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燈論》中講道:“總之,修滿粗細生次,是能成熟生起一切圓次的善根,故能使圓滿次第的身遠離成熟。
特別于私處摩尼內修學標幟或明點,是收攝左右脈之風息于中脈的方便。是故,若能依此來引生前面所說的大樂,就是修習圓滿次第的身遠離,故與細微生次有如此相關系。”《生次廣論》中也講道:“于此由生起次第修習四喜之時,會有諸多不勞而引生的圓次四喜。能使生次圓次成熟,亦主要是由此門。
生起次第能以妙欲爲道和能以雜染爲道用,主要亦唯是此。是故,于此若不獲得善解,即如遣失生起次第道之所依。”此外,該論中又講道:“生起次第未使樂空成爲和合,圓滿次第便不能生發性相完具的樂空和合;生起次第之天瑜伽若不堅穩,于圓滿次第之身遠離時見爲百種至一種的任何天身顯現和在心遠離以下之四空最後,隨順幻身而于心境刹那立起,以及此以下依止智印的一切行,便無所依。
而若無彼,高過于彼的圓滿次第更不會有。是故,圓滿次第,若欲如本續所講來引生,當光將生起次第學到究竟。”如此所講,總之,修蘊等爲天的身遠離,有生次分與圓次分二種。因此,前者又有了悟空性的諸所取行相現不現爲天的二種;而已現者,又有是否以不共的喜樂來證悟空性的二種;以彼喜樂了悟空性,又有是不是將左右脈之二風息投入了中脈後,由融合所生的喜樂二種。
所以,是以所修力令二風息融入了中脈,故而引生了有境俱生的勝樂,由以如是勝樂,證得對境空性而達到圓滿次第的。《五次第明燈論》中明確講道:“若爾,于身遠離分爲二次第之理爲何
此修蘊等爲天的身遠離,有了悟空性之所取行相現不現爲天的二種修法;已顯現,又有是否以不共樂了悟空性二種;以喜樂了悟空性,又有是否將左右脈之二風息投入中脈後,由此所生的喜樂二種。”
此後接著講道:“唯將以後兩種的前者之門,修蘊等爲天的身遠離安立爲圓滿次第。”又講道:“又能安立爲俱生圓次的大樂,必須是一種由于風息融入而有者。”如此所講,生起次第的細瑜伽與圓滿次第的界限,亦是以俱生樂而分。顯密道的急緩,也主要從此上而生。而以彼由波羅密多乘和下續部道,現證了空性的智慧來作無邊福德資糧的助伴,憑依如此,雖然能斷除諸粗分所知障,但不能斷除細分;所以,對于成佛會延時長久。
然而由無上瑜伽道能于濁世的一個短壽中無余斷盡所知障的快速之別,即若能以彼有境俱生的勝樂,獲得現證對境空性的義光明,細風息便全部融入,故能斷除細而又細的所知障,證得無學雙運,也是在于這個關鍵。此外在細分生起次第之時,止觀二者如何能成的方法,總的來講,于密乘位時止觀二者有同時證得和逐次證得二種方法。
所以,前者,在顯宗傳規中,寂止未先行,勝觀不可能成。但是,生起次第憑依對細微所緣和收放的觀察與安住的二種實修皆具的密乘別法,從如第八、第九住心的分際,也有止觀二者同時能成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講道:“故于爾時,以妙觀察慧,數數收放,如余經中緣盡所有性而修勝觀。由如是修,能得止觀雙運的殊勝叁摩地。”
《生次廣論》中講道:“彼時,緣天身與收放等中,于所有的勝觀與空性,生發有力的勝解後,在將主尊納入勝義等之時,能生起緣如所有性的性相圓滿之勝觀。故從此時便是獲得性相圓滿的殊勝止觀雙運。”關于逐次證得的方法,亦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講道:“細相堅固,應修兩月,收放應修一月。
此約緣細微相,修止而說。”《生次廣論》中也許道:“大阿阇聚釋迦協甯(釋迦友)說:“若于細微標幟獲得心堅固之相,便證得身心輕安。”(瑜伽師地論)與諸大經論中將此說成了性相圓滿的寂止已善成之量。故是于此時已成性相圓滿之止。是故,此等續部中未說離開修天瑜伽,能另外修成止。”即是將止觀二者逐次證得的方法也講成了如此。但是,晚近的諸智者卻有種種主張。這裏不擬講述,詳情當從別的經論中了知。
這個如是密咒乘剛宗道的根本,又在于見清淨。這在《文殊根本續》中講道:“能正思一法,菩提薩錘之咒則能成就。何爲一法
即隨見一切法皆無戲論之相。”《惡趣淨治法》和《明炬論》等中也講道:“一切咒悉地能成,亦皆取決于正見。”《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也講道:“許我執見爲生死根本,是大小顯密諸乘之規。故許證悟無我之慧能斷生死束縛之根本,亦極明顯。”
《生次廣論》中講道:“經中說:波羅密多乘之利根化機由首先善解諸法之真實性,了悟彼後而發菩提心。所以,能從未發心前就善解空性,並較波羅密多大乘之利根化機,專修密咒的化機,其根最利。”如此所講,專修咒的化機,需是一個較波羅密多乘之利根化機,根更利者。
所以,由那個如這樣大寶的化機和合樂空的空,就應當唯是全如中觀師所抉擇的細微空性。《善說藏》中講道:“抉擇真實性之二大車規,雖在波羅密多乘之品中有所廣說,但是,諸解釋密咒經典的班智達和得成就者亦皆隨順二大車規任一而抉擇真實義理,此外更無第叁者。
所以,應當將此規了知爲抉擇一切顯密佛經實真性之樞要。”其余在下續部道的立論、灌頂與叁味耶、承事法等,以及曼陀羅繪製等任何品中,亦均有宗喀巴師徒的不共主張——無匹日噶派宗規殊勝的無邊之情可講。然恐于此文繁,故不擬述。當從長期研習宗喀巴師徒的妙典中了知。
《二》父續道之心要世俗幻身的立論
此複,成爲如叁十叁千父續之根本者,即此一切續之王經《吉祥密集續》。此中複有廣續二萬五千頌和略續一千八百頌,即《十八品》之本體二類。所以,對此後者又稱做《密集根本續》。此之第十品者,就是《密集續》和《注釋續》二者。《四天女問經》、《預示密意》、《金剛鬘》和《智金剛集》等四典,是《注釋續》,是攝《金剛莊嚴續》和《幻網經》二典的同品續經。這是《五次第明燈論》中所講。
注釋此等續經宗旨的論典,亦有蓋班多吉《菩金剛》的弟子益希夏《智足》大師①所著的宣說生起次第的《成就法普賢集》、宣說圓滿
① 益希夏:義爲智足。是印度的一位大師。
次第的《至尊言教》和《解脫精要》等,以及龍樹論師所傳密集,有龍樹菩薩所著的宣說生起次第的《總要》與《總會》二典和宣說圓滿次第的《五次第論》;聖天論師所著的《攝行燈論》;龍智大師所著的 《建立次第》與《曼陀羅二十儀軌》;月稱論師所著的《密集明燈論》、 《六支加行》和《金剛薩捶修法》等多種。然而,總的由于密集道,特,別是由于五次第之教授的諸究竟樞要,皆爲極隱匿之理,所以,不結合本注,不能理解。而本注的道理,又若無上師的教授,也理解不了。這如《五次第論》中所講:
“吉祥密集中,
諸真實隱秘,
應隨注釋續,
從師授求解。”
爲了不使一切絕密的精要顯露,以六邊四規加以封禁。這些需要根據上師的要門,方能明了。一般來講,要門一語的代名詞,名爲教誨,是謂能普遍理解或容易理解。所以,過去的諸續經的注釋中皆有明顯的解說。
但是,由于時運之故,化機智慧日漸衰退,因此,後代化機大都不能輕易理解本注的道理等續經及其注釋之義。是宗喀巴大師憑依往昔發願與祈禱的法力,尤其仰仗文殊菩薩親任善知識,無誤圓滿地通曉了本續及其注釋的一切經論之義,著作了闡明密集道的難解要點——諸極隱密且細而又細之密義的經典《五次第明燈論》、《五次第明論釋》、《辨析苗論》、《五次第滿座》的引導文和《建立次第疏》等,充分解釋了全部續經正文的密義,無顛倒地抉擇了聖師徒們所解釋的意趣,故而于此雪域之境,光顯了密宗教法大寶如麗日中天。
是故,總的來講,從以所修力使風息入住融于中脈所生的那種有學密乘瑜伽,雖然是圓滿次的共性,但是,對時輪規則不可以安立此。因爲此派有安立收攝和禅定二者爲納風息于中脈的先行;安立運氣爲使風息進入;安立持風爲風息安住等與別的續部說法不同的諸多不共差別。但是,此派的立論,不擬于此講述,當從別的續經中了知。
不過,在現起細微的基位死有的近得①時和在生起次第時,又有唯以手印力使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的,然而此等非由修行力而得。而圓滿次第的別法,是以對金剛身正視的方便,解開脈結,使風息入住融于中脈的,所以,有與生起次第之彼法不同的重大差別。總之,對圓滿次第,所以稱做非假設瑜伽和真瑜伽,是因爲不觀待于由心假設,是由正視唯天生而有的身中之脈、風和明點而所修的次第,所以诠說成那樣。
《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講道:“圓滿次第,則由于以元音輔音字母和日月所表的法義——赤白菩提②以及風息調柔之力,現證明(相)、增(長)、(近)得等叁相之智,故是唯從風心起爲幻身。如此完具天身,非由心施設假造。”對于一切父續道之核心——五次第的品類,亦有講道作爲五次第和六次第二種。前者是聖者龍樹隨從注釋續《金剛鬘》之最後一品而講的。該品中講道:
“由學金剛誦,
了知風性後,
能斷諸疑風,
能得緣自心,
由自加持次,
亦得八悉地①,
能知辨諸相,
得現證菩提,
① 近得:近得相,隱沒次第中,唯有深夜一片漆黑別無所見的微細意識景象。
② 赤白菩提:男精女血的異名。
③ 八悉地:八種共通悉地或八種共通成就。有寶創、丸藥、眼藥、神行、金丹、飛遊、隱身和上行。
住雙運次第,
總攝諸悉地,
此生即能成,
瑜伽師勿疑。”
即圓滿次第的身遠離與語遠離是金剛念誦次第、心遠離是緣自心或無上密意次第、幻身是自加持次第、光明是現證菩提次第和雙運次第等共五次第。作爲六次第,這在巴察所譯《密集根本續》的《第六品》中講道:
“于咒定思身…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