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P31

  ..續本文上一頁,故而其身心于善事轉極有堪能。”又講道:“如是身心之堪能圓滿,亦是從初得叁摩地時便有細微少分現起。彼漸次增長,至于最後則成輕安與心一境性之止。”

  雖然得到了如是身心輕安的叁摩地,然而,僅此叁摩地仍不可安立爲下乘道,何況大乘。這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講:“是故,外道諸仙由世界道,于無所有以下之諸下地能離欲者亦皆需依此進入上道。所以,此是內外道二所共同之叁摩地。”又講道:“此又若被無顛倒通達無我之見和善解叁有過患而厭離生死、希求解脫的出離心所攝持,便轉成解脫道。

  若爲菩提心大寶所攝持,亦能轉成大乘道。”如此所講,我等追求解脫者,不應僅以此許叁摩地就執爲滿足,而應當生發出無顛倒定解真實義的智慧來修勝觀,對止觀雙運的瑜伽發志勤修。複次,止觀雙運的修法是怎樣的呢

  這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講:“從何時獲得勝觀之最初起,就成已得雙運。故其方法,經中亦講了這個依先得的寂止,進行觀修,便漸次生起勵力運轉等的四種作意。

  因此,若時生起如前所說的第四作意,即成雙運。”又講道:“又何故于彼如是者,名雙運道

  答:因爲未得止觀之前,唯以妙觀察的觀修自力不能引生無分別的住分,所以,觀修與止修必須分別功用修習。而得彼二品後,即所行的妙觀察之觀修,就能引生正寂止,故名雙運。

  此中觀察,即是勝觀。而那觀後安住,即是殊勝止——緣空性。”如是宗喀巴大師之宗規、日沃噶丹派之教規,這種成爲佛法心要增上定體性的正修,由遠離沈昏過失又最極清淨之門而殊勝之情,就有許多可講。然因太繁,故簡言此等精要。

  即在吉美旺布大師所著的《噶丹教派源流》一書中講道:“由修行之門,實乃殊勝。然而,藏地諸禅師始修止時,重在住分。由高舉其心而舍棄勵力無分別住,既降低了心的高舉也放緩了策勵。故說善緩即是善修。此因未辨沈與修之差別而低劣。

  是宗喀巴大師隨行聖者無著昆季之文義,抉擇了新修定時非僅以住分而爲滿足,更需具足明分勢力。並又遵照佛之密意,完善地抉擇了以九種住心、六種力、四種作意等之門而新修定的方法;以正念與正知發揮效力的方法;粗細沈掉的辨認和止觀雙運的瑜伽修法等,故而具足了增上叁摩地之殊勝功德。”

  (叁)行清淨,主持噶當派純正行迹的情況

  《妙臂問經》中講道:

  “如禾皆依地,

  茁壯能生長,

  依戒勝白法,

  慧水澆故生。”

  《涅磐廣論》中講道:“戒律是一切善法之梯,如樹等之本是地一樣。”《勸戒親友書》中講道:“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于地。”如此所講,增上戒學是增上生與決定勝所攝的一切功德之依處或根本。依此得定,由此生慧,所以決定了叁學的次第。

  特別是定學,需要以戒律清淨爲本的理由,亦在《集論》中講道:“能修定之要,是正念與正知。此又由戒力而生。”《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講道:“戒律是爲根本,以余二學從此生故。”即是將前二學處的所依或根本,講成了戒學。就是在叁種戒律中,律儀戒也是後二種戒的根本。

  《攝抉擇菩薩地》中講道:“此叁種戒中即如此:由此律儀戒攝持和使和合。因爲若守護彼,余二戒亦成守護;若不守護彼,余二戒亦成不守護。”《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道;“以經中多說律儀戒是後二戒之根本與依處之故。”如此所講,從損害他人及其事中令心厭舍的這個斷心,就是戒律的體性,所以,彼之根本亦唯是近斷諸性罪①的律儀戒。

  而此中又有七類別解脫律儀,其中這個出家律儀,由于唯是一切律儀之最上和佛教的根本。所以,念起佛教基礎之必不可少者唯是《律經》以後,宗喀巴大師便在此雪域之境,將佛薄伽梵之佛教大寶,以一切門從根本上創立了清淨大規來大加弘揚。由此宏恩浩德,使清淨戒律之守護清規——吉祥無匹日沃噶丹派的宗規,無一能比地如風一般,遍布了整個南贍部洲。如是克珠•唐吉欲巴講道:

  “空言講修貌似善,

  佛教只有虛名時,

  叁學教證佛聖教,

  將此師皆顯如日。”

  如此所講,在宗喀巴大師未出世前,在此雪域之境佛教只剩偶像。比如傳戒時,休說堅守、賢能之德兼具,僅近圓戒也不受地作

  

  ① 性罪:不由佛製,本身即是罪惡。如殺生等。

  

  門中通達真實。此外又說:修習壇輪和念誦殊勝的陀羅尼。等諷誦、禮拜和敬奉供養等,皆是有戲論的善行。所以應當舍棄這些,唯修無戲論真實義爲妙。又說:對于真實義,無需求得隨順正理的定解,可以全不作意地置尋常識于原狀等。這些信口亂講未解法要的言論,完全是其心中了置教法爲有汙之大魔的最下流的胡言。

  此等皆不應理。因爲能證成咒悉地,其基礎唯戒律清淨爲重要,故若無此,就生不出如續部所講的功效。因爲在《文殊根本續》中講道:

  “念誦若毀戒,

  此無勝成就,

  亦無中成就,

  又無下成就,

  能仁未曾說,

  毀戒咒能成。”

  因爲在《妙臂問經》中講道:“咒本首爲戒。”和在《本續》中講道:“外護聲聞行;內極喜密集。”此外,未受別解脫戒的在家咒師,也是除了個別特殊的遮戒外,一切別解脫戒亦當守護。這如《妙臂向經》

  中所講:

  “佛我所說別解戒,

  清淨全指毗奈耶,

  除去形相與儀軌,

  余當在家咒師行。”

  以及又講道:“于持密咒律儀時,外、密、叁乘亦皆應,分別守護諸正法。”這是無量光如來的叁昧耶。“于大殊勝業類中,應將一切相應

  ① 陀羅尼:梵音。義爲總持、執持。以持久不忘諸法詞義的念力和神驗不測的智力爲其本性,以受持善法,遮止不善法爲其功用。

  

  戒,分別持爲唯清淨。”這是不空如來的叁昧耶。即是說,在此二者之時,次第將叁乘正法持于不棄和將所承諾的一切戒律持爲清淨等亦攝于五佛的叁昧耶中。所以,修行密乘道的瑜伽師更應當重視戒律。如是善知識敦巴講道:“有一類人依律排斥咒,依咒排斥律。

  除我上師之教授傳承外,無余能使律爲咒之助伴,咒爲律之助伴。”又講道:“雖多學法,然若尋求別的修法之規,實爲錯誤。”善知識夏惹瓦講道:“總之,出現任何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也依止.《律經》所講,無需再講,是心能清淨、堪能觀察、心意安然和最終善妙。”《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也講道:“由見此等之中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皆如寒熱一般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如是唯除個別特殊的開遮外,諸佛經極相隨順。

  故若進入上上叁乘或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之功德種類。”又講道:“若未獲得如是知解,于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余。特別于上乘,若生起一種似勝解,便如其次第遂謗棄下乘之法藏與諸度彼岸,即于密乘亦會謗舍下叁續部等。故會造積極相系屑、甚易生起和異熟尤重之毀謗正法的深厚業障。”

  又如該論中所講;“若起是解:諸大經論乃是講說法,其中無有可修要旨,別有開示修習心要之教授,遂于正法執有另外講修二法。應知這是于無垢的顯密經典以及無垢的釋論起大敬重而造障礙。說彼等中不顯內義,唯是開解廣大外解,執可應輕毀之處,是集誹謗正法之業障。”

  如是宗喀巴大師之殊勝宗規,這個日沃噶丹派,其正見清淨,是守持聖師徒之意趣精華——吉祥應成派之無垢主張的宗規;修持清淨,是如實無誤地如理修行諸大乘師善擇了佛子密意的一切經論所講的叁摩地體性——止觀瑜伽;正行清淨,是在外住于《律經》所講的純正威儀中,內修二次第甚深觀行,全不違越叁律儀的細微製戒界限地守護清淨戒律,珍若已睛等,這種因位波羅密多乘中,由見、修、行叁門而殊勝之情,且如以上略講。

   如是,高貴的五世DL講道:

  “希有事迹具淨戒,

  大志大雄菩薩行,

  樂空二次瑜伽行,

  願遇洛桑佛教法。”

   文間偈頌

  智藏白光千萬丈,

  慧蓮妙辦遍開放,

  離邊深語香千萬,

  遍布方維名無上;

  龍樹智越廣海域,

  辯才勁風所提出,

  離邊中道甘露藏,

  無誤受用非尊孰;

  強手力持教與理,

  高發論式僑大笑,

  偏私論敵象千軍,

  頓摧勝鼓擂有頂;

  所修禅定穩大地,

  諸德十萬蓮園燦,

  除惑熱惱做勸慰,

  施涼白拂媚態持;

  瑪拉雅風叁戒淨,

  遍及周圍諸金山,

  何人不說于末劫,

  僧伽初聚又現前;

  法藏顯密雙運道,

  自慧心者發際降,

  善說聖地恒河流,

  想爲末劫緣份嚴;

  佛教日從劫雲中,

  妙顯講修淨千光,

  照陲教證蓮花園,

  升爲有情利樂福。

  二、果位密宗金剛乘之基、道、果的立論如何主張

   的情況

  (一)基位的主張與初次第道的立論

  藏地先師,大都對四續部分別安立的差別、如何安立無上部的方法、四續部各自的成就、對所修道堪爲法器的各個相續之根的差別和依何灌頂而能成何果的安立道理,以及密乘律儀于相續生起之量等,皆未如本續和大成就者的意趣而通達,並且應以何爲主尊的樞要也未認清,出現了諸多杜撰的說法。

  因此,多數後輩當實修密乘道時也缺少重要的不共必須法,以及從實修方面也産生了諸多不淨的過失。見到如此,宗喀巴大師昔往于自在頂佛前發誓願于五濁橫流的諸不淨刹土顯揚大密金剛乘道,弘揚密乘與中觀見雙運的佛法精要之發心和誓願的法力便即現前,故而于此雪域之境才有了如前面所講的將密乘教法大寶,光顯如日的情形。

  特別是並非僅僅顯揚每一個別續部的講風和實修樞要,而是將浩瀚的大密續部之全部樞要顯揚爲總綱之理。即從彙集了大金剛持之道次、進入密乘的門徑和灌頂的建立等的極清楚的根與外境本身上,

  總就四續部各自道的立論,別就曼陀羅的繪製、入門和…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薩迦世系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