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處行--即在不死的涅槃中行,所以亦說「善妙處行,故爲善逝」。
由于各種的行,已經斷了的煩惱便不會再轉來的爲正行,即如『大義疏』所說:「在須陀洹道所斷的煩惱,而那些煩惱便不會再轉來,故爲善逝....在阿拉漢道所斷的煩惱,而那些煩惱便不會轉來的,故爲善逝」。或者說:自從在燃燈佛的足下獲得授記以來,直至在菩提座上而成正覺,總共完成了叁十巴拉密15的正行而給與一切世間的利益與快樂,不作常見,斷見,欲樂,苦行等的極端行爲,故爲正行。所以說「正行故爲善逝」。
他又是正語的,即是說在適當的場合而說妥當的話,所以說「正語故爲善逝」。這裏有經16爲例:「如來知道那些是不實不真無有利益的話,且爲他人不喜而不適意的,如來便不說那樣的話。如來又知道那些是實是真但無利益的話,且爲他人不喜而不適意的,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如來知道那些是實是真而給與利益的話,但爲他人所不喜不適意的,如來知道時節因緣成熟才說那樣的話。如來知道那些不實不真無有利益的話,但爲他人所喜與適意的,如來亦不說那樣的話。又如來知道那些是實是真但無利益的話,然爲他人所喜及適意的,如來也不說那樣的話。如來知道那些是實是真而給與利益的話,又爲他人所喜歡及適意的,如來知道那是適當的時候,才說那樣的話」。當知這是「正語故爲善逝」。
(五)(世間解)完全了解世間,故爲「世間解」。即世尊依自性,依集因,依滅,依滅的方便而普遍了知通達于世間。即如所說17:「賢者,我決不說由于步行而能知能見得達那世界的邊際不生不老不死不亡不再生起的地方。賢者,我亦不說不能得到世間的邊際苦痛的盡終。然而賢者,我卻宣示即在這有想有意而僅一尋的身體之內的世間與世間的集因世間的滅及至世間之滅的道。
決非步行
得達世間的終點,
亦非不可能到達
世間的邊緣、苦痛的解脫。
所以只有那善慧的世間解
住梵行而行于世間的終點,
寂靜者既然知道了世間的邊緣,
不更希求于此世間,他世間」。
又有叁世間: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
此中18說的「一世間:即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地方,當知爲「行世間」。說到19「世間常住或非常住」的地方爲「有情世間」。
「日月的運行,
光明所照的地方,
這樣一千倍的世間,
是你的威力所及」20。
在這裏是說的「空間世間」。
那樣的叁世間,世尊完全了解。
(1)(行世間)即是那裏的21「一世間,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二世間,是名與色。叁世間,是叁受。四世間,是四受。五世間,是五取蘊。六世間,是六內處。七世間,是七識住。八世間,是八世間法。九世間,是九有情居。十世間,是十處。十二世間,是十二處。十八世間,是十八界」。這些「行世間」,世尊完全了解。
(2)(有情世間)其次他知道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隨眠,知其習性,知其勝解,及知諸有情的少垢,多垢,利根,鈍根,善的行相,惡的行相,易教化的,難教化的,有能力的,無能力的。他對所有的「有情世間」亦完全知解。
(3)(空間世間)如對有情世間一樣,亦知空間世間。便是他知道一輪圍世界的縱橫各有一百二十萬叁千四百五十由旬,其周圍則爲:
一切周圍有叁百六十萬
又一萬叁百五十的由旬。
此中:
說大地的厚數,
有二十四萬由旬。
支持大地的水:
安立于風中的水,
有四十八萬由旬的深度。
水的支持者:
上升于虛空的風,
有九十萬
又六萬由旬。
世間的建立成功。
在世間的安立中:
諸山最高的蘇迷盧,
深入大海的部份
與超出水面的相同,
各有八萬四千由旬。
又有踰健達羅,伊沙馱羅,
竭地洛迦,蘇達舍那,
尼民達羅,毗那怛迦,
顔濕羯拿等的大山;22
它們的入海和高出水面,
自那蘇迷盧的數量
次第一半一半的低下來,
上面還有種種天寶的莊嚴。
在蘇迷盧的外面,
圍繞著七重大山,
爲四大天王的住所,
又棲息著諸天與夜叉。
雪山之高,
五百由旬,
叁千由旬的縱橫,
嚴以八萬四千的奇峰。
一株稱爲奈迦的閻浮樹,
它的身幹的周圍十五由旬,
周圍幹枝的長度五十由旬,
伸展的直徑和高度
同樣的一百由旬。
閻浮洲便因那樹的巨大而得名,
和閻浮樹一樣大的樹有:阿修羅的基脫羅巴答利樹,迦樓羅的勝跋利樹,西俱耶尼洲(西牛貨洲)的迦藤跋樹,北俱盧洲的劫波樹,東毗提诃洲(東勝身洲)的西利娑樹,叁十叁天(忉利天)的巴利卻答迦樹。所以古人說:
巴答利樹,勝跋利樹,閻浮樹,
諸天的巴利卻答迦樹,
迦藤跋樹,劫波樹,
以及第七的西利娑樹。
輪圍山,
圍住全世界,
深入海底和超出水面的相同,
各有八萬二千由旬。
在世界之中的月輪,四十九由旬,日輪五十由旬。叁十叁天一萬由旬,阿修羅天,阿鼻大地獄,閻浮洲也一樣大。西俱耶尼洲七千由旬,東毗提诃洲也一樣大。北俱盧洲八千由旬。一一大洲各有五百小島圍繞著。這樣的一切爲一輪圍山,于一個世界之內。在世界與世界的中間是地獄。如是有無限的輪圍山,無限的世界,世尊以他無限的佛智都能了解通達。因爲他這樣完全了解空間世間,所以說「遍知世間爲世間解」。
(六)(無上士)因爲他自己的德更無超勝之人,故以無過于他之上者爲「無上士」。即是他的戒德爲一切世間最勝,而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之德亦然。亦即是說,他的戒德是無有相等的,與無等者相等的,無比的,無對敵的...乃至解脫知見之德亦然,即所謂23「我實不見于天界,魔界.....乃至天人衆可以比較我的戒德圓滿的」。又如『最上信樂經』24等及25「我實無有師」等頌的詳細解說。
(七)(調禦丈夫)他能禦其應調禦的丈夫爲「調禦丈夫」,調禦即調伏的意思。應調禦的丈夫是說未調禦而當調禦的畜生丈夫、人類丈夫及非人類的丈夫。即如世尊曾經調伏阿缽羅(無苗)龍王26,周羅達羅(小腹)龍王,摩诃達羅(大腹)龍王,阿伽西柯(火焰)龍王,陀摩西柯(煙焰)龍王,阿羅梵樓龍王27及達那波羅(財護)像28等的畜生,令他們無毒而皈依住戒,又以種種的調禦方便而調伏薩遮尼幹子29,庵跋咤學童30,波伽羅娑帝31,沙那勝達(種德婆羅門)32,俱答勝答33等的人類,及阿羅婆迦夜叉,蘇吉羅曼(針毛)夜叉,客勒羅曼(粗毛)夜叉34,帝釋天王35等的非人。又如36「雞屍,我以柔調伏諸丈夫,亦以剛伏及以柔與剛而調伏」等的經文亦可引例于此。
世尊對于戒清淨之人等,初禅等,須陀洹等已經調禦的人,亦爲說向上之道的行道而更調禦之。
或者以「無上士調禦丈夫」爲一句的意義。因爲世尊的調禦一切丈夫,能使于一跏趺坐趨向八方而不執著,所以說「無上士調禦丈夫」。如「諸比庫,當調禦的象由調象師調禦可走一方」等的經文37可以引例于此。
(八)(天人師)以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谛而適應的教誨,故爲「師」。又如「商隊」故爲「師」。世尊如商隊的首領。譬如商隊的首領引導諸商隊度過沙漠的難處,度過盜賊的危險地帶,度過野獸的惡劣處所,度過饑餓的困難,度過無水的難處,如是令度種種難處得達安穩的地方;世尊爲師!爲商隊之主,令諸有情度諸難所,度生的難所等的意義,可爲這裏的解釋。
「天人」即天與人。這僅限于最超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說。然世尊亦能教誨諸畜生故爲師。他們因聞世尊說法爲成就道果的近依因,由于這有力的因緣成就,在第二生或第叁生便有證得道果之分。例如蛙天子38等。
據說:一次世尊在伽伽羅池畔爲瞻波市的住民說法,當時有一只青蛙正在聽取世尊的聲相,不料一位牧牛的人無意地把他的杖拄在青蛙的頭上及憑杖而立。青蛙即在那時命終,以聞法功德而生叁十叁天的十二由旬的黃金宮中。它好象從夢中醒來一樣,看見那裏的一群天女圍繞著自己,「喂!我也生到這裏嗎?我曾做些什麼善業呢?」這樣審察之後,除了聽取世尊的聲相以外,沒有看見別的德業。所以他即刻與他的宮殿同來世尊的地方,以頭禮足。世尊知而問道:
有神變可贊的光輝,
帶著優美的顔色,
照耀一切的方向,
是誰禮我的兩足? (答):
我的前生呀!
是水棲動物的青蛙,
聽你說法的時候,
給牧牛的人殺了啊!
世尊對他說法已,有八萬四千的生物獲得法現觀。蛙天子亦得須陀洹果,微笑而去。
(九)(佛)以他的解脫究竟智業已覺悟一切所應知的,故爲「佛」。或者以自己覺悟四谛,亦令其它有情覺悟,以此等理由故稱爲「佛」。
又曾示知此義:「覺谛故爲佛,令人覺故爲佛」,這樣的說法,在一切義疏39及『無礙解道』40的解說相同。
(十)(世尊)這是與德之最勝,一切有情之最上,尊敬之師是同義語,所以古人說:
世尊,是說他最勝,
世尊,是說他最上,
那值得尊敬的師,
才稱他世尊。
或有四種名:即依位的,依特相的,依原因的,隨意而起的。「隨意起」,是說依世間的名言隨意取名的。如說犢子,應調禦的牛(青年牛)、耕牛(成年牛),此等是依位爲名的。如說有杖的,有傘的,有冠的(孔雀),有手的(象)此等是依特相爲名的。如說叁明者,六通者等,是依原因爲名的。如說多幸運者,多財者等,並未考慮此等的字義而起的,這便是隨意而起的名。而此世尊的名是依據原因的,所以說此名不是摩诃摩耶夫人,不是淨飯大王,不是八萬親戚所作,也不是帝釋、睹史多等的殊勝諸天所作…
《清淨道論 第七 說六隨念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