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名連續,
彼者爲叁種,
基與如實性,
不奪之細分,
基與性是因,
如實不奪果。”
如此所講,由于在因道果的叁續中連續,故名續。
所謂金剛乘,由于咒與波羅密多乘中開示以果與因爲道之理的成就義——究竟一味是不壞不滅,故是金剛,而且彼中既然由此因果任運生起之理而行,所以作如是說。因爲《時輪大疏》中講了“金剛者,最不可壞及不可斷。彼是運載,即是金剛乘。咒理與波羅密多理,果性與因性融合爲一。”
所謂持明藏,《妙臂經疏》中講道:“所謂持明藏,是諸持明咒者所學之處和由此見河之宗所開示的義。”所謂果乘,是由于將這個名爲不變大樂的果身與智理,于今生現前爲道而修故。這在《入無上瑜伽續義論》中講道:“此既然以肉身、受用、處所和作事遍淨之理而入,故名爲果,因爲一切道的果皆是大手印的成就。由于此無損害且能無阻證得清淨義,故是金剛。
此亦是乘,因爲以此道能無難而疾速作意。”這樣的話,諸所講的彼等性相之義,是根據所诠和能诠何者而講的呢?答:持明藏之義,亦可是主要根據能诠而講的,余者是主要根據所诠。所以,所诠中定有彼名稱與彼等之義,並由于能宣說彼所诠者,就是诠解的語,所以,諸續正文亦是與彼(所诠)相關的門類和诠解爲彼的語,因此,唯诠解爲彼,並不相違。
此品金剛,不能離開大乘而獨自另立,因爲彼等是一般與特殊,因爲與因大乘除有遲速的差別外,果無差別,因爲《金剛心釋經》中所講的:
“于聲聞獨覺,
大乘是第叁,
佛教有四宗,
五非能仁旨。”
是說沒有四乘和五宗。縱然當作契經,也屬于叁藏。即如計美、瓊乃和班巴(即無畏金剛、蓮花生和吉祥隱)的主張,是爲善妙。
但是,除了隨順叁藏外,更以最極甚深且多差別而殊勝之門,將此分爲持明藏亦不相違,因爲室達哈迦熱講過“承許如是密咒果不屬于叁藏。稱彼謂持明藏,是別的菩薩藏。”以及因爲佛密講過:
“佛祖所說法,
住于律經論,
持明等四藏。”
縱然由于是十二分教的緣故,但是,凡大乘契經中通攝的,彼中亦完全包容。
乙、廣說其區別。
(甲)講說密咒金剛乘較波羅密多乘殊勝之理。此當以四種差別來了知,即如《叁理炬論》中所講:
“義同然無愚,
多方便無難,
依利根增上,
故密乘超勝。”
所以,顯密二乘的真正差別,是在方便與行二者之上,而見是相同的。此複,因爲所謂“義同”,也是說果理相同,而如實通達實相的見,就是果,以及從通達空性離戲之分上來講,與波羅密多乘的見無有差別。
又在心想此時,會産生這樣的疑問:說僅以彼方便與行之理,不能區分顯密二乘的差別,因爲彼波羅密多乘也宣說了修施等爲叁輪[49]無得之理等無愚慧,所以,凡對彼方便無愚,就宣有二谛[50]、叁性[51]、六度、和叁十七道品[52]等通達真實性的許多方法,所以,方便也多相同,而且就像經中所講的:
“如市不淨糞,
彼益甘蔗田,
菩薩煩惱糞,
如是益佛法。”
等一樣,由于也講有受欲[53]的善巧方便,所以“無難”也成立;諸所大量宣說的修習遠離戲論八邊[54]等的甚深見和憑依此見的無相,諸顯乘經中明確寫了是依據最極利根的補特伽羅,既然此與(密乘經)中也有的若欲願,以七日亦能成佛等疾速道之理等相同的話,所謂“義同然無愚”等此密乘就不堪爲較顯乘殊勝之法等,雲雲。
這樣講並無過失,只是“無愚”和“多方便”的名稱相同而已。而且彼經(《叁理炬論》)所講之義,是以二次第[55]、殊勝的雙運瑜伽[56]、不轉的律儀和無變俱生樂等波羅密多乘中連名稱也不承許的一種大量殊勝的甚深密要于此(密乘)中存在的理由來安立“無愚”等的,因爲該論中所講的:
“智者具大慧,
擇取勝方便,
呵棄尋常便,
證得不轉位。”
是呵棄了不能铙益衆多有情的舍頭等尋常方便後,將修習同時能維護一切有情希望的最勝方便一二次第和雙運叁摩地的殊勝果,速疾證得不變不轉位後,由此生起任運的功業,說成于方便無愚的;因爲經中所講的:
“爲辦有情利,
聖人一切法,
區分爲四類,
佛說爲聖理。”
是說僅以難行和部分律儀,不能攝受一切化機,所以,按照此中有彼六度的方便後,于其上還有隨從一切有情的方便,比如由于將經中多講的初業自類勝解增上見後,貪大的種姓者修貪欲、金剛天咒;手印和叁摩地等,宣說成四續部之理,所以是“多方便”;經中所講的:
“凡于何處欲,
彼定于彼行,
佛說所欲義,
即所得聖義。”
即也開示了諸煩惱較大者無需長久串習先以別的方便來低頭漸修空性等,而另有從一開始就隨順諸有情各自所欲的方便,比如利根中的純根(上下根)因貪而極苦惱的士夫就有業印[57],較寡于彼貪者(上中根)就有叁昧耶印,唯欲習氣之尋思未斷者(中上根)就有智印,利根中的利根(上上根)諸勝解無二之真實性者就有大手印等各自所願的隨行方便和瑜伽,所以說成“無難”,即因爲如己之勝解而行,就成爲無難。
《叁理炬論》中講道:“此中四谛瑜伽師不知真實性的方便,故當了知是純根。波羅密多瑜伽師唯于方便錯亂,故是中根。諸于密咒門類行妙行[58]者,既然全無愚蒙,故是利根。因是之故,諸利根者,設以他人行之,則墮惡趣。然因善巧即彼的無顛倒方便,所以,現行的密乘持戒者便證得清淨位。”
由于具足了前面所講的那些道理,故說:依據利根亦成立,而且由于對彼波羅密多乘的利根不開示此密乘禁戒,所以,觀待于此而成立爲中根;因爲若願波羅密多乘,以七日能成就,也是在證得第八地[59]以後,所以,在此以內雖然速疾,亦經二大阿僧祗,所以進道久遠,而此中 (密乘)則無如彼的耽延故。此外,關于續,在諸大聖所造的諸釋論中現見講有許多殊勝法,但這裏只錄此許普遍流傳者。
(乙)講說區分。對此,阿阇黎阿底峽講道:“所謂事行等續,即事部、行部、思維部、兩俱部、瑜伽部、大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等。”即分爲七部。此外,阿阇黎班親婆尼室達尼巴等則分成了五續部,阿阇黎阿哈雅分爲內外二續[60]等有多種分法。但是,目下以此爲主,即如當前普遍有名的分爲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等四續部。
《歡喜金剛略義疏》中講道:“于諸修習真實性之能力微劣、遍喜有相行者,多說彼等外行,名爲事續。”即由于主要宣說外事,所以是事續。此複,《最極明燈論》中講道:“能诠沐浴、衣相叁時更換、齋戒的續是事續,即能生度母等。”阿哈雅講道:“聖法外業,即事續等。彼中事續,就是《叁誓莊嚴王密續》和《調伏衆生續》等。于何處沐浴與禁語等的諸事,就是緣外境鑄像和畫像等爲天。”行續,由于《最極明燈論》中講了“以禁戒、悉地、神通爲主等者是行續。”
所以,因爲是主要宣說禁戒行或者因爲是《歡喜金剛略義疏》中講了“諸凡于事差別亦信解,並于方便與智慧之廣大行亦不棄舍而歡喜和合的內證自性理者,彼即是事續與瑜伽續二分業隨順的二俱續。”由于外事與內定等行,故是行續。阿哈耶講道:“行續者,就是《毗盧遮那現證菩提經》等。”瑜伽續,《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一品疏》中講道:“彼中所謂瑜伽者,就是心住定。
爲了以其力,由密乘之門來修行菩提薩埵之欲求而聯合咒語、手印、曼陀羅和灌施等種種,故名瑜伽續。”《大日經釋》中講道:“《最勝攝真實經》等雖是以內心加行爲主,但是,並非無諸外行。”即是說由于主要宣說修習內心瑜伽,所以是瑜伽續。阿哈雅講道:“密者,就是瑜伽續等。瑜伽續者,就是《攝真實續》等。”無上瑜伽續,這在《密集後續》中講道:
“便與慧等至,
是說名瑜如,
無性即智慧,
方便即事相。”
又如《金剛幕)中所講:“咄哉,空行續,勝于一切續。”即由于宣說方更、智慧無二的殊勝瑜伽理,所以,成爲一切續的無上者,故是無上瑜伽續。複次,阿哈雅講道:“無上瑜伽續,就是《密集》等。”如是區分四種差別的理由,亦在《叁補止》中講道:
“笑視及執手,
兩相抱爲四,
如蟲住四續。”
是爲了調伏具有四欲[61]的諸化根,故將彼等欲說爲有所爲的四續部。又以化機的種類與根的差別,講爲四續部和以所斷四雜染之門,講爲四續部等雖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但這裏暫錄此許。
從決定爲如是四續部的數目中,若將彼等分成不同的細目,事續便成六門類,因爲有佛部、蓮花部、金剛部、莊嚴部和凡間部等的六續。彼每一續又以每一部首、部主和部母等爲主要所诠而有區分。若將彼等歸結,則歸納爲佛部、蓮花部和金剛部等叁部。
行續,由于和事續的區分大體相同,所以,一切義理成立,但是,分爲五部也不相違。
瑜伽續,若按部佛,就因根本五部佛之區分,續亦是五。若加細分,又或百種。這在《金剛頂續》中講道:
“謂種姓幾種,
說爲百種姓,
總攝是五種,
佛、金剛、大寶,
法與羯磨五。”
即由于將此等分爲細目,故成百種。若再歸攝此,就歸納爲主要宣說菩提心的方便續和主要宣說般若波羅密多的智慧續等兩類。
無上瑜伽續,主尊爲十二位。其中父續,因爲《密集後續》中所講的:“部佛由諸金剛持,彼之六輪王增長。”是講了不動如來、大日如來、寶生如來、無量光如來、不空成就如來和第六佛金剛持等六種姓;母續亦如是,因爲如《無上定義》中是以所謂:
“抑或金剛薩埵印:
毗盧遮那、金剛日,
蓮花舞王、自在天,
寶馬以及呬噜迦。”
的名稱差別所講而分爲六種,所以,總計續的區分就成爲十二種。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