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寂止」也是同樣的。
此中「修習」是生起,或增長。
「安般念叁摩地」──即與執持念出入息相應的定,或念于出入息的定,爲安般念叁摩地。
「多作」是數數而作。
「實爲寂靜殊勝」是必寂靜必殊勝,這兩者的「必」當知爲決定之語。何以故?譬如不淨業處,只是由于通達(于禅之時)而寂靜殊勝,因(不淨業處的)所緣粗故及所緣厭惡故,依(不淨業處的)所緣決非寂靜非殊勝的,但此(安般念業處)則不如是以任何法門不寂靜或不殊勝的,即是依「所緣的寂靜性」之故是寂靜、寂止、寂滅的,依稱爲通達(禅)支的寂靜性之故也是(寂靜、寂止、寂滅)的,依「所緣所殊勝性」之故是殊勝的,(修習)無滿足的,依(稱爲通達)「(禅)支的殊勝性」之故也是(殊勝而無滿足)的。是故說彼(安般念業處)「實爲寂靜殊勝」。
「純粹與樂住」──此定之中無夾雜之物純粹,不滲雜,不間雜,單獨,不共。(安般念)不是由于遍作(准備定)及近行(定)而得寂靜,即從最初入定以來本來就寂靜殊勝之義。然亦有人(指北寺住者)說「純粹是無滲雜勢力本來美妙」。如是這樣純粹(的安般念)每于證得安止定的剎那而獲得身心之樂,故知爲「樂住」。
「屢屢生起」是屢屢未曾鎮伏。
「惡」即罪惡。
「不善法」──是不善巧(無明)所生法。
「即能消滅」──僅以剎那,即令消滅,即令鎮伏。「寂止」──是非常寂靜,或者(于安般念)的順決擇分之故以次第聖道的增進,而言(諸惡不善法的)斷滅,安息。
其次對以上的文的略釋如下:「諸比庫,以何方法,以何行相,以何規定修習安般念叁摩地?以何方法多作(安般念定),寂靜(安般念定),......乃至......惡不善法寂止」。現在再來詳說其(解答之)義,而說「茲有比庫」等。
「諸比庫,茲有比庫」──諸比庫,是于佛教中的比庫。這裏的「茲」之一語,即顯示生起一切種類的安般念叁摩地之人的所依之(佛)教,並示他(異)教不具于此(安般念定)。即所謂:「諸比庫,茲有(第一)沙門......乃至......(第四沙門),于其它教派,實無此等沙門」。依這樣說,故說爲佛教中的比庫。
「去林野......或去空閑處」──這是舉以示明那(比庫)的修習安般念叁摩地的適當的住所。因爲這比庫的心長時追求于色等所緣,無意趨向于安般念叁摩地所緣,猶如惡牛駕車,只走邪道。譬如牧者,調伏一只飲了惡母牛的乳而長大的惡犢,(先令犢)隔離于母牛,在一邊打下了一大柱子,用繩把它系在那柱上,它的犢雖種種掙紮,亦不能逃循,終于只近柱邊或坐或臥。同樣的,此比庫欲禦其長時貪著色等所緣的邪惡之心,先離開色等所緣,入林野,或樹下,或空閑處,在那裏的出入息的柱,以念的繩而系于心。如是他的心雖亦種種掙紮于以前所習慣的所緣,但不能切斷念的繩而逃循,終于只在近行(定)與安止(定)的所緣的附近(出入息)而坐及臥。所以古人說:
欲調禦的世人,
以犢系于柱上,
以念于所緣,
堅固的系住自己的心。
如是那樣的住所對于他的修習是適當的。所以說:「舉以示明那(比庫)的修習安般念叁摩地的適當的住所」。
或者于種種業處之中,此最上,得證一切知佛,辟支佛。佛的聲聞弟子的勝位及至現法樂住的足處(近因)的安般念業處,不舍男女象馬等聲所騷擾的村莊(住所)則不易習──因聲爲禅的荊棘(障礙)故──在非村的林野中,瑜伽行者取此(安般念)業處已,于安般念而生起四禅,以此作基礎,思惟諸行,而證最勝的阿拉漢果,便容易了。所以世尊示彼以適當的住所說:「去林野」等。
世尊如宅地學的(工程)師。譬如那宅地學的(工程)師,看了(適合建)城巿的地,善加考察之後,便教以「建城于此處」,到了安全地完成城巿之時,便得王家的甚大尊敬。彼(世尊)考察了瑜伽行者的適當的住所之後,便教以「當于此業處中精勤」,此後以此業處而精勤的瑜伽行者證得阿拉漢果時,(世尊)便受(瑜伽行者的)大尊敬說:「彼世尊實爲等正覺者」!
又說比庫如豹。譬如大豹王,依林野中的草、叢、森林、叢山而埋伏,以捕野牛、麋鹿、野豬等的獸類;同樣的,于林野中精勤業處的比庫,漸次而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拉漢道及聖果。所以古人說:
如豹埋伏,捕諸獸類,
佛子亦爾,勤瑜伽觀,
入林野,取最上果。
是故爲示彼(比庫)的(修習的)努力相應之地的林野住所,而世尊說:「去林野」等。
此中「去林野」,即:「林野,出(村的)帝柱(界標)之外,都是林野」及「林野的住所至少(離村)五百弓」,即于如是所說的相狀的林野中,去任何能得遠離之樂的林野。
「去樹下」即行近于樹。
「去空閑處」,即去空閑寂靜之處。這裏除了林野及樹下之外,去其它的七種住,亦可說爲去空閑處。
如是(世尊)既已對他(比庫)指示了隨順叁季(寒暑雨),隨順叁界(叁種體質──痰風膽汁)及隨順六種行(六種性格──貪行、瞋行、癡行、信行、尋行、覺行)而適合于安般念的修習的住。又指示不落于惛沈掉舉的寂靜的威儀,故說(結跏趺)「坐」。因爲指示他的坐禅堅固,維持出入息的舒適及取所緣的方便,故說「結跏趺」等。
「跏趺」即完全盤腿而坐。「結」即盤的意思。
「正直其身」──是上半身置之端正,使十八脊椎骨之端與端成爲整列。這樣坐的人,則皮膚,筋肉、腱不致于歪屈。不會生起因骨等歪屈而剎那剎那生起的苦痛。彼等(苦痛)不生之時,則心得專一,不退失業處,且得增長而至圓滿。
「置念面前」──即置念于業處的面前。或者「遍」──爲遍持之義,「面前」──爲出離之義,「念」──爲(心)現起之義;故名爲「念面前」。當知這是依無礙解(道)所說之義。綜前句之略義爲「遍持出離而念」。
「彼念出息,或念入息」──即彼比庫這樣的坐好及現起如是的念之後,不舍彼念,而念出息或念入息,彼比庫則說爲念行者。
現在要知什麼方法(而比庫)爲念行者,爲示那種方法而(世尊)說「出息長時」等。在《無礙解道》中作如說:「彼念出息或入息」,同時對同句如是分別:「以叁十二種方法爲念行者:即(1)依長出息不散亂了知心一境性者而念現起,使用此念及此智(他)爲念行者。(2)依長入息......乃至......(叁一)依舍遣觀出息,(叁二)舍遣觀入息不散亂了知心一境性者而念現起,使用此念與此智(他)爲念行者」。
(安般念的十六事)
此中(一)「出自長」曠維持長的出息。「出息」(ass(sa)是外出的息,「入息」(pass(sa)是內入的息──巨是根毗奈耶義疏說的。然而諸經的義疏則所說相反(即以ass(sa爲入息, pass(sa爲出息)。在此(兩說)中。一切的胎兒從母胎出來之時,最初是內部的息先外出,然後外面的氣帶著微塵而進入內部,(更外出)觸口蓋後而滅(故依律的義疏說爲正當),當如是先知以上的出入息(之義)。其次當知那(出入息的)長短是依時間的。譬如展于空間的水或沙,而說長水長沙,或短水短沙,如是一片片的出入息,在象與蛇的身中,徐徐地充滿犬兔等的短度的肉體,又速速地出去,所以說短(的出入息)。在人類之中,有的出息與入息,依照時間長如象與蛇等,有的則短如犬兔等,所將對于他們(的出入息)是依照時間的,長時間的出與入爲長(出入息),短時間的出與入爲短(出入息)。
此中,這比庫以九種方法的長出息與入息,而將「知我長出息(長)入息」。如是了知者,當知即以一法修習身觀念處成就。即如無礙解道所說:
「雲何彼于長出息時,知『我出息長』,長入息時,知『我入息長』?(1)長出息于長時出息。(2)長入息于長時入息。(3)長出息入息于長時出息入息。長出息入息于長時出息入息者(于彼)生起(善)欲。(4)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出息于長時出息。(5)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入息......乃至......(6)長出息入息于長時出息入息。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出息入息于長時出息入息者生起喜悅。(7)由于喜悅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出息于長時出息。(8)由于喜悅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入息......乃至......(9)長出息入息于長時出息入息。由于喜悅而比以前更微細的長出息入息長時出息入息者,(他的)心從出息入息而轉去,而生起舍。以此等九種方法(彼)于長出息入息的身與現起的念及觀的智──身爲現起而非念,念爲現起與念──(彼)以那念及那智而觀身。所以說『于身修習身觀念處』」。
(二)對于「短」的句也是同樣的。但有其次的不同:即那裏說「長出息于長時出息」,如是在這裏則說「短出息于短時出息」。是故以短字直至最後的「故言于身修習身觀念處」而 代替前者(的長字即可)。如是當知此(瑜伽者)依長時及短時以此等各九種方法而了知于出息入息,「長出息時知我出息長......乃至......短入息時知我入息短」對于如是了知者:
比庫的鼻端,
起了長的和短的
出息與入息,
這樣有四種。
(叁)「學我將知一切身出息......入息」──即我于全出息身的初中後爲令覺知明白其出息而學;我于全入息身的初中後爲令覺知明白其入息而學。如是爲令(出入息的一切身)覺知及明白者,以智相應心出息與入息,故說「我學出息與入息」。因爲有的比庫對于片片展于(體內)的出息身或入息身的初則明白,然非中後;他只能取其初,而對于中後則覺疲倦。有的則對于中的明白,然非中後。或者對于後的明白,然非初中;他只能取其…
《清淨道論 第八 說隨念業處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