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解說方便道《六法》的教授;2.解說解脫道“大手印”的教授。
1.解說方便道《六法》
關于方便道《六法》,續部海主•作喜瑪爾巴譯師的隨行者、遍布贍洲的噶舉(語傳)大寶的世代輩系整齊而無間出現,他們都有主要與無上瑜伽續部相關的浩若煙海的教授。此一切雖不能全都解說,但是,總攝甚深道要的當以叁大金剛總綱之門來了知。
此中分二:1.略述;2.廣述。
1.略述。《後分迦白》和《簡明五次第》中講道:“是實有的情形、道和生果的次第。”如此所講,基實有的情形、道經行的次第和果證得的方法等叁次第就是能攝全部無上瑜伽續部義理的殊勝金剛句,即是由吉祥那若巴師徒的噶舉(語傳)聚合爲善說藏而講說的。
2.廣說。此中分叁:(1)基實有的情形;(2)道經行的次第; (3)果證得的方法。
(1)基實有的情形。即如前經所講:“實有情形是兩類,只有心與身住法。”就是心實有的情形和身實有的情形二者。此二者又在該經中講道:“粗分細分極細分,共通無別次第知。”
就是說成了各叁種。其中心的叁種,瑪爾巴尊者的徒孫繞娘多吉 (一味金剛)講道:“宣心性爲叁實情,納入叁種現分[1]智,自性說爲粗分性,宣爲第四一切空,此是細分,極細者,便是現證菩提心。”就是從此清淨心,叁現分于順數[2]中現起,由此變成具有十八自性的分別心,將此說成粗分心。
叁現分于逆數[3]中阻滯後,唯住于一切空,將此說成細分心。將遠離驗空相執的勝義——那個現證菩提心的有名光明說成了極細微心。所以,經中將心說爲有汙的相續,就是細分;無汙的相續就是極細微分了。如是關于身的叁種,此師講道:“抉擇身的情形爲,
粗分細分極細分,一切蘊界處亦有,所依能依之自性,抉擇皆爲粗天壇,一切風脈菩提心,亦抉擇爲細體性,所能依成住同一[4],
宣俱生爲極細分。”
就是在修習生起次第之初現爲空性的所淨——那個具有蘊界處的不淨身便是粗分身;現爲身語意之曼陀羅天的風脈明點——那個所立便是細分身;果位分際時俱生的叁金剛或叁身不分離的實事——那個原始身便是極細微身。此等稱做淨所有的基[5]。複次,粗分是假立的所淨基,細分是分位所淨基,極細分是究竟所淨基。若依照其中後者之義,心實有的情形就是自性光明、萬無一斷、從不偏向和遠離一切戲論的法界。
《解脫精要論》中說成深明無二無別和經中講成本原心與自性住佛性[6]的也就是這個。關于身實有的情形,經中所講的“面手行相之有色,極無變化安樂色,是故衆生皆俱生。”
就是說,從以“精液”一詞所開示的世俗菩提心成就而有,極無變化的樂所依——脈風明點的精華由于超越了微塵的法性,所以就成爲原始智性,即原始身。
讓炯傑瓦(自然佛)講道:“脈、風、明點等是從由心的感覺所起的緣起——世俗菩提心成就而有。由于成爲俱生智的所依,所以經中講成金剛身的本性。”由于讓炯大士將這個住于四身的無六聚汙垢的本面——無始時者承許爲隨增性[7],所以,吉祥曲紮嘉措(法稱海)將彼(金剛身的本性)講成與此同一要義。如是心身的這二種基本情形由于如水與冰一樣不能分開,所以稱做基位的二身雙運。而這能由修所生力唯于自證分現識[8]上顯現,不是以別的方便。
這如經中所講:“此中無所破,所立無少許,真實見真實,若見得解脫。”(2)道經行的次第。此中分二:①略說總義;②分說差別;①略說總義。總之,道有成熟、解脫二道;解脫道有生圓二次第;圓滿次第又有有相無相兩種或方便解脫二道。此等皆如前後所講。這裏是當講說圓滿次第的方便解脫道,更當講說名爲《那若六法》的方便道。
這是根據何續部的圓滿次第呢?諸先師說:此教授是依據了父續《密集》、母續《碼哈摩耶》、心要《喜金剛)、精要《勝樂輪》和護法《四座》。即是說成依據了殊勝的五大怛特羅部,以及等同本注的怛特羅分支。這只是個大概,實際上是所有的大瑜伽部,尤其究竟是無二續[9]的圓滿次第,因爲《密集》等父續的法類中極詳廣地講了風息的論述和清楚地講了幻身以及光明的教授;因爲母續《勝樂》和《歡喜》的法類中極詳廣地講了脈與明點的論述和清楚地講了猛厲火以及業印的瑜伽;因爲《金剛空行》和《律生》等中清楚地講了夢境和中有,《叁補止》和《四座》等中清楚地講了諸往生的教授。
尤其因爲無二續《時輪本續》和《時輪略續》以及《菩薩釋》的法類中極詳廣又清楚地講了脈、風、明點叁者的論述和猛曆火與業印等的瑜伽。這是大師米覺師徒們所承許的。此的根本正文《智慧空行母語旨》這個正量義理的密藏典籍是瑪爾巴所造的。底洛巴和那若巴所造的典籍,即有名的《六法》和《前後分迦白》等無可爭議的廣略梵文典籍約有叁十部,都是根本依據。出自《勝樂耳傳》法類的耳傳金剛句和悅耳的四紙卷等也是同樣的正依據。
對此教授,諸先師們所主張的分合差別是:諸鄂氏[10]上師將《六法》的要旨攝合爲溶遷[11]二法,即加《那若八句》中所講:
“住于生死與夢幻,以及中有叁者中,實修歸爲溶遷二,由修和合能成佛,往生無修成佛便。”是將叁種幻化歸攝爲“傳承教授”或和合往生的二教授。瑪爾巴尊者的《甘露河流》中所講的:“修而成佛是猛厲火與幻身,不修亦成佛是往生與業印,由入夢成佛是夢幻與光明,由自性識成佛是中有與大手印。”
是歸攝爲四組或八項。至尊米拉則稱做“八中有的指點”。蒂普巴的《八句》中所講的:“臍火業印二,夢幻中有二,光明雙運二,
往生入舍二。”是承許爲四雙八單。日瓊巴大師主張稱做“叁類和合”或“九種和合往生”,即貪欲與大樂和合,修猛厲火;瞋恚與無實和合,修幻身;愚癡與無分別和合,修光明;猛厲火與幻身和合,日間修;夢境與光明和合,夜間修;中有和往生和合,臨終修;補特伽羅精勁者修猛勵火,懈怠者修夢境,壽短者修往生與和合等共九法。
止貢日巴將那若巴的法聚合爲十法,即首先是成熟道灌頂;對解脫道,漸悟者修生起次第,猛勵火道的正行;頓悟者修光明,特別依止自證,修入舍、往生、夢境和中有等分支。由于修習了這些,就能成就分位果五征[12]、八賢德[13]、八大成就[14]和四業[15]等共同悉地和能成就自利法身與利他色身究竟果等共計十法。色苯熱巴[16]將在即生與中有中成就殊勝悉地的教授定爲二類,即憑依猛勵火、夢境、光明和往生等四法,精勵者即生成佛的方便和懈怠者以中有的教授于中有中成佛的方便。
崗布瓦大師又將由修而成佛即猛勵火、由轉幻化爲道用而成佛即夢境、由轉沈睡爲道用而成佛即光明、不修而成佛即往生,將入舍往生的分支和夢境幻身彙爲一體,並將中有也作爲其分支後,總攝爲六法或根本四法。晚近的諸隨行者全都一致將苦行的原文等那若巴師徒的意趣和崗布瓦等的經典持爲最勝後,定爲根本四法和分支二法,即“六法”。
②分說差別。此中分叁:子、所淨能淨關連;醜、四理的類別;寅、詳述所修義。子、所淨能淨關連。一個所依的補特伽羅能即身成佛,需要一個能淨治所淨四個分位的習氣汙垢,以轉此諸四身爲道用者。如是能淨道[17]的殊勝教授就是這個猛勵火等四法,所以安立爲根本法。這如《後分迦白》中所講:“沈睡夢等至,平常時四種,此是四位修,當從師口知。”中有和往生在經中是說成了分支法,包括此二法在內就是名爲《那若六法》的事相。
此中那四個分位當以何法來修治呢?《簡明五次第》中講道:
“沈睡夢等至,平常時四種,以四輪本身,知脈明點心。”
接受此說的宗旨,諸鄂氏上師說:“平常時心王住于臍間;夢幻時住于喉間,沈睡時住于心間(肉心),等至時住于頂間。”如此所講,平常時心是住于臍間,其實質就是諸多尋思的實有想。此分位是用幻身的教授來淨治,以轉化身爲道用。
此平常時和名爲除去其他位的覺醒位是同一個,因爲未見有其他叁位。夢幻時心是住于喉間,其實質就是有由風息所生的行相和無由風息所生的行相。此分位是用夢幻的教授來淨治;以轉報身爲道用。沈睡時心是住于肉心,其實質就是被黑暗極蔽,如昏迷的行相。此分位是用光的教授來淨治,以轉法身爲道用。等至時心是住于頂間,其實質就是被難以回遮的欲汙所染,二根交合的想。
此分位是用猛勵火的教授來淨治,以轉大樂身爲道用。這名爲除去其他位的第四位與籌至位是同一個,因爲將被往生位說成了此,而且由往生的習氣勢力雖使欲貪升起,但也不成立此等爲差別。又因爲是從覺醒位數起的第四,所以稱做第四位。醜、四理的類別。
若將此“六法”與四理的類別決定相結合,首先詞義的“六法”是以聽聞來理解的,即有能粉碎和摧伏煩惱的智樂;一切生死涅槃的法唯見爲幻身;于迷亂心前所現的一切法雖顯現亦無實有,是以夢幻喻來表示;一切法的實相是光明,遠離一切戲論邊;由于二現的錯亂分別,乃至生死涅槃都漂泊不舍;由修行顯密無顛倒的正法,地道能輾轉升遷等六項。
這每一頂亦當了知爲能結合到顯密經典之意趣的兩種道理。總義的“六法”是以思維來領納的,即有旃陀離結叁昧耶印;觀察所現對境佛像爲幻化;夢境以欲求的要領來憶持;學習整特隨滅[18]的光明;中有以了知本面而斷;臨終的原智往生等六項。這每一項都有公認爲共通的密宗要門和特殊耳傳法要的教授兩種。
隱義的“六法”是由修而了達的,即有暖樂是無分別全大勇[19];風心化爲佛像幻化;由四空起爲唯風心的佛像;認識譬喻光明和勝義光明;現空雙運現爲報身;光團以聲而轉移等六頂。這一項皆因隨順的感受生起和悟入真實的區別而有兩種。成爲講說究…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