緣取」一句:

  對于四種取,以義而分別,

  以法之廣略,依次序辨別。

  取的辨別如下:「四種取」,即欲取、朏取、戒禁取、我語取。

  (1 以義分別)這是它們的意義的分別:即執取稱爲事(對象)的欲,故爲「取」。欲即是取,故爲欲取。取(upadanam)是堅執之意。因爲這(取字的)「邬波」(upa)一音含有堅的意義,如在惱(upayasa)及接近(upa-kattha)等字之中一樣。同樣的,見即是取,故爲「見取」,或執取于見故爲見取。即于「我與世間是常」等,以後見取于前見。同樣的,執取戒禁161故爲「戒禁取」,或戒禁即是取故爲禁。因爲執著爲,故牛戒、牛禁的自身即是取。同樣的,(人們)以此而語故爲「語」。(人們)以此而取著故爲「取」。語什麼或取什麼呢?即自取自己的語爲「我語取」。或(人們)以此而取我語是我故爲我語取。這是先就它們(四取)意義的分別。

  (2 以法的廣略)其次依法的廣略,先說欲取:162「此中什麼是欲取?即對于諸欲的欲欲、欲貪、欲歡喜、欲渴愛、欲粘、欲熱惱、欲迷、欲縛、是名欲取」,這來自經典的略說堅持的渴愛。堅持的渴愛,即是由前的渴愛的親因緣而強化了的後面的渴愛。也有人說:「未達境的希求爲渴愛,如盜賊在黑暗中伸出他的手相似,已達境的取爲(欲)取,如彼(盜賊)已取東西。少欲知足是彼等(欲取)相對法。同時它們(欲取)是遍求及守護之苦的根本」。關于其余的叁取,略說只是見而已。其次詳細地說:愛之強烈的爲欲取,亦如前面的色(愛)等中所說,有一百零八種。十事邪見爲見取;即所謂:163「此中見取如何?一、無布施,二、無供養,叁、無祭祀,四、無善行惡行諸業的果報,五、無此世,六、無他世,七、無母,八、無父,九、無化生有情,十、于世間中無有依正直行道而于此世他世自證及(爲世人)說法(的沙門、婆羅門),這樣的見......乃至顛倒執著,名爲見取」。其執取由戒禁清淨的爲戒禁取;即所謂:164「此中戒禁何?......由戒淨,由禁而淨,由戒禁而淨的這的見......乃至顛倒執著,名爲戒禁取」。二十事有身見語取;即所謂:165「此中我語取如何?茲有無聞凡夫......于善人法不能調順,(一)視色是我,((二)視我有色,(叁〉視色在我中,(四)視我在色中,(五~八)視受是我......(九~十二)想是我......(十叁~十六)行......(十七~二十)視識是我,我有識,識中,我在識中,這樣的見)......乃至顛倒執著,名爲我語取」。這是(四取)法的廣略。

  (3 依次序)其次依它們的次序,有叁種:(一)生起的次序,(二)舍的次序,(叁)說法的次序。此中:(一)因爲于無始的輪回沒有最初的起源,所以不能直接的說諸煩惱生起次序,只能間接的于一有之中大概來說,我執(我語取)是常與斷的住著(見取)的先導。自此執「我爲常」者爲使我清淨而起戒禁取。執「我爲斷」而不顧他世者則起欲取。如是最初爲我語取,次爲見取,戒禁取及欲取,這便是此等(四取)一有中的生起的次序。(二)此(四取之)中,見取等(叁種)因爲是在須陀洹道斷,所以是最先舍斷的;而欲取因爲是在阿拉漢道所斷,所以爲後斷,這便是它們舍斷的次序。(叁)此(四取)中的欲取,因爲是大大境及明了之故在最先說。即彼(欲取)是與八(貪)心相應的故爲大境。其它的(叁種)是與四(瞋、癡)心相應的故爲小境。大概人們都是樂阿賴耶(五取蘊)的,所以欲取爲明了,余者則不然。或以欲取者,爲了得欲,往往舉行祭典,而彼(祭典)是他(欲取者)的見取166,所以此(欲取之)後爲見取。這(見取)分禁取及我語取的二種。于此二者之中,戒禁取是粗的,因爲見牛的所作及狗的所作易知之故而先說,我語取微細,故于後說。這是它們(四取)的說法的次序。

  渴愛爲此中第一(欲取)的一種緣,

  它爲其它(叁取)的七種或八種緣。

  這便是說,于此四取中,渴愛對于第一欲取,只由親依止的一種爲緣;因爲(欲取)是在于渴愛所歡喜諸境之中而生起之故。而(渴愛)對于其它的叁取,則由俱生、相互、依止、相應、有、不離去、因緣的七種爲緣或加親依止緣的八種爲緣。然而它(渴愛)若由親依止爲(叁取的)緣之時,那(愛與取)不是俱生的。

  --這是詳論「愛緣取」一句--

  (9)(取緣有)在取緣有的一句中:

  以義、以法、以有用、以區分、以攝、以什麼爲仙麼之緣,當知抉擇。

  此中,i. 「以義」--有故爲有,此(有)分爲業有有二種。即所謂:167「什麼是二種有?是業有、生有」。此中,業即是有爲業有,同樣的生即是有爲生有。並且這裏是生起有故爲有。其次,譬如因爲是樂的原因故說168「諸佛出世樂」,如是應知業是有的原因故由其果說有。如是當知先以義而抉擇。

  2 「以法」--首先略說「業有」,便是稱及與思相應的欲等的業的諸法。即所謂:169「此中,什麼是業有?即屬于小地或大的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名爲業有。亦即至一切有的業爲業有」。此中:福行是十叁思,福行是十二思,不動行是四思170。如是「屬于小地或大地」的一句是只說彼等思的異熟的弱。而「至一切有的業」的一句是說與思相應的貪欲等。

  其次略說「生有」,便是由業所生的諸蘊,差別有九種。即所謂171:「此中,什麼是生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是名生有」。此中:稱爲欲的有爲「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也是同樣。有想者172的有、或于此有中有想,故爲「想有」。相反的爲「無想有」。因爲沒有粗的想而有細的想(爲非想非非想),故于此有而有非想非非想爲「非想非非想有」。此有充滿著一色蘊、或有一蘊于此有,故爲「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也是同樣的。此中:欲有爲五取蘊,色有亦然。無色有爲四(取蘊)。想有爲四、五(取蘊)。無想有爲一取蘊。非想非非想有爲四取蘊。一蘊有等是依取蘊的一、四、五蘊。如是當知以(取的)法而抉擇。

  3 「以有用」--于此有中的解釋正如在前面的行的解釋中173所說的福行等一樣,雖然如是,但前面是說由過去的業而成此世的結生之緣,這裏是說由現在的業而爲未來的結生之緣,所以重複的說是有作用的。或者前面的解釋是說思爲行,如說:174「此中,什麼是福行?即是欲界(色界)的善思......」;但這裏根據「至一切有業」的語句,是也說與思相應皂諸法。又前面5說行只是之緣的業;這裏亦說生起無想有的業。又何必說得這麼多呢?在「無明緣行」一句中曾說福行等的善與不善法,在這裏的「取緣有」,因爲包攝了生有,所以說善、不善及無記法。是故一切處的重說都有意思的。如是當知以有用而抉擇。

  4 「以區分」「以區分和攝」,即是「取緣有」的區分和包攝。

  即由欲取的緣所造而生欲有的業爲「業有」;由此而生的諸蘊爲「生有」。于色、無色有亦然。如是由欲取之緣而有二欲有(業有與生有),在這裏並包含了想有及五蘊有。(由欲取之緣)有二色有,這裏亦包含了想有、無想有、一蘊有及五蘊有。這樣7車包含在內的共爲六有。由其它的取的緣,亦如由欲取之緣而有六有及包含的(諸有)一樣。如是由取之緣的區分爲二十四有及包含的(諸有)在內。

  5 其次「以攝」,即合業有與生有爲一及所包的(諸有)是由欲取之緣而起的一欲有,同樣的(由欲取之緣而起一)色、無色有、而成叁有。同樣的由其余的(叁)取之緣(各有叁有)。如是連所包含的(諸有)是從取之緣而起的十二有。

  但總括的說,由取之緣而至于欲有的業爲業有,由此而生的爲生有。于色、無色有亦然。如是由取之緣而起二欲有、二色有、二無色有及所包含的(諸有),這是依另一種方法而攝爲六有。或者不依業有及生有的區分,則連所包含的內只有欲有等的叁有。如果也不依欲有等的區分,則只成業及生有的二有。若更不依業與生的區分,則「取緣有」的有只成一有了。如是當知以取緣有的區分及包攝而抉擇。

  6 「以什麼爲什麼的緣」,即以什麼取爲什麼(有)的緣而應知抉擇的意思。這裏什麼是什麼的緣呢?即任何(取)爲任何(有)的緣。那凡夫如狂人,他不伺察這是適當,這是不適當,只有任何的取希求任何的有而行任何的業。是故有人說:由于戒禁不成爲色及無色有,這不應接受的。這裏應取由一切(取)而成一切(有)的意思。

  即如有人由于聞或由于見,想道:「這些欲,是在人界、剎帝利、大家族及于六吹天界中滿足的」,爲了獲得彼等(諸欲),並給聽了非正法的欺騙,思惟「由此業而得諸欲」,便由欲取而行身惡行等。由于他的惡行,結果生于惡趣。或者爲現世的諸欲及護持其已得者,由欲取而…

《清淨道論 第十七 說慧地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