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分細目,雖成許多,但若再略攝,就歸納爲父母續兩類或方便與智慧二者。所诠即甚深與廣大之理,道歸納爲生圓二次第。即凡在主要宣說廣大真實義的續,就是方便續。凡在主要宣說甚深空性的續,就是智慧續。或者四續部,從各種所诠與能诠之分上來講是各異的,即有本續、釋續和外續等總別叁類,以及根本續、旁出續和同分續等分法甚多。
具有此分法的諸續部之正文數量,亦如《善逝行境》中所講:“雖說此許,但是,量不堪爲所計。然而由于某種特殊需要,在某些續部中量等亦有所講,比如事續,在《妙臂向經續》中講道:
“佛部續部量,
叁千五十萬,
佛說持明藏。”
等。行續等諸余者,由觀待于事續,依次後後較前前廣大,所以,未見以偈數來安立總量的。
成爲如是密乘的極廣大之義理的此諸*輪,是由何本師于何時,對何所化,以何方式在何處而轉的呢?是此世尊化身第四導師。釋迦王有以具足和合七支[62]的報身形狀,有以殊勝化身形狀,有以隨許與加被的方式,經常不斷地對所化持明勇識與瑜伽尼衆,以遠離言诠的一切天然自語的回響形式,于諸不同的處境而轉的。具體到事續,是世尊的殊勝化身于色究竟天[63],主要對文殊菩薩等宣說的,並于叁十叁天[64]和諸人間講說的亦有種種。《妙臂問經續》,也有說成在楊柳宮宣說的。
此複,有佛世尊親口所講的,有以世尊的法力,由文殊、觀音和金剛手大勢至等所解說的,有世間神等所說的,有由世尊加被的等種種。行續亦主要在色究竟天和叁十叁天等處宣說的,大體與事續相同。瑜伽續,是世尊于色究竟天,成佛爲報身後,以幼小報身或化身,去往毗盧妙高峰後,以變化和解說如來曼陀羅的方式而主要宣說的。余者,據說是于他化自在天[65]等處,向不定者宣說的。
無上瑜伽續,是宣說了色究竟天、兜率天[66]、妙高山峰[67]、邬仗那和班丹哲蚌大塔[68]等聖地的差別即世俗的區別,並于金剛母後之薄迦[69]、大樂處和法源大解脫宮等超越一切戲論和名稱的境界——無變的法界諸勝義處,本師起爲總攝輪、喜金剛、時輪金剛等的身後,如是講道:
“說者是我法亦我,
具自會衆聽聞我,
所成世間導師我,
世間超出世間我。”
如此所講,是聞境眷屬等成爲一體,由一個大樂的自性以金剛那達[70]不滅的聲大密,時常大轉了*輪。
彼等佛語的結集,如何進行的情況。
第一、共通佛語結集的情況。當佛世尊大悲心者于上茅城[71]示現涅槃之情時,有徒衆眷屬阿羅漢八千萬。在此之前,所有舍利弗徒衆眷屬八萬,目犍連徒衆眷屬七萬人等皆已入滅。此時諸天譴責道:諸有權比丘亦皆入滅,故而薄伽梵之《經》、《律》和《本母》等則不誦矣。上座大迦葉見此情形後,便于上茅城,命令阿羅漢富樓那召集僧伽。他鼓動犍椎後,除了牛王外,全都聚集。牛王者是在叁十叁天處屍利婆林園無量宮住于定滅,雖經促動亦不前往而入涅槃。
于是大迦葉向諸比立宣布:
“如是彼以聖規寂,
余者不得示寂行,
是故乃至需要行,
大權僧衆爾時議。”
這樣講了後,便製定了從此以後諸阿羅漢不入滅的戒行。由阿阇世王布施資具,大迦葉及五百比丘(缺一人)立誓承諾于摩揭陀王舍城七葉窟(畢波羅窟)集中夏居。彼時上座大迦葉以呵責教化弟子阿難後,阿難證得阿羅漢。大迦葉以白二羯磨[72]將阿難任爲結集經藏者。因此,五百羅漢將五百祖衣敷置于座上。
阿難安坐其上後,見甚深輪爲不動佛,心中想起“佛世尊之經藏爲我所持者,亦有于天龍處所講的一切,亦有向我直接所說的和一一輾轉而成的一切,故當解說一切所聞。”時,大迦葉講道:
“我佛欲利世,
所說諸正法,
皆具最勝相,
具壽說經藏。”
于是阿難目望金剛座方向,于隨念佛陀中雙手合十,高聲講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婆羅尼斯仙人鹿野苑中……”後,解說了諸經藏。由于把爲五比丘初轉四谛*輪之理的叁契經做了解說;所以,此叁者都是以“阿若•[忄*喬]陳如,將此等法數直接授我……。”
的當初之情,做了解說。此後,彼等比丘出定問道:“具壽阿難,你誦的教法,是這些麼?”阿難答道:“諸具壽,我說的教法是這些。”又問:“具壽,你的教法是這樣的麼?”具壽阿難答道:“唯是此。”雲雲,彼此做了確定。于是迦葉認定“我結集佛之最初契經,任何梵行者也無異議。是故,此即正法,此即《律藏》,此爲世尊所宣。”後,便將各個結集,作爲契經,安立爲諸教法。此後便如前一樣,大迦葉同諸僧伽商議後,任命優婆離結集《律藏》。
他登上獅座就坐。彼時大迦葉問道:“佛世尊最初于何處製定了律?”優婆離答道:“在婆羅尼斯。”問:“爲那些人而製定?”答:“爲五比丘。何故,是如此,即製定戒律說應穿著圓相僧裙。”等以問答的方式,講解了全部《律藏》。諸比丘以通慧觀察,彼此確定等皆如前而行。此後,諸阿羅漢將四他勝罪[73]、十叁僧殘法[74]和二不定[75]法等,結集爲各部類,並以不同的區分,安立爲經典。優婆離也就下了座。此後,大迦葉想到爲了铙益未來有情,當守護契經與《律藏》之義不使失壞。
《本母經》[76]當由我來結集後,自己未經安琳,便坐于獅座上講解道:“諸具壽,所謂如本母,如本母者,彼當由我解說。如本母者,是說彼能最極明顯一切所知相。此即四念住[77]、四正斷[78]、四神足[79]、五根[80];五力[81]、七菩提覺支[82]、八聖道支[83]、四無礙解[84]和四沙門果[85]等。”解說後,諸阿羅漢以通慧觀察等如前而行。如是進行的佛語結集之情爲叁世間所共許。這種佛語的結集,成名謂“五百(羅漢)正結集。”
如是結集完後,大迦葉講道:
“仁能叁法藏,
我今正結集,
所有佛語教,
一一長久住,
懲罰無恥輩,
攝受知恥人,
我已作善益,
入滅時已至。”
于是心趨涅槃後,將教法交付給了阿難,並又授記了麻衣比丘[86]。此後便供養如來八大靈塔[87]。又來到龍宮和叁十叁天界,瞻仰供養了佛牙。隨後即登南方雞足山,于叁座大山頭的中間,以佛世尊的糞掃衣裹身,加持發願直至世尊彌勒出世,令遺體不壞,並示規神變後而入涅槃了。
彼時遺體爲諸天神禮拜供養,將叁座山頭封閉起來,再叁悲傷嗟歎,施禮而去。後來于其上砌建了佛塔。這個如是稱爲第一結集的,就是與諸聲聞共通的諸藏結集的正行。
第二,不共佛語結集的情況。
(1)因大乘契經結集的情況。說是聖境印度的諸智者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南方叫做毗瑪拉桑嚩哇的山中,召集百萬菩薩,由金剛手結集《經藏》,由彌勒結集《律藏》,由文殊結集《論藏》。
《辨理熾燃論》中也講道:“大乘爲佛所講,以由根本結集者普賢、文殊、秘密主和彌勒等所結集故。非如我等之根本結集者爲聲聞大衆,以大乘之語教非彼等之行境故。”其中尤其是秘密主者,乃是了義契經等賢劫千佛之一切善說的結集者,因爲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中所講之理:由于向持密[88]祈禱,所以,密便成爲了義佛經,因此,持彼者理應是一切佛語的第一結集者。
(2)果大乘契經結集的情況。四續部中的事續,主要是在叁十叁天處之邊際妙高山北方的楊柳宮中,十地菩薩普賢和金剛法等敷設了五百上衣,金剛手坐于其上,以誦說“如是我聞……。”的方式而所結集的。行續,亦由金剛手和普賢等所結集。瑜伽續,是在楊柳宮中金剛持示現十地菩薩之狀,由金剛手本人在普賢等諸菩薩的請求下所結集的。
這些的諸教言,這裏不能盡錄,若欲了知,當從佛密所著的《大日經疏》、《白傘蓋殊勝成就經疏》和阿阇黎貢嘎甯波的《瑜伽疏》等中了知。無上瑜伽續,是由秘密主親自所結集的。以《父續》爲例,《密集》中講了“交付續予金剛法。”而金剛法者,作爲金剛手交付續並灌頂之名,承許是月稱等,並說續的結集者也是他。
以《母續》爲例,大譯師仁桑所譯的《因陀羅菩提聖樂疏》中引證了《瑜伽母心要續》中所講的
“須彌東北聖天處,
楊柳宮中諸續部,
無余菩提薩埵衆,
聚集九十六千萬,
啓請至尊密主時,
誦說“如是我聞”語,
後來次第所授記,
結集者以琉琉液,
錄此善語于金紙。”
此外,《勝樂本續釋•詞義極明》等中亦講得與此相同,而且《時輪本續》的結集者也是以金剛手的化身月賢爲代表,諸無上瑜伽續部之佛語結集者,就是秘密主金剛手。個別續中也有講了各個不同的結集者,如《空行海續》中講道:
“因諸結集行,
我得彼交合,
僧衆金剛處,
結集諸《本母》。”
即是說,一些《母續》是由金剛亥母等諸瑜伽母于諸金剛處,以問答的方式而結集的。《喜金剛本續•二品經》是由金剛藏所結集的。最初宣說的《根本續》,爲金剛手所結集。後來也出現了其他結集者,從此(《根本續》)結集爲略續之情,即有如《時輪本續》爲降班紮巴(曼殊稱)所結集的種種,所以,不能一概認定。在如是大乘顯密經典之品中,雖然講有不同的結集者,但是,說成總的由秘密主所結集,並不相違,因爲經中所講的
“爲護一切見,
散爲種種色,
有是金剛持,
有是佛陀色,
有是飲血色,
有是如來色,
有是菩薩色,
有住如聽聞,
有是喜蓮說,
有住誦讀狀,
有在著續論,
有在執持彼,
何須多诠說,
彼是金剛手。”
義在說成是一切如來教法的執持者。若按了義,即此結集者秘密主,除是世尊的意金剛外,並未安立爲旁者,因爲《吉祥秘密成就續》中講了
“此…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