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形就像當黑暗降于彩繩上時,繩的顔色和蜷曲之狀與真蛇相同,對境若未明現,就會以爲此是蛇。
此時的彩繩顔色、諸其他部分和此等部分聚合等任何一項,都不能安立爲蛇的真正事相,所以,于彼所見的蛇,唯是依據彩繩,僅由分別而假立。因此,對蛇與彩繩若尋求蛇的假立義①,雖然全無能得與否的差別,但是,有無此等之上的蛇,卻有爲名言正量破除與否的差別,所以,蛇上有蛇,彩繩上無蛇的建立是合理的一樣,認爲我的命名處之五蘊②上就是“我”的知覺如果生起了的話,由
① 義:就是實義或事實。亦可譯爲外境。
② 五蘊:1、色蘊、2、受蘊、3、想蘊、4、行蘊、5、識蘊。佛書說五蘊爲人的身心之五種組合成分。
于那個五蘊的每一分支、聚合、相續①和部分等任何一項都不能安立爲那個“我”的事相,而且由于除了此等以外,其他性質不同的法(事物)也不能安立爲彼的事相,所以,彼僅僅是以分別心,依據蘊而安立的,非自性有。《寶鬘論》中講道:
“士夫若非地與水、
非火非風非虛空、
非識以及悉皆非,
除此豈有何士夫。”
此種“非識”以上諸句展示了非由每一個假設事。“悉皆無”展示了也不是假設事聚合。所以是講了諸事物無自性。但是,對于此等唯由分別假設和由分別安立,各自的所作能作則是合理的。
這又在《寶鬘論》中講道:
“色性唯名故,
虛空亦唯名,
無大②色見無,
是故名亦無。”
又講道:
“除名言假設,
凡成有或無——
世間實何有。”
《密意極明》中講道:“勝義中僅名亦無。名言中除去唯依賴名詞而安立的以外,無所有③。”如此所講,所謂假立爲名,是指將實
① 相續:流。自體前前後後衆多刹那所成的事物。如年、月、日、時等。
② 大:即大種,有地、水、火、風空等五類。
③ 無所有;空的異名。一切事物,空無所有。
詞說成唯假有的實詞。所以,實有即破除了常邊和由于稱做唯假有,所以破除了根本無——斷邊,即承許爲唯名言中有。又如該論中所講:“此等若善了知,就能了知一切法皆應觀待而立、沒有不依賴他名言而安立的自在性、縱安立何法爲有也能不求假立義而安立等。”又將那個尋求假立義的正理,自續派承許爲能做觀察世俗者,而應成派則承許其爲能做觀察勝義者。
所以,雖然破除了細分所破無塵許自身有,但對于唯由名稱和僅由分別去假立,那個了知安立生死輪回的一切所作能作者便不住于自性有等的有邊和常”邊,而且由于在名言中一切皆可安立爲唯名稱,所以是不住于斷邊和無邊的中道。《迦葉品》中講道:“所謂有,即謂一概無解,就是二邊。諸凡此二邊之正中,彼則無所觀察、無所展示、非所依、無顯現、無知覺和不存在。
迦葉,此即中觀道,謂于諸法審慎分別。”複次,自續派所謂的將非由內心安立的實相作爲所破的那種知覺,如前面所講,應當承認其爲一種未受損害心的無誤識。而此宗規則主張這樣的無損害不可能,將那個承認由分別心而安立的分別,主張爲錯覺。因此,也將俱生薩迦耶見①的所緣。
安立爲唯我和唯補特伽羅,而不安立爲蘊等,這如《密意極明》中明確所講:“這個執我所的俱生薩迦耶見的所緣,即是我所有,而不將己之眼等取爲所緣。”又講道:“彼即是由將諸眼等見爲我所有後,而貪著我所有之義,而不是由緣我的事相眼等後而展示。若非如此,薩迦耶見和法我執二者就成爲不相違了。
法我執俱生的所緣,就是自他之相續的色蘊等、眼鼻等和不爲相續所攝的器世間等。”又對于正理的所破,雖然計取實執,但主要是耽著境。《勝觀廣論》中講道:“總之,執著所破的分別心雖有無邊,但主要是善辨何者是成爲一切罪過
① 薩迦耶見:梵語,譯爲壞聚見或身見。即于無我之處執爲有我,是一種我執無明。
② 所緣:就是意識活動的境界或對象。
之本的邪分別後,連根拔除其耽著境。因爲彼若退舍,一切罪過皆成回遮。”這些都應當憑依學習中觀大經論,特別詳細研習宗喀巴師徒的諸經論、長久依止通達的善知識、勤修積淨等諸多因聚而了知,而非愚修偏信的醜表功師和唯圖咬文嚼字、枯燥對辯的推理者之類的行境。
又關于這樣的所破如何破除的情況,總之,中觀論典中講了無量的抉擇二種無我的道理類種,此等皆歸納爲抉擇法無我與補特伽羅無我的二種道理。因爲能系縛生死的主要者那個將我貪著爲二的依處,就是補特伽羅和法。所以,抉擇無我的主要所依也就是此二者。
二種無我,自續派不以空處①之門來分辨,而以所破之門來分辨,而且以感受之門來分辨二種我執。應成派則以空處之門來分辨二種無我,並以所緣之門來分辨二種我執,二派有如此的差別。抉擇法無我的主要道理,就是《中觀根本智論》所
講的這個:
“非自非從他,
非俱非無因,
諸法任于何,
其生終非有。”
的四邊生滅的道理。《了不了義經》中講道:“證成法無我的主要道理,即是四邊生滅之道理。”如此所講,以四種道理②或以金剛屑理等來破除法我,抉擇法無我。抉擇補特伽羅無我的主要道理是《經藏》和《中觀根本智論》中所講的“于五相尋求的道理。”和《入中論》中所講的“于彼之上再加上破除靠將唯聚合的我說爲命
① 空處:空性所依。據以論證抉擇空性之處,即事物。
② 四種道理:世界一切事物所有的四種如實情況;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和法爾道理。
名處而承認唯聚合與唯形狀爲我等是七相道理①。”《入中論》中講道:
“七相所無如說有,
此有觀行師不得,
此于真實亦易入,
此中如是許彼有。”
《善說藏》中講道:“此亦唯以依蘊假設而于彼七相中不得補特伽羅。因爲是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所以達到了緣起的道理。”如此所講,是根據七相道理來破除人我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的。抉擇二種無我,也是以離一異和正理王這個緣起因②來破除一切邊而抉擇二種無我的。
這在《海慧問經》中講道:“諸凡緣起生,彼由自性息。”即是講了以緣起的理由來破除一切法自性實有。由于此宗規不承認非緣起的法,所以,主張若有定是觀待有和無自性二者。
《中觀心要論》中講道:
“爲因非緣起,
非有任何法,
是故非空法,
定是悉皆無。”
《中論》中講道:
“諸凡緣起生,
說彼爲空性,
① 七相道理:以車喻我,由七種道理進行分析:車與零件,是一
是異
是零件依車
是車依零件
是車中有零件
是零件累積爲車
是其總形爲車
如是確定車無自性,人無我性亦複如是。
② 緣起因:五大因之一。證成諸法無實之正理王,大緣起因,即對立相違中之相違可得因。如雲:“諸實有法,谛實不成,以是緣起故。”
彼由依假立,
此即中觀道。”
此中所謂緣起之義亦如月稱的《顯句論》中所講:“是故,諸事物之産生,觀待于因和緣。此即緣起之義。”即是將由觀待于自身之因緣而生和由觀待于自身之部分或施設處或分支聚合而有,說成了觀待生和緣起之義。
此複,那個所謂相對有的觀待法①,不能只比作如種子與水肥,而應該當作能假設的分別,《勝觀廣論》中講道:“此中,苗芽無自相實有之性,因爲是由觀待于自身因緣而生。比如所謂影像臉,是稱做他許的比量。就像臉的影像若顯現,諸小孩見爲眼耳等,它于如是的覺知前是那樣的,而不認爲如所見之義不是自身的狀況,卻將彼對境執爲自身的本性或實相一樣,諸有情對于能受和能見的諸法,也不是以如是能見的內心來安立。
對于彼義,是以如所見之門而執爲于外境上有其本性。此即增益爲有自性的情形。”此外如(勝觀廣論)中所講:“諸智者既然是憑依彼理由來破除有自性,並對無自性引生了定解而斷除邊執見②之束縛,所以,這種以緣起因來成立無自性,就是對殊勝方便的最大善巧。”即是以正理王這個緣起的因(理由)將現分作爲因相,證成了不由施設處本身而有和將自性空作爲因相,證成了任何現分都堪顯現,所以將同時破除二邊的功能,贊美得較別的道理更爲殊勝。
複次,由于沒有別的理由能安立空分爲因,唯有憑依緣起之因而假設的理由力量極大,所以,若能憑依此,獲得諸事物無自性的定解,就會容易獲得將一切法通達爲自性空的見解。這在《入中論》中講道:
“爲因緣起正理劍,
能斷一切惡見網。”
① 觀待法:對著父親,自己才是兒子,才成立父親。即相待論。
② 邊執見:于五蘊我,執計常斷。把我或五種取蘊,看成是恒常的或斷滅的事物,能妨礙生起中觀正見。
《勸戒親友書》中講道:
“佛語藏深寶,
即是此緣起,
凡能正見此,
知佛見勝相。”
2.對能诠的經典分別了不了義破除常斷二邊的情況
《楞伽經》中講道:
“能滅有無品,
吾乘于世界,
謂無上大乘。”
如此所講,首先應當破除有無二邊,以及複又需要觀待于對經典分辨出了不了義。如初轉*輪之義,將補特伽我講說爲有等的,就作爲不了義,將我執分別的耽著事講說爲自相實有的,是作爲了義。如叁轉*輪之義,諸將叁相。
講說爲谛實中同有同無的,是作爲不了義,諸將依地起和圓成二者講說爲實有,將遍計所執之諸法講說爲實無的,是作爲了義。這種安立了不了義之理的立論,也只是所化的見識,以此義不能破除常斷二邊。所以,諸將現象講說成與顯現爲種種緣起的世俗道理符合者,是爲不了義,諸將實相的自性空講說成等味者,是爲了義。
這種安立了不了義之理的立論,是中轉*輪的究竟密意。所以,以此能無余破除常斷之邊,闡明叁乘②的解脫道。這樣的安立了不了義之理亦如《勝…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