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 第八 說隨念業處品▪P2

  ..續本文上一頁實不能如是確定,故爲無相。因爲有情在午前可死,在正午等任何一時亦可死的。

  (4)「身倒處」──謂「死者的身體當于此處倒,不在他處」,實不能如是確定,故爲無相。一個生在村內的人,其身體可能在村外,生在村外者可倒在村內;或者陸生者的身體可倒在水中,水生者倒在陸上等等的多種可能。

  (5)「趣」──「有情自彼處死當生于此」,實不能如是確定,故爲無相。因爲自天死者,可生于人中,自人界死者可生于天等任何一界中,如是旋轉于五趣界(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上)中,猶如牽機械的牛相似。

  (七)「以生命時間的限製」──現在人的生命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如果長壽者,亦不過百歲上下。所以世尊說:「諸比庫,人壽短促,不久便至來世。故當作善,當行梵行。生者決無不死。諸比庫,彼長壽者,百歲上下而已......。

  人壽甚短促,

  善人時輕蔑;

  如行救頭燃;

  無有死不來。

  又說:「諸比庫!往昔有師名阿羅迦」,一切亦在以七種譬喻莊嚴的經中詳說。

  又說:「諸比庫!若有比庫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日一夜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庫!若有比庫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頓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庫!若有比庫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咀嚼吞下四五團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庫!此等稱爲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咀嚼吞下一團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庫!若有比庫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呼吸或入息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庫!此等稱爲住于不放逸比庫,敏捷的修習爲漏盡而念死」。

  如是咀嚼四五團飯食之間的短促壽命的時間尚不可靠,當這樣的「生命的限製」而念死。

  (八)「以剎那短促」──有情的剎那壽命,是依第一義極短的只起一心之間已。猶如車輪轉動之時,只以一辋的部分轉動,停止時亦只一辋部分停止,如是有情的壽命只是一心剎那,那心消滅之時,即名有情滅。即所謂:「過去心剎那(的有情)已生存,非現在生存,非未來生在。未來心剎那(的有情)非已生存,非現在生存,是未來生存。現在心剎那(的有情)非已生存,是現在生存,非未來生存」。

  命與自體及苦樂(受)

  都只一心的相應,

  剎那迅速的存續。

  死者或存者,

  諸蘊滅相等,

  一去不再生。

  以(心)未生故不生,

  依現存(心)而生存,

  由心滅故世間滅,

  此依第一義施設。

  如是「以剎那的短促」而念死。

  念此八種之中任何一種行相的人,以數數作意,而得修習其心,住念于死的所緣,鎮伏于五蓋,而得現起禅支。因爲死的所緣的自性法故,及悚懼故,不得安止色,只證近行之禅。

  出世間禅及第二第四無色禅,由于自性法的殊勝修習得證于安止。即因爲依清淨修習的次第故得證出世間安止,由于所緣的超越修習故得證無色安止。因爲在那裏(無色禅)證安止禅的只有一所緣的超越。然而此(念死)中(清淨修習及所緣的超越)兩者都沒有。所以(念死)只能證得近行之禅。

  因爲此禅是由于念死之力而生起,故稱「念死」。

  (念死的功德)勤修念死的比庫,是常不放逸的,對一切有得不愛樂想,舍棄命的愛者,是呵斥罪惡者,不多貯藏,對于資具離悭垢,得至熟練于他的無常之想,隨著亦得現起苦想及無我想。

  不修習念死的有情,死的時候未免陷于恐怖昏昧,如突然地遭遇猛獸、夜叉、蟒蛇、盜賊,及殺戮者相似,如是(修習)則不陷于(恐布昏昧)而得無畏無昏昧而命終。他于現世縱使不證不死(的涅槃),來世亦得到達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念死,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念一門。

  (八)身至念

  今說除了佛陀出世之時以前未曾流行的及非一切外學的境界的「身至念處」,世尊曾于諸經之中以種種的方法這樣的贊歎:「諸比庫!茲有一法,修習多作,助成大悚懼,助成大利益,助成大瑜伽安穩,助成大念正知,助成智見的獲得,助成現法樂住,助成(叁)明、(八)解脫、及(沙門)果的證得。一法雲何?身至念......。諸比庫,受用身至念厘,受用不死(的涅槃)。諸比庫,不受用身至念者,不受用不死(的涅槃)。諸比庫!由受用身至念者而受用不死,由于受用(身至念)者(不受用不死),舍者......不舍者......失者......不失者......由開始身至念者而得開始不死」,又雲:「諸比庫!身至念雲何修習?雲何多作,有大果,有大功德?諸比庫!茲有比庫至林野」等,依此等(一)安般(出入息)即,(二)威儀節,(叁)四正知節,(四)厭惡作意節,(五)界作意節,(六至十四)九種墓節等的十四節的指示,來解釋彼(身至念)的修習。

  此(十四節)中,(二)威儀節,(叁)四正知節,及(五)界作意節的叁節依觀說,(六至十四)九種墓節依(第二十一品的九)觀智中的(第四)過患隨觀(智)說。又此(九墓節)已在膨脹相等定的修習的(第六品之十)不淨的解釋中說明。其次就(一)安般節與(四)厭惡作意節的二種定來說。然而這兩種之中的安般節則另有念安般單獨的業處說明。如雲:「複次,諸比庫!比庫于此足跖以上,發的頂端以下及以皮膚爲周圍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的不淨:即此身有發,毛......尿」。如是以骨隨包攝于腦,爲厭惡作意而說的叁十二行相業處,便是這「身至念」的意義。

  釋此(身至念)的修習(法),先釋(上面的)聖典(文句):

  (釋身至念的聖典文句)「上身」是這四大種所成的汙穢之身。「足跖以上」是從足跖以上。「發的頂端以下」是從發的尖端下面起。「以皮膚爲周圍」是周圍以皮膚爲界限。「觀察充滿種種的不淨」是觀見此身充滿著種種發等不淨。如何觀察?即觀「此身有發......乃至......尿」。

  在彼(此身有發......乃至......尿的文)中:「有」是存在義。「此」是指從足跖以上,發的頂端以下,以皮膚爲周圍而充滿種種的不淨而說的。「身」是身體。因身體是不淨的積聚故,是厭惡的發身等(的生處)以及眼病等的數百種病的生處,故稱爲身。「發毛」即指發等的叁十二種。

  上文中的「此身有發」,亦應作「此身有毛」這樣的連貫各句。因以種種行相考察這足跖以上發頂以下皮膚以內的一尋的身軀之中,實不見有任何珍珠或摩尼(寶石)、琉璃、沈香郁金香、龍腦香、香粉等一微塵的淨性,但見極臭厭惡不美觀的種種發毛等臭的不淨。是故說:「此身有發,毛......乃至......尿」。

  這是依文理的解釋。

  (身至念的修法)其次欲修(身至念)業處的初學善男子,當如前面(第叁品)所說的親近善友,而習業處。那善友亦應對學者說「七種把持善巧」及教以「十種作意善巧」。

  (1)(七種把持善巧)此中當如是教他(I)以語,(II)以意,(III)以色,(IV)以形,(V)以方位,(VI)以處所,(VII)以界限的七種把持的善巧。

  (I)于此等惡作意業處中,縱使他是叁藏(持)者,但作意時,亦應第一「以語」讀誦。或者有人亦能于讀誦時得以明白業處,例如去親近住在(钖蘭中部)馬拉耶的大天長老的兩位長老相似。

  傳說:那兩人(向大天)長老請教業處,長老教他們在四個月內讀誦聖典(所說的)叁十二種(身)。他們雖然是精通二叁部(尼迦耶)的人,但亦依法善巧的在四個月中讀誦叁十二種身,直至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教授業的處阿阇梨當對弟子說:「第一以語讀誦」。那讀誦者當先分發皮的五種來順逆的讀通。即順讀:「發、毛、爪、齒、皮」以後,再逆誦:「皮、齒、爪、毛、發」。此後又順讀腎的五種:「肉、腱、骨、骨髓、腎髒」,再逆誦:「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自此又讀肺的五種:「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再逆誦:「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此後又誦腦的五種:「腸、腸間膜、胃、胃中物、糞、腦」,再逆誦:「腦、糞、、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此後又誦脂肪的六種:「膽汁、痰、膿、血、汗、脂肪」,再逆誦:「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此後又誦尿的六種:「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再逆誦:「尿、關種滑液、涕、唾、膏、淚、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

  當這樣的百回、千回、百千回的以語讀誦。因爲以語讀誦(身至念)業處的經典而純熟,則心不至于這裏那裏的散亂,(身的叁十二)部分亦得明白,了如指掌,亦如圍柵行列的明顯。

  (II)猶如「以語」,同樣的亦當「以意」讀誦(即默誦)。以語讀誦是爲以意讀誦之緣;以意讀誦是爲通達(特)相之緣。

  (III)「以色」──是應當確定發等之色。

  (IV)「以形」──即當確定它們(發等)的形。

  (V)「以方位」──于此身中,自臍以上爲上方,(臍)以下爲下方。故(叁十二分中的)此分是在此方──當如是確定方位。

  (VI)「以處所」──這一部分是在此處──當如是各各確定其處所。

  (VII)「以界限」──有自分界限與他分界限兩種界限。此…

《清淨道論 第八 說隨念業處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