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寂止」也是同样的。
此中「修习」是生起,或增长。
「安般念三摩地」──即与执持念出入息相应的定,或念于出入息的定,为安般念三摩地。
「多作」是数数而作。
「实为寂静殊胜」是必寂静必殊胜,这两者的「必」当知为决定之语。何以故?譬如不净业处,只是由于通达(于禅之时)而寂静殊胜,因(不净业处的)所缘粗故及所缘厌恶故,依(不净业处的)所缘决非寂静非殊胜的,但此(安般念业处)则不如是以任何法门不寂静或不殊胜的,即是依「所缘的寂静性」之故是寂静、寂止、寂灭的,依称为通达(禅)支的寂静性之故也是(寂静、寂止、寂灭)的,依「所缘所殊胜性」之故是殊胜的,(修习)无满足的,依(称为通达)「(禅)支的殊胜性」之故也是(殊胜而无满足)的。是故说彼(安般念业处)「实为寂静殊胜」。
「纯粹与乐住」──此定之中无夹杂之物纯粹,不渗杂,不间杂,单独,不共。(安般念)不是由于遍作(准备定)及近行(定)而得寂静,即从最初入定以来本来就寂静殊胜之义。然亦有人(指北寺住者)说「纯粹是无渗杂势力本来美妙」。如是这样纯粹(的安般念)每于证得安止定的剎那而获得身心之乐,故知为「乐住」。
「屡屡生起」是屡屡未曾镇伏。
「恶」即罪恶。
「不善法」──是不善巧(无明)所生法。
「即能消灭」──仅以剎那,即令消灭,即令镇伏。「寂止」──是非常寂静,或者(于安般念)的顺决择分之故以次第圣道的增进,而言(诸恶不善法的)断灭,安息。
其次对以上的文的略释如下:「诸比库,以何方法,以何行相,以何规定修习安般念三摩地?以何方法多作(安般念定),寂静(安般念定),......乃至......恶不善法寂止」。现在再来详说其(解答之)义,而说「兹有比库」等。
「诸比库,兹有比库」──诸比库,是于佛教中的比库。这里的「兹」之一语,即显示生起一切种类的安般念三摩地之人的所依之(佛)教,并示他(异)教不具于此(安般念定)。即所谓:「诸比库,兹有(第一)沙门......乃至......(第四沙门),于其它教派,实无此等沙门」。依这样说,故说为佛教中的比库。
「去林野......或去空闲处」──这是举以示明那(比库)的修习安般念三摩地的适当的住所。因为这比库的心长时追求于色等所缘,无意趋向于安般念三摩地所缘,犹如恶牛驾车,只走邪道。譬如牧者,调伏一只饮了恶母牛的乳而长大的恶犊,(先令犊)隔离于母牛,在一边打下了一大柱子,用绳把它系在那柱上,它的犊虽种种挣扎,亦不能逃循,终于只近柱边或坐或卧。同样的,此比库欲御其长时贪着色等所缘的邪恶之心,先离开色等所缘,入林野,或树下,或空闲处,在那里的出入息的柱,以念的绳而系于心。如是他的心虽亦种种挣扎于以前所习惯的所缘,但不能切断念的绳而逃循,终于只在近行(定)与安止(定)的所缘的附近(出入息)而坐及卧。所以古人说:
欲调御的世人,
以犊系于柱上,
以念于所缘,
坚固的系住自己的心。
如是那样的住所对于他的修习是适当的。所以说:「举以示明那(比库)的修习安般念三摩地的适当的住所」。
或者于种种业处之中,此最上,得证一切知佛,辟支佛。佛的声闻弟子的胜位及至现法乐住的足处(近因)的安般念业处,不舍男女象马等声所骚扰的村庄(住所)则不易习──因声为禅的荆棘(障碍)故──在非村的林野中,瑜伽行者取此(安般念)业处已,于安般念而生起四禅,以此作基础,思惟诸行,而证最胜的阿拉汉果,便容易了。所以世尊示彼以适当的住所说:「去林野」等。
世尊如宅地学的(工程)师。譬如那宅地学的(工程)师,看了(适合建)城巿的地,善加考察之后,便教以「建城于此处」,到了安全地完成城巿之时,便得王家的甚大尊敬。彼(世尊)考察了瑜伽行者的适当的住所之后,便教以「当于此业处中精勤」,此后以此业处而精勤的瑜伽行者证得阿拉汉果时,(世尊)便受(瑜伽行者的)大尊敬说:「彼世尊实为等正觉者」!
又说比库如豹。譬如大豹王,依林野中的草、丛、森林、丛山而埋伏,以捕野牛、麋鹿、野猪等的兽类;同样的,于林野中精勤业处的比库,渐次而取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拉汉道及圣果。所以古人说:
如豹埋伏,捕诸兽类,
佛子亦尔,勤瑜伽观,
入林野,取最上果。
是故为示彼(比库)的(修习的)努力相应之地的林野住所,而世尊说:「去林野」等。
此中「去林野」,即:「林野,出(村的)帝柱(界标)之外,都是林野」及「林野的住所至少(离村)五百弓」,即于如是所说的相状的林野中,去任何能得远离之乐的林野。
「去树下」即行近于树。
「去空闲处」,即去空闲寂静之处。这里除了林野及树下之外,去其它的七种住,亦可说为去空闲处。
如是(世尊)既已对他(比库)指示了随顺三季(寒暑雨),随顺三界(三种体质──痰风胆汁)及随顺六种行(六种性格──贪行、瞋行、痴行、信行、寻行、觉行)而适合于安般念的修习的住。又指示不落于惛沉掉举的寂静的威仪,故说(结跏趺)「坐」。因为指示他的坐禅坚固,维持出入息的舒适及取所缘的方便,故说「结跏趺」等。
「跏趺」即完全盘腿而坐。「结」即盘的意思。
「正直其身」──是上半身置之端正,使十八脊椎骨之端与端成为整列。这样坐的人,则皮肤,筋肉、腱不致于歪屈。不会生起因骨等歪屈而剎那剎那生起的苦痛。彼等(苦痛)不生之时,则心得专一,不退失业处,且得增长而至圆满。
「置念面前」──即置念于业处的面前。或者「遍」──为遍持之义,「面前」──为出离之义,「念」──为(心)现起之义;故名为「念面前」。当知这是依无碍解(道)所说之义。综前句之略义为「遍持出离而念」。
「彼念出息,或念入息」──即彼比库这样的坐好及现起如是的念之后,不舍彼念,而念出息或念入息,彼比库则说为念行者。
现在要知什么方法(而比库)为念行者,为示那种方法而(世尊)说「出息长时」等。在《无碍解道》中作如说:「彼念出息或入息」,同时对同句如是分别:「以三十二种方法为念行者:即(1)依长出息不散乱了知心一境性者而念现起,使用此念及此智(他)为念行者。(2)依长入息......乃至......(三一)依舍遣观出息,(三二)舍遣观入息不散乱了知心一境性者而念现起,使用此念与此智(他)为念行者」。
(安般念的十六事)
此中(一)「出自长」旷维持长的出息。「出息」(ass(sa)是外出的息,「入息」(pass(sa)是内入的息──巨是根毗奈耶义疏说的。然而诸经的义疏则所说相反(即以ass(sa为入息, pass(sa为出息)。在此(两说)中。一切的胎儿从母胎出来之时,最初是内部的息先外出,然后外面的气带着微尘而进入内部,(更外出)触口盖后而灭(故依律的义疏说为正当),当如是先知以上的出入息(之义)。其次当知那(出入息的)长短是依时间的。譬如展于空间的水或沙,而说长水长沙,或短水短沙,如是一片片的出入息,在象与蛇的身中,徐徐地充满犬兔等的短度的肉体,又速速地出去,所以说短(的出入息)。在人类之中,有的出息与入息,依照时间长如象与蛇等,有的则短如犬兔等,所将对于他们(的出入息)是依照时间的,长时间的出与入为长(出入息),短时间的出与入为短(出入息)。
此中,这比库以九种方法的长出息与入息,而将「知我长出息(长)入息」。如是了知者,当知即以一法修习身观念处成就。即如无碍解道所说:
「云何彼于长出息时,知『我出息长』,长入息时,知『我入息长』?(1)长出息于长时出息。(2)长入息于长时入息。(3)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者(于彼)生起(善)欲。(4)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于长时出息。(5)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入息......乃至......(6)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由于欲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者生起喜悦。(7)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于长时出息。(8)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入息......乃至......(9)长出息入息于长时出息入息。由于喜悦而比以前更微细的长出息入息长时出息入息者,(他的)心从出息入息而转去,而生起舍。以此等九种方法(彼)于长出息入息的身与现起的念及观的智──身为现起而非念,念为现起与念──(彼)以那念及那智而观身。所以说『于身修习身观念处』」。
(二)对于「短」的句也是同样的。但有其次的不同:即那里说「长出息于长时出息」,如是在这里则说「短出息于短时出息」。是故以短字直至最后的「故言于身修习身观念处」而 代替前者(的长字即可)。如是当知此(瑜伽者)依长时及短时以此等各九种方法而了知于出息入息,「长出息时知我出息长......乃至......短入息时知我入息短」对于如是了知者:
比库的鼻端,
起了长的和短的
出息与入息,
这样有四种。
(三)「学我将知一切身出息......入息」──即我于全出息身的初中后为令觉知明白其出息而学;我于全入息身的初中后为令觉知明白其入息而学。如是为令(出入息的一切身)觉知及明白者,以智相应心出息与入息,故说「我学出息与入息」。因为有的比库对于片片展于(体内)的出息身或入息身的初则明白,然非中后;他只能取其初,而对于中后则觉疲倦。有的则对于中的明白,然非中后。或者对于后的明白,然非初中;他只能取其…
《清净道论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